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兹特克人的历史长久以来不断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16世纪最初的殖民者撰写的书面材料到21世纪的电影和书籍,对阿兹特克人的描绘数不胜数,但大多基于西班牙语文献和考古发掘成果,原住民始终是沉默的被动的客体。 美国优秀的历史学教授卡米拉 汤森决心打破这种局面,她尝试研究了所有留存至今的纳瓦语编年史,前所未有地替美索亚美利加原住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他们关于五个太阳纪的起源神话到西班牙征服后第三代人的亲身经历,汤森完整重构并精彩讲述了 真实的 阿兹特克人的故事。
封面文案: 距今五千年前后,神奇的北纬三十度一带,诞生了以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和良渚为代表的伟大文明,人类历史从此迈入新的时代。 内容简介: 旨在介绍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状况。国外方面,既包括广为人知的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也包括大家了解较少的基克拉迪、卡拉尔文明,重点对各个文明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性遗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并将这些文明放在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序列中来介绍,*终寻找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国内方面,集中论述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圈的形成历程,重点探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时代以良渚、大汶口、屈家岭为代表的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找寻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源。
本书介绍了傣族的语言、艺术、服饰、建筑、饮食、传统节日、民俗风情、非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读者可以领略到傣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感受他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作出贡献,为读者深入了解其传统文化提供全面的资料。 本书为中文和泰语对照版本,不仅满足中国读者对傣族的了解,也让泰国读者有机会了解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文化。
《中华农耕文化精粹(水利卷):百川为利》以古代水利史上的重要事件、成就、机械、方法、著作以及人物为主题,以点带面,以 类故事 的形式串联起古代水利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读者在了解水利史的同时,亦可探究中国古代治水思想与智慧,对理解中华民族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所表现出的公而忘私、同舟共济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各民族的空间布局中,海南岛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海南岛背靠大陆,面向大海,与南中国海区域天然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无论地理上还是文化上海南岛都属于中国大陆文化的边陲,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 岛屿文化 形态。不管历史时期还是现代社会,海南岛都保留了很多大陆文化的印记,与大陆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海南岛的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应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族群间的交往方式和互动往来,充分重视文化和社会网络的复杂性。海南岛以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在区域研究的视角下具有巨大的讨论空间。作为一个文化发展较为晚近的岛屿,其文化的外源性十分突出,即在黎族本底文化的基础上,由汉、苗、回、疍家等民族或族群文化,以及近代华侨文化、农垦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长期相互碰撞、整合生成
口头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神话、传说、史诗、歌谣、民间故事、说唱文学等口头文类以及与相关的表述和口头艺术。口头语言可以用典型的形式在自身中表现一种文化活动,当它置于特定的民俗生活中的时候,就可以反映一种文化的模式。《土族口头传统与民俗文化》通过文献综述,并结合田野作业,运用影视调查的手段,较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土族口头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并将土族口头文学形式放回到相应的生活场域中,把它视作为一种活的传统,考察其与民俗生活的关系及变化过程。
神话传说不仅是故事,也是文化之根,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头。《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的宗旨是 从源头说神话,用故事讲文化 。全书从神话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介绍了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同根根源、多姿多彩的代表性神话传说及其知识背景;将学术性、民族性和故事性融为一体,整合跨文化与本土知识,相互阐释,互补互证,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神话传说中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一部锤炼民族精神、普及传统文化、适合全民阅读的通识读本。 书中原创全彩插图既有敦煌飞天那样西来的潇洒,更保有东方美学固有的形象认知,现代而又不失民族风格,以张扬又内敛的想象力道出了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同时修复并收录《山海经》等古籍插图、考古资料、民间艺术品等近百幅图片,直观呈现中华文明的演变传承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书稿立足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 池哥昼/跳曹盖 仪式文本为中心,既阐述白马人的生命信仰与文化表述,又从文学的视角扩展人类学的诗化之维。研究力图从生活在川甘交界处的白马人一年一度举行的 池哥昼/跳曹盖 仪式个案研究为切入点,将从前白马人分置于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口头传统、民间文学、民俗艺术、文化遗产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相关文化事像用 仪式 连接起来,置于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的框架下进行综合研究,并搭建起理论探讨与田野实证互补、共时维度与历时维度并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的立体研究框架。 在白马人的一生当中,仪式贯穿了他们整个生命,它像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可以观察他们是如何阐释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以及对自然、宇宙的认知和理
