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案: 距今五千年前后,神奇的北纬三十度一带,诞生了以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和良渚为代表的伟大文明,人类历史从此迈入新的时代。 内容简介: 旨在介绍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状况。国外方面,既包括广为人知的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也包括大家了解较少的基克拉迪、卡拉尔文明,重点对各个文明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性遗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并将这些文明放在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序列中来介绍,*终寻找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国内方面,集中论述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圈的形成历程,重点探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时代以良渚、大汶口、屈家岭为代表的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找寻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源。
本书介绍了傣族的语言、艺术、服饰、建筑、饮食、传统节日、民俗风情、非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读者可以领略到傣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感受他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作出贡献,为读者深入了解其传统文化提供全面的资料。 本书为中文和泰语对照版本,不仅满足中国读者对傣族的了解,也让泰国读者有机会了解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文化。
《中华农耕文化精粹(水利卷):百川为利》以古代水利史上的重要事件、成就、机械、方法、著作以及人物为主题,以点带面,以 类故事 的形式串联起古代水利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读者在了解水利史的同时,亦可探究中国古代治水思想与智慧,对理解中华民族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所表现出的公而忘私、同舟共济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书稿立足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 池哥昼/跳曹盖 仪式文本为中心,既阐述白马人的生命信仰与文化表述,又从文学的视角扩展人类学的诗化之维。研究力图从生活在川甘交界处的白马人一年一度举行的 池哥昼/跳曹盖 仪式个案研究为切入点,将从前白马人分置于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口头传统、民间文学、民俗艺术、文化遗产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相关文化事像用 仪式 连接起来,置于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的框架下进行综合研究,并搭建起理论探讨与田野实证互补、共时维度与历时维度并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的立体研究框架。 在白马人的一生当中,仪式贯穿了他们整个生命,它像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可以观察他们是如何阐释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以及对自然、宇宙的认知和理
神话传说不仅是故事,也是文化之根,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头。《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的宗旨是 从源头说神话,用故事讲文化 。全书从神话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介绍了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同根根源、多姿多彩的代表性神话传说及其知识背景;将学术性、民族性和故事性融为一体,整合跨文化与本土知识,相互阐释,互补互证,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神话传说中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一部锤炼民族精神、普及传统文化、适合全民阅读的通识读本。 书中原创全彩插图既有敦煌飞天那样西来的潇洒,更保有东方美学固有的形象认知,现代而又不失民族风格,以张扬又内敛的想象力道出了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同时修复并收录《山海经》等古籍插图、考古资料、民间艺术品等近百幅图片,直观呈现中华文明的演变传承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凉山为地理区域,夷家却有双关的意义,广义的夷家指整个落落社会,狭义的夷家指落落的家族组织。 《凉山夷家》是一部实地考察的报告,依据作者林耀华亲自搜集的材料,叙述以家族为中心,当然关联到与家族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生活,不是如此即将流于概况调查,不能深刻表现生活的内容。则量夷人体质的材料,一时无从统计考核,待将来另成一篇发表。尚有夷文经典的翻译并夷人个别的传记,也须等待整理,再行问世。
封面文案:近十年,是良渚考古发现*多的十年,也力证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作者以媒体人的角度,贴身观察,讲述那些发现背后的故事和人。 内容简介: 作者从2012年开始,贴身报道良渚考古发现,记录良渚文化。而这7年也是良渚考古发现、理念革新、进展*快,刷屏*多的7年。书稿全程记录了良渚考古一点一滴的变化,考古历史的变迁,考古人的心路历程,思想碰撞的火花等,对考古人物也有深入地访谈。作者以*现场的角度,通过*手资料,从媒体人的视角,连通了大众和专业,通俗和学术,对于普通大众了解良渚文明,了解考古是什么,提供了借鉴,有较大的普及性。
《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是贵州民族大学主管,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专业性学术刊物。凡涉及贵州世居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专题论文或研究综述,如涉及贵州世居民族的古文字与文献、民族文化考古、民族文化旅游、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社会学、民族人类学,以及贵州世居民族的日常生活、生态环境、农林牧生产等方面的论文,都是本刊征稿和发表的对象。本卷共收入九篇文章,分 黔地域外民族文化研究 贵州历史名人研究 黔域文化赋 贵州文献研究 等四个栏目。
