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所著的诫子书,他以自己一生如何改变命运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奉献了一本透视人生命运真相的家训经典。因其作者真有其人,所述真有其事,流传称颂至今。然而,要真正理解《了凡四训》的内涵,需要有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基础才行。本书作者郭继承曾多次给青年学生、企业员工、政府机构公务员等群体讲授《了凡四训》,他的释义和阐发,融汇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精髓,同时针对现代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做了很多外延性的解读,深入浅出,精妙独到。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性之学的宝贵,更让人明白了中国传统的命运观绝不是听天由命,而是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每个人都可以力争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走好人生路。
《游戏的人:文化的游戏要素研究》为引进公版书。 作者赫伊津哈(1872-1945)为荷兰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作为20世纪的杰出文化史家,赫伊津哈对文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 均衡论 ,认为文化可以视作物质和精神的力量的之间的和谐均衡。两者关系的失衡就会导致社会危机的发生。他还提出了 游戏论 ,认为文化始终具有某些游戏的成分和特征,倘游戏成分在文化中衰退,势必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存亡。 均衡论 游戏论 是他的文化思想中的核心内容。 《游戏玩家》(HOME LUDENS)(原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译为《游戏的人》)是赫伊津哈的代表作,其影响经久不衰,是西方文化史研究的经典著作。该书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人的文化进化的相关性。赫伊津哈认为,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人只有在游戏中
《菊与刀》的前身是一份战时的日本研究报告。1944年,德日败局已定,鲁斯?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对日政策。她根据文化模式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 菊 与 刀 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从而进一步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得出以下结论: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有并利用日本的缘由行政机构??战后美国的决策与作者的结论一致。 1946年,作者将此报告整理出版,反响巨大,亦成为日本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因其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60多年后依然长销不衰,成为文化人类学的典范之作、了解日本民族的绕不过的经典读本,被称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弗兰克 富里迪广泛借鉴历史学、教育学、文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哲学乃至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自苏格拉底以来的数百位西方思想家有关阅读(reading)和读写能力(literacy)的经典论述,系统地考察了阅读人群的历史变迁,阅读对不同文化处境中的读者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不同时代的主流文化观念和技术变革对阅读之地位和读写能力之意义的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他还将关注的焦点落在当下,针对人类社会从印刷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重大历史变迁,对当代阅读文化的独特性及其面临的真正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对各种贬低阅读和读写能力的倾向及试图回归口传文化时代的幻想加以有力驳斥,对各种功利主义的阅读观和工具主义的读写能力观予以深刻批判,进而主张重建一种 以寻求真理和意义为旨归、拥有改造人类
本书主要介绍二十四节气的起源过程,认为国家时间系统的制定和管理与政治活动紧密相关。二十四节气产生的萌芽期不晚于战国,但其定型和普及是与秦汉以降的政治大一统密切相关的。四时中气是形成二十四节气的中绳,并围绕太阳视运动规律展开的。四时十二月令与二十四节气配伍方式获得了极大的推广,长期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宣告了四时五行令等自秦汉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该书较之以往的同类型研究,整合了史前和先秦、秦汉早期时段的各类发现和研究成果,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从文献学角度进行了彻底的梳理、分析,深化了对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学探源。本研究利用出土文献、考古资料、科技史、古天文学突破了学术界对二十四节气的传统研究,弥补了传统研究从社会生活史、民俗学的角度展开的材料缺陷,侧重结合出土文献对各类节气材料
《中国文化的性格》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解读中国根性文化与国民性的重磅力作,荣获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社科类推荐图书。作者立足当下社会现实,对照世界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展开了辛辣而富有思辨性的剖析。通过宏观历史观察与微观文本解构的双重路径,深入解读中国文化的特质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从儒家思想与朱元璋权力逻辑的冲突、清朝高压统治下的民间文化韧性到民国双面性,串联起中国文化的演进逻辑;同时深入《诗经》《红楼梦》《聊斋》等经典,以林黛玉 吃醋 折射的礼教秩序、唐诗宋词背后的社会隐喻等生动案例,揭示文艺作品中的精神密码。此外,本书还有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世道人心的深刻追问与思考。本书不仅是一面映照中国人精神的棱镜,而且能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更能为当代人寻找文化归属提供启
在没几个人是干净的大宋社会里,大家都有原罪,那么行事的规矩就是权力的比拼、阴谋的比拼、金钱的比拼,这样比下去没有*的胜利者,*后要分输赢,只有用暴力解决一切。这样一个社会,没有谁有安全感。这样的社会只可能是猴山,奉行的是丛林法则。丛林中的动物互相伤害,所有的生灵,不知道明天太阳升起后,它还会在哪里。 这种丛林法则,暴力为王,没有公平正义。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林语堂在书中谈论了庄子的淡泊,赞扬了陶渊明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辞》,还讲解了《圣经》故事,谈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方式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文化研究标志着20 世纪一场重大的学术革命。 但它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应用的呢? 文化研究是一门自称不是学科的学科,是理解种族、民族、社会和性别身份的一种激进的批评方法。《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次穿越这个复杂学科的旅程,描绘了它在英国的起源及后来向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南亚的迁移,研究了它的主要倡导者的想法,并介绍了它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特色。全书涵盖了从葛兰西到雷蒙 威廉斯,从后殖民话语到离散政治,从女权主义到同性恋理论,从技术文化和媒介到全球化的内容,是对这一迷人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富有洞见的导引,是所有关注旧文化、新文化和新兴文化快速发展脉搏的人的书目。