封面文案:近十年,是良渚考古发现*多的十年,也力证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作者以媒体人的角度,贴身观察,讲述那些发现背后的故事和人。 内容简介: 作者从2012年开始,贴身报道良渚考古发现,记录良渚文化。而这7年也是良渚考古发现、理念革新、进展*快,刷屏*多的7年。书稿全程记录了良渚考古一点一滴的变化,考古历史的变迁,考古人的心路历程,思想碰撞的火花等,对考古人物也有深入地访谈。作者以*现场的角度,通过*手资料,从媒体人的视角,连通了大众和专业,通俗和学术,对于普通大众了解良渚文明,了解考古是什么,提供了借鉴,有较大的普及性。
本书在较全面地参阅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在活态传承的村落社区的案例呈现,来探讨铜鼓舞及其文化持有者所面临的各类新的发展契机、表现出的整体发展态势及相应的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研究构架,不仅是对集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集体性建构关系之间关系的创新研究,而且对中国其他地区传统民间文化利用国家的平台得到发展的具体路径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是贵州民族大学主管,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专业性学术刊物。凡涉及贵州世居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专题论文或研究综述,如涉及贵州世居民族的古文字与文献、民族文化考古、民族文化旅游、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社会学、民族人类学,以及贵州世居民族的日常生活、生态环境、农林牧生产等方面的论文,都是本刊征稿和发表的对象。本卷共收入九篇文章,分 黔地域外民族文化研究 贵州历史名人研究 黔域文化赋 贵州文献研究 等四个栏目。
本书采用参与观察、深入访谈、问卷调查、历史文献等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家乡石枧村进行民族志式调研。石枧村位于湘桂交界处,属于潇贺古道从湖南进入广西的东线村落之一,处在汉族、瑶族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文化多元,族群互动频繁,是研究南岭民族走廊族群互动,以及中原与岭南文化交融的理想样本。本书是在石枧村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共分11章,分别对村落历史、婚姻家庭、水资源、经济交往、村庄教育、土地流转、文化遗产、民间信仰、互联网进村、国家治理等内容进行了具体而细微的人类学调查,从不同角度描绘和分析了南岭民族走廊的多元民族文化和复杂族群互动的图景。 本书内容翔实,资料丰富,作为民族学著作,对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边缘地区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典型的范本。
《开拓之鹰 达斡尔族》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一种。全书汇集一流的达斡尔族研究学术成果,从地理、历史、民俗、经济、宗教、艺术、语言文学等方面,采用主题论述、典型分析、延展阅读、田野调查报告、以文解图、人物访谈、历史故事等叙述方式,全方位地阐述、分析、解读达斡尔族文化,为各民族读者了解、认识达斡尔族打造一张"文化名片"。
这部《中国古代契丹 辽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是对已失落的中国古代曾辉煌一时的契丹族(契丹国、大辽国)的音乐文化遗迹进行考古、发掘、复原的研究工程。契丹音乐文化的田野考查和散落在民间、历史遗址中的大量文物的收集整理工作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由于种种情况,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中,契丹 辽的音乐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书开创了系统性契丹 辽音乐文化田野考察的先例和整体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其研究行为和成果就显得十分珍贵。
凉山为地理区域,夷家却有双关的意义,广义的夷家指整个落落社会,狭义的夷家指落落的家族组织。 《凉山夷家》是一部实地考察的报告,依据作者林耀华亲自搜集的材料,叙述以家族为中心,当然关联到与家族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生活,不是如此即将流于概况调查,不能深刻表现生活的内容。则量夷人体质的材料,一时无从统计考核,待将来另成一篇发表。尚有夷文经典的翻译并夷人个别的传记,也须等待整理,再行问世。
文化研究在西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以后,迅速成为国际学术界最有活力,最富于创造性的学术思潮之一,在社会科学或人文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促进世界人文学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甚至被认为已进入了西方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中心。许多国家的大学都开设了专门的文化研究课程或相关课程,并授予学位。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化研究登陆中国,催生了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热潮,同时也对传统的人文科学念与研究方法产生了极大冲击,直接推动了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的转型,许多富有创造性和反思性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文化研究对文学、教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本书将以史为线索,梳理总结文化研究在中国本土的发展历程,但本书并不限于史料的钩沉,而是通过文化研究的思潮、问题意识、范式转换来
本书《图瓦语和图瓦人的多语生活》系集合了硕士、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而成。 《图瓦语》部分系对图瓦语的即时描写研究。图瓦语是一种垮境语言,由于历史原因,使用图瓦语的图瓦人绝大部分(约20余万人)都生活在前苏联的图瓦共和国。我国境内2000余人,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 图瓦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1978年前从未有人对该语言做过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同此本书的《图瓦语》部分是*份《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对图瓦语进行翔实即时描写和研究的论文,填补了一直以来对该语言调查研究方面的空白,为研究突厥语族语言的学者提供了可靠的、丰富的语言材料。 《图瓦人的多语生活》部分也是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语言学课题方面,特别是突厥语族语言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的*份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当年作者走遍了阿勒泰地区图瓦人居住的
本书对于我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思想作了深入而系统的阐释,作者在关注外在社会变动对于章氏思想影响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于章氏思想内在理路的寻绎。作者认为 多元主义 ( 民族主义 )、 历史主义 ( 历史相对主义 )与 人文主义 ( 新人文主义 )构成了章氏思想的深层内核,并在此三大思想内核的观照之下,对于章氏思想的诸多领域作了富有特色的研究,指出章氏思想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展开,具有着 道古 与 便新 的双重特色。此外,作者还将章氏思想置于世界思想发展的流程之中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其所具有的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