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雅小丛书 第四辑一套6种,以 时代新彩 为主题,选取石湾陶艺、端砚、广东凉茶、莞香、客家山歌、阳江风筝等非遗经典进行介绍,让读者一窥岭南非遗的绚丽风情。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中国民歌,是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淀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传承仍兴盛不衰,广泛流传于客家方言地区,具有浓郁岭南特色和深厚群众基础。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以客家山歌为本册主题,分起源流传、艺术特色、传承发展三部分展开,介绍了客家山歌的历史流传和现代传承,展示了客家山歌在声与乐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既是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淀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标志。通过代代传承人的推广创新,从而焕发传统文化新魅力,展现了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蒙求》是一部专讲历史典故的蒙学教材,成书于唐代,是现存同类蒙学书籍中最早的一部。本书收录了唐以前六百多条名人轶事,并将其总结成押韵的四字句,以便儿童记诵。通过学习《蒙求》,既能丰富诵习者的历史知识,又为读者搜集文章素材提供了方便,可谓一举两得。由于《蒙求》形式简单,文字易懂,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很快就流行开来,而且产生了多部仿照其形式编撰的蒙学教材,影响颇为深远。
《明清戏曲史》是有意接续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而作的,书中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读曲小识》著录戏曲钞本40种,每种先作总的版本介绍,然后分别介绍各出的牌调、脚色及内容概要等。其中著录的许多剧本都毁于战火,因此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在人与山水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风雅文化的内涵。在仁人志士眼中,山水自然还与个人遭遇、国家兴亡、世道沧桑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他们在关注大好河山的时候,往往注入了对社会、国家、人生、历史的深切情怀。于是,山水自然也因不断地被“人化”而显得异常博大。董天策编著的《仁智的乐趣(山水泉石)》将人间的真、善、美在文人士大夫与山水自然的关联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这本书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描述文人士大夫面临山水泉石之际的行为方式与精神追求,尽可能全面地展示山水泉石之中闪耀着的真、善、美的仁智情趣
本书为学术类图书。本书为语言学学术论文集,共收录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内容涉及文字、音韵、训诂、语法、方言调查报告以及语言学研究理论等方面,有较高出版价值。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二十四桥明月夜——桥与人;风去桥亭古——桥的传说故事;人在苍龙背上行——桥与战争;桥形遥分七星势——桥的技术;流文荡画桥——园林的桥等。
简介 本丛书是一套精心雕琢的名家小书,又是一部匠心独具的文化简史。以“雅风美俗”为血脉,以历代民俗、文风、典制、艺文和经子等为筋骨,形塑了一幕幕精神高华、感性绚烂的人生样态和艺术世界。从秦汉的青铜车马、弦歌斧钺,到魏晋的羁旅宴游、清谈品茗,无不气韵深长,情思丰茂。从唐宋的诗文唱酬、山水风物,到明清的残阳晚景、伏流奔莽,无不生气盎然,历历如绘。五千年的文化旅程渗透出的雅风美俗,拥之入怀,化之于心,俯仰之间,风华尽览。
《中国书画浅说》将近代艺术家诸宗元《中国书学浅说》和《中国画学浅说》合在一起,定名为《中国书画浅说》。《中国书学浅说》分绪论、书体之分析、笔法之研究、字之结体及运用等几个部分。《中国画学浅说》分画体分别、画法通论、用笔、用墨、设色、学画程序、等几个部分,对中国画学做了通俗易懂的解说,不失为国画初学者入门指导书。
这是一部从海外中国学视角阐释中国农业科学特征及其重要成就的著作。作者白馥兰在重新界定和正确理解科学、技艺和技术三个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宋元明清社会的农业生产生活。作者认为,在中国古代农政管理的大系统中,农业和农学成为国家科学和治国之本,政府官员、农民、地主和工匠群体都做出了群体贡献。在19世纪之前,没有哪个西方国家在促进农业生产和传播农业知识方面有所作为,中国却从宋代开始已经全面着手。
《晏子春秋》是“学生国学丛书新编”丛书中的一本, 该书是我馆1926年学生国学丛书系列中《晏子春秋》的重新修订与再版,由庄适先生选注,李瑞校订。《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现在流行的《晏子春秋》,全书共215章,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重而异者》《不合经术者》二篇。本书为选本,收录《晏子春秋》精华部分88章,展现了晏子的人物形象和政治理念,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该书是社区文化家园系列丛书中的一种,主要围绕善贤人家展开,讲述了善贤社区由村到居的巨大转变及当下社区文化家园的建设情况等。具体涵盖以下内容:善贤社区的历史发展;善贤由村转居的“城中村”改造的过程;善贤社区文化家园建设的相关项目,包括:社区治理的特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社区管理、文化家园建设的特色;为善贤人家社区的管理和文化家园的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及其相关事迹等,包括:社区管理人员、热心的志愿者、小区代表人物等。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本书是中国民俗艺术研究的部学术专著。全书由“牵牛与织女”、“重庆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重庆附近发现之汉代崖墓与石阙研究”、“整理重庆江北汉墓遗物纪略”、“饕餮终葵神荼郁垒石敢当小考”、“北温泉缙云山之石刻”、“重庆附近之汉代三种墓葬”、“西藏拉萨之唐蕃会盟碑”8篇文章构成,研究对象多涉及神话、传说、歌谣、建筑、砖雕、碑刻和墓葬等。
作者说,活了四十多年,与多少人相遇。有的仅一面之缘,即成永久陌路;有的定期交集,却从未用心留意;有的以为相知甚深,细想却不尽然。某日一念及此,开始素描其中一二,不想一发不可收拾。 全书收录五十篇短文,速写貌似陌生的熟人,以及貌似熟悉的陌生人。只勾勒大模样,重神似,不强求齐备。其中或另有含义——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曾有这样一些人来过。
本书是西方古典农业文献之一,是研究罗马共和国后期庄园经济的重要资料,在经济思想目前有一定的地位。它纪录了公元前一世纪意大利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一个侧面,提供了很多较真实可靠和饶有趣味的史实,有助于了解当时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状况。
本书为演讲稿合集,收录了钱穆先生在台湾地区地区所做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的十二次演讲讲稿。在书中,钱先生纵向剖开文化的各个侧面,解说了中华文化的主要特质、中心思想、优选理想与优选信仰等,勾画出几千年来文化发展的进退起落之进程,同时也探讨了在新的时代大势下,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将来。 钱先生始终坚信,中国文化有其特殊成就、意义与价值,纵使一时处在历史低谷,遭受内外的轻鄙怀疑,但必将有拨云见日、重现辉煌之日。21世纪的我们回望这50年前的发言,当更能感受其真知灼见。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现代电子设备的出现,使得很多人越来越依赖手机、电子阅读器,碎片式、被动式、不加思考式阅读倾向越来越严重。中华书局是传统文化出版重镇,肩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当代责任,有责任有义务呼吁民众重视经典阅读,回归纸质阅读从而感悟经典的魅力,更有责任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使阅读成为可能。为此,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指掌文库”。 “指掌”二字,出自《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孔子用手指着手掌,说明事情清楚容易。本文库取名“指掌”,其寓意一是本书之目的,希望给广大读者提供浅显易读的文本,二是本书之形制,即一指可翻的书,一掌可握的书。因此,本文库的最大特点是方便实用,充分考虑当代读者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