本书是英国分析哲学牛津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吉尔伯特 赖尔的代表作,他运用现代分析哲学的独特方法对哲学传统中享有巨大影响的笛卡尔心身二元论进行了一种有史以来非常独特的大胆抨击。
本书收集了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 培根的五十八篇论文。它们大约可分三类:人与世界及人群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上帝的关系。这些文章不仅对创立英国文学新风格起了作用,而且对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及科学的思想方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重磅推荐: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本书的重心放在文化研究对科学主义的主要挑战上,以期读者能够摆脱无所不在的科学主义霸权,重新思考知识之性质为何,产生继续探究之兴趣,进而深思当代社会科学与政治知识的意义。各章均采用强迫对话的方式,针对具体的研究议程,铺陈迥异的研究设问与方法论,既引介来自文化研究界对于社会科学主义的检讨,也探究文化研究者对于社会科学知识如何另辟蹊径。作者在本书各章的论述中,出入中外各家,在略带后现代主义的文风中,表现出作者的慧识和独到探索,值得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细读。 作者石之瑜教授将他近年来在各地讲学所撰写的论文,汇集成为本书。 本书在五编共十章的论述中,涉及的课题至为广泛,但是全书各章都环绕着一个主题: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主流论述地位的科学主义之批判与反省。作者在本书各章通过对于科学主
当代的中国大陆已成为优选的消费大国,各大城市里品牌店林立。然而早在三、四百年前江南的大城市里,已经可以看到休闲消费的繁荣现象。休闲消费如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店铺为因应消费需求如何改造其空间配置?休闲的空间如何扩大与分化?私人性质的休闲空间为何走向公共化?男性与女性在消费空间上有何差异?本书以明代中叶至清中叶江南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活动作为研究核心,尝试将“空间”的观念带入到消费研究的领域,并且由城市空间出发,探讨明清城市内休闲消费活动如何改变了空间结构,进而分析现象背后反映的社会关系与权力纠结。作者总结指出,“消费”就是城市性格的重要特征,同时也以休闲消费的吸引力来解释明清乡绅逐渐城居化的原因,并说明十八世纪江南官绅对休闲消费的观念有去道德化与去政治化的可能性。
《扫叶山房史研究》的研究对象扫叶山房,是我国出版文化史上一家著名的书坊,扫叶山房由苏州洞庭望族——席氏家族成员所创设,世代相传,有着近两百年的发展历史。《扫叶山房史研究》以历史时间为序,对扫叶山房发展史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考订了扫叶山房的创办年代、创办人及其发展史上重要人物的生平与交游,纠正了当前学界关于扫叶山房发展历史诸说中的错误之处;考察了该书坊所刊印之主要古籍的内容与版本特点,并对其特点的形成与当时社会、学术文化的关系加以探讨;同时根据手资料整理编成《扫叶山房刻本经眼目录》和《扫叶山房石印书籍知见目》附于书后。《扫叶山房史研究》期望通过对扫叶山房刻书史的微观考察,为研究我国古代书坊的发展以及古籍版本文化的近世变迁历史,提供可资参考的实例。
儒家和墨家在先秦并称显学,但与儒家一直是传统思想的主导相比,墨家尤其是其后期的思想,往往被历史所忽视。本书是对战国后期墨家著作《墨经》的解读,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从认识论、伦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几何学与数学、逻辑学等诸方面,展示《墨经》的作者曾经关心过什么,思考过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不刻意追求细节上的证据确凿、意见上的是非分明、观念上的明确无误,而力求从一个较为通观而宏大的视角展示这一 失落的智慧 的风采。
本书以从文化角度回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 这一重大问题为使命,以 文化精神相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学原因 为理论假设,考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从历史角度诠释这一共同的或相近的文化精神如何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联系在一起并实现文化的融合,并进一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使命。
文明 一词,频频出现于政治演说与学术研究中,然而其起源与演变却一直有待廓清。《文化及其内涵》一书追溯了 文明 这一概念在18世纪的起源,在19世纪又如何演变为一种具有排他主义、殖民色彩的意识形态,并在进入20世纪后被日本、中国等国挪用,用以推广欧洲的文明标准。作者提议,今日使用 文明 一词应具有一种全球的意味,而那些地方性差异则应称为 文化 。进而言之,好能够抛弃 文明这一名称,聚集于对文化进程的全新的理解。
我国古代乞丐的历史,几乎与文明社会同时开始。虽然乞丐是社会*底层的贫民,不为历代的统治阶级所重视,很少被载入正史之中,但是在文人墨客的笔记小说、地方志以及民间的传说中却留下了许多关于乞丐的记载。从这些分散的但又宝贵的记载当中,人们可以看到一幅幅纷纭复杂、色彩斑斓的乞丐画面,上至帝王将相、文人才子,下迄平民百姓,都被囊括在这一行乞的画面之中,无一幸免,不由得发人深思。虽然这个社会群体属于社会*底层的贫民,不为统治者所重视,但是他们却始终活动在每个朝代的各个角落,成为不可回避的一种社会现象。《中国古代的乞丐》旨在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将这一群体产生的原因,其人员构成、行乞方式、丐帮组织以及历代统治者对乞丐的政策做一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读者了解这一群体提供某些有意义的借鉴。
本书为介绍云南旅游文化的中英双语教材。全书分昆明篇、丽江篇、大理篇、西双版纳篇、香格里拉篇和其他篇六篇,从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面介绍了上述地方的独特之处,如昆明老街、斗南花卉市场,丽江古城、纳西古乐,苍山洱海、大理民居,西双版纳动植物资源,纳帕海、普达措国家公园等。全书结构安排清晰合理,语言表达较为流畅,书稿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云南主要城市的基本信息,便于相关专业的学生快速了解这些城市的特色。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繁体版)》是在一九六四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的基础上经过较大修改、增补,编写而成的,由郭绍虞主编,王文生任副主编,饯仲联参加校订全害并担任部分编写工作,顾易生参加阅读全稿,李庆甲、张海珊担任先秦及近代主要部分的编写工作,王文生、田念萱、黄屏担任两漠、魏晋南北朝及明、清部分的编写工作,顾易生、蒋凡担任隋唐、五代、宋、金、元部分及部分近代的编写工作。
《形成中的学科——对精英、学问与创新的跨文化研究》是劳埃德《认知诸形式》一书的续集,主要讨论以下问题:有关不同地区人类经验的理解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不同的知识学科是如何出现的?学科出现的制度性环境如何?劳埃德对哲学、数学、历史学、医学、艺术、法律、宗教学、科学这八个领域论及人类行为的进行了探讨,阐明了各学科在不同时期、不同文明中如何构建和界定,尤其是在古希腊和中国。此外,劳埃德还指出了怎样理解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并探索了各领域的精英所扮演的角色。
在中国甘、青、宁的撒拉族、回族聚居区和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民间婚礼中,曾经活跃着三种婚俗性的民间舞蹈表演。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有的舞种经久不衰,有的舞种悄然消失。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舞蹈历史现象。舞蹈历史兴衰的 谜底 是什么? 本书以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撒拉族、回族、维吾尔族婚礼中的民间舞蹈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手调查资料、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分析撒拉族的《堆依奥依纳》、回族的《宴席舞》和维吾尔族的《纳孜尔库姆》这三种婚俗舞蹈各自兴衰的过程。 由于这三种舞蹈分属于信仰同一宗教而又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三个不同民族,因此本书主要借鉴比较研究和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同时采取归纳法和逻辑法,对比性地、综合地研究这三种婚俗民间舞蹈的异同,并试图在对比性的研究工作中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