本书是英国分析哲学牛津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吉尔伯特 赖尔的代表作,他运用现代分析哲学的独特方法对哲学传统中享有巨大影响的笛卡尔心身二元论进行了一种有史以来非常独特的大胆抨击。
1853年,法国国王路易 拿破仑指派塞纳河省长乔治-欧仁 奥斯曼开启了一项庞大而雄心勃勃的市政改造公共工程。这项改造计划 尽管其间夹杂着战争、革命、腐败和破产 不但让巴黎的面貌焕然一新,还为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城市规划树立了一个典范,并开创了现代巴黎经久不衰的城市布局。 林荫大道、公园、广场、火车站、百货商店,以及全新的公共卫生系统,缀成了它的生命。这场历时十五年的城市革新项目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天的城市建设者能从中吸取什么经验,让城市变得更宜居、更人性?本书作者鲁伯特 克里斯琴将带领我们回到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巴黎,看它如何从一个污水横流、贫民窟遍地、疾病缠绕的中世纪破旧城市,一跃成为了举世闻名的 光之城 。
《了凡 训》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所著的诫子书,他以自己 生如何改变命运的 身经历,为我们奉献了 本 人生命运真相的家训 。因其作者真有其人,所述真有其事,流传称颂 今。然而,要真正理解《了凡 训》的内涵,需要有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基础才行。本书作者郭继承曾多次给青年学生、企业员工、政府机构公务员等 体讲授《了凡 训》,他的释义和阐发,融汇儒释道等传统文化 髓,同时针对现代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做了很多外延性的解读,深入浅出, 妙 到。由此可见 传统文化中 性之学的宝贵,更让人明白了 传统的命运观 不是听天由命,而是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每个人都可以力争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走好人生路。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延绵千年而未有断绝,造就中国这个超大规模文明型国家的内生动力是什么?本书提出从历史脉络着手,提出“中国韧性”作为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并认为这一意识亦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本书在对比中西文明不同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和时期——殷周之变、周秦之变、唐宋之变,由元而清以及古今之变,来梳理“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脉络,进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坚守“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识底线提供有益支持。
《书法创作过程研究 书法创作论之六》是 书法创作论 系列的一种,该书作为作者书法创作实践中书法理论理论研究,阐述了作者独到的艺术见解和创作思想。作者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前识意图与形式理念的相师与相搏,前识意图反映了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和生活状态等等,是创作者生命的表现。书法创作从点画到结体再到章法,整个过程都是通过 以他平他 的形式理念展现出来。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于1978年设立了 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由新亚书院的创办人钱穆先生首讲,之后三十多年来,每年一次邀请学者到院主持讲座,成为学院的盛事。讲座意在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对中国文化阐析发挥,以彰显中国文化千门万户的风貌。我们精选了其中八种,形成了这套讲座系列读本。钱宾四先生通过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为我们勾画出了中国的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征。论述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的文化结构,并将其与西方文化作比较,指出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得出 中国人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中国文化 的结论。作者意在唤醒国人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识,以期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文化事业。...
本书收集了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 培根的五十八篇论文。它们大约可分三类:人与世界及人群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上帝的关系。这些文章不仅对创立英国文学新风格起了作用,而且对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及科学的思想方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本书作者兼具医学科班生和人文学者双重身份,书中呈现了他对于医学人文的审视和思考,论述中既有历史追溯又有理论抽象,对医学所兼有的科学和艺术二重属性有深刻的把握,贴近现实热点的个案分析也极具说服力。在他看来,医学人文不是一个高深的学理命题,而更多的是一份源于体验的发问和追思,因此书中所论所述在学术研究的严肃面目之外更别有一份深厚、温情的人文关怀,引人共鸣、发人深思,可谓一本优秀的医学人文普及读物。
◎内容简介 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说明书。 吕思勉先生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衣食、住行、婚姻、族制、阶级、政体、选举、官制、兵制、文字、语言、学术、宗教等,旨在说明文化的变迁, 而推求现状之所由来 。作为吕思勉先生的经典之作,经典性无需赘言,每读一遍,都能带给你新的收获,助你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本次,新增10余幅精美插图,从视觉上直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更有助于阅读理解。
。
本书收录了以赛亚 伯林关于苏联的一些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既有对二战后他与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等苏联作家的几次著名会晤的记叙,也有他呈交给英国外交部的关于斯大林统治下苏联艺术状况的公文;既有对曼德尔施塔姆和帕斯捷尔纳克的肖像描绘,也有他访问苏联后对苏俄文化的印象速写等等。以赛亚 伯林从身世与文化上都与俄国有着直接的渊源,对俄国知识阶层有深刻的同情与了解,本书为我们了解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文化生活一般状况,以及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命运,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