本书采用参与观察、深入访谈、问卷调查、历史文献等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家乡石枧村进行民族志式调研。石枧村位于湘桂交界处,属于潇贺古道从湖南进入广西的东线村落之一,处在汉族、瑶族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文化多元,族群互动频繁,是研究南岭民族走廊族群互动,以及中原与岭南文化交融的理想样本。本书是在石枧村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共分11章,分别对村落历史、婚姻家庭、水资源、经济交往、村庄教育、土地流转、文化遗产、民间信仰、互联网进村、国家治理等内容进行了具体而细微的人类学调查,从不同角度描绘和分析了南岭民族走廊的多元民族文化和复杂族群互动的图景。 本书内容翔实,资料丰富,作为民族学著作,对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边缘地区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典型的范本。
在中国各民族的空间布局中,海南岛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海南岛背靠大陆,面向大海,与南中国海区域天然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无论地理上还是文化上海南岛都属于中国大陆文化的边陲,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 岛屿文化 形态。不管历史时期还是现代社会,海南岛都保留了很多大陆文化的印记,与大陆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海南岛的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应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族群间的交往方式和互动往来,充分重视文化和社会网络的复杂性。海南岛以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在区域研究的视角下具有巨大的讨论空间。作为一个文化发展较为晚近的岛屿,其文化的外源性十分突出,即在黎族本底文化的基础上,由汉、苗、回、疍家等民族或族群文化,以及近代华侨文化、农垦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长期相互碰撞、整合生成
在中华文化中,凤与龙是早期最重要的图腾,凤同龙一样也是中华文化最典型的祥瑞符号。凤代表追求光明、超越自我、奋发有为、吉祥如意,千百年来凤形象已深入到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以求仙、祥瑞、科举、隐逸(士不遇)、爱情等五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为载体,分析凤凰(凤)形象在文学中的出现、发展和演变,基本梳理出一个凤凰文化意蕴的文学脉络。
口头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神话、传说、史诗、歌谣、民间故事、说唱文学等口头文类以及与相关的表述和口头艺术。口头语言可以用典型的形式在自身中表现一种文化活动,当它置于特定的民俗生活中的时候,就可以反映一种文化的模式。《土族口头传统与民俗文化》通过文献综述,并结合田野作业,运用影视调查的手段,较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土族口头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并将土族口头文学形式放回到相应的生活场域中,把它视作为一种活的传统,考察其与民俗生活的关系及变化过程。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含了许多对宇宙和天人关系所作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很多思想和理念与今天的环境学、生态学、资源学等学科理论一脉相承,这是我们从传统文化吸取营养,走文明发展新道路的独特优势。传统文化的孕育发展,融合了各民族的共同贡献,侗族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侗民族历史悠久,历史上具有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时至今日,仍然存留了一些古代先民独特的原生态文化遗产,它们反映着侗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管理制度等,具有珍贵的价值和启发借鉴意义.
收入“清馨民国风”丛书的数百篇民国时期的文字,堪称历史影像,也可以说是情景回放。它们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是近200位民国学人的集中亮相,也是他们经历、思考与感悟的原味展示。透过这些娓娓道来的文字,我们既可以领略众多民国学人迥然不同的个性风采,更可以感知那个时代教育、思想与文化生态的原貌。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一衣带水。闽台之间存在 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通、法缘相系 的亲缘关系,这种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始终值得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客家人不仅把保佑客民的原乡信仰神祇带到台湾,也把原乡的语言、生产生活习俗、教育、民间文艺、民居建筑等客家传统文化带到了台湾,闽台客家的文化亲缘(文缘)关系随处可在。 本书便围绕 闽台客家文缘关系 确立研究对象,以客家形成发展史为背景,集中阐述闽台客家一脉传承的 土楼精神 及闽西原乡对台湾客家的影响。从 文化亲缘 这一角度切入,通过分析闽西和台湾客家地区的戏剧、民间文学、建筑等多个文化事项的内在关联,对闽台客家文化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客观、翔实、科学地阐述了闽台客家在文化上的共性,深入分析了台湾客家与闽西客家一脉相承的关系。
古阴歌,即专门唱诵阴间内容情节的歌。所谓阴间,即人们按照生活环境、习惯、规律、法则、实践等情节在脑海中形成的一些思维和影像,认为人身有阴阳,其中阳是人体的骨肉,阴是思维的魂魄。有阴有阳、有身有魂、有生有死,活人虽死,而其魂可以上天永驻永存。如古代诗人唐寅诗中所说的那样:“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这里所说的地府是指黄泉地下,而苗族人则认为魂归天堂,是上天界去的。不管是地府黄泉还是天界天堂,人们都将其称为阴界或阴间。那么,阴间在哪里?魂魄在哪里?答案其实很简单,它们在人们的脑海里,在人们的思维里,除此之外,别无他处。本册《古阴歌》共收入古阴歌200余首,以供读者研究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