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跳脱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文字释读式的写作方法,而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点面结合、寓理于情。作者身为大学教授,长期关注我国的教育体制,他主张现代教育应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要从家训家教中获得启示,汲取古人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改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桂地民族风格钢琴作品选(中英双语版)》特点如下: 一、曲目收录的范围界定为桂地风格的钢琴作品或广西本土作曲家创作的钢琴作品。收录曲目力求精而广,每个民族作品少则1首,多则3首。 二、按作品归属民族进行篇章划分。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多的省(区),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还是中国京族的居住地。该书收集作品涉及的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苗族、京族等,较为全面,因此篇章标题根据少数民族名称确定为壮族篇、瑶族篇、侗族篇、仫佬族篇、毛南族篇、苗族篇、京族篇、其他篇。 三、为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教育国际化发展改革需求,该书使用中、英文双语进行编写,为钢琴双语教学提供教材支持。 四、该书弥补了以往钢
nbsp nbsp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过往与当下都是整个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了解了少数民族音乐,才能对中国音乐的形成与特点有完整认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写作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旨,关注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互动融通,区域文化与民族迁徙,宗教信仰与民俗节庆,以及与之相伴的少数民族音乐特点。在尽可能完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作者以轻松的方式带出相关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个案,将音乐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对音乐的描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读者从多维角度理解民族音乐和中国文化。
本书是生境民族学类的学术著作,集中国内外学者在生境民族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展示了生态民族的学术前沿理论和方法。本书稿主要面向的读者是高校民族学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以为民族学研究者提供参考价值。书稿主要是集结国内外民族学学者在生境民族学研究领域内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生态环境变迁,历史地理学理论方法,生态民族理论与方法,生态史研究,环境口述史,文化生态学等方面。本书稿是生境民族学类的学术著作,集中国内外学者在生境民族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展示了生态民族的学术前沿理论和方法。本书稿主要面向的读者是高校民族学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以为民族学研究者提供参考价值。书稿主要是集结国内外民族学学者在生境民族学研究领域内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生态环境变迁,历史地理学理论
这部《中国古代契丹 辽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是对已失落的中国古代曾辉煌一时的契丹族(契丹国、大辽国)的音乐文化遗迹进行考古、发掘、复原的研究工程。契丹音乐文化的田野考查和散落在民间、历史遗址中的大量文物的收集整理工作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由于种种情况,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中,契丹 辽的音乐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书开创了系统性契丹 辽音乐文化田野考察的先例和整体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其研究行为和成果就显得十分珍贵。
本书由凉山彝族农民工在新疆棉田与凉山故土之间的“往”和“返”两部分生活构成。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作者认为彝族人流入新疆棉田成为农业雇工既是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地用工需要与凉山彝人谋求生计多样化之间的共谋。凉山彝族农民工候鸟式“春去冬回”的流动状态,虽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影响,但更是他们在成立家庭后主动对生计和生活所做的安排和调整,是他们对主观荣誉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探索过程。
本书立足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和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基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课程,甄选教学中得到成熟应用的教学案例汇集而成。全书分为五章:饮食文化国际传播教学案例、中医文化国际传播教学案例、功夫文化国际传播教学案例、汉字文化国际传播教学案例、戏曲文化国际传播教学案例,通过展现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过程中的真实事件,借助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国际传播等相关理论知识阐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现象,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规律,提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分析和实践能力,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嘉绒藏族作为藏族的一支,主要居住于川西北大渡河流域以及岷江上游流域,其历史悠久,文化独特。其中,骀日是嘉绒藏族为祭祀其降魔英雄阿米格冬而形成的一个古老的纪念性节日。嘉绒藏区宗教氛围浓厚,深厚的苯教文化底蕴是产生和传承阿米格冬文化的土壤。赵心愚、李玉琴主编的《中国节日志(骀日)》通过对骀日的起源和变迁、基本内容和过程、意义和功能等的记述与分析,如实展现出骀日习俗的丰富内涵,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及现状,以及这一古老节目背后的原始古朴的信仰特点与思维模式。
《追着历史走》是作者赫英忆游走*国各地、探访考察各地历史文化的作品集。全书70篇,以散文为主,笔触覆盖到26个省区,按地域编排,共计约25万字。作者从当地的历史遗址或山水景观出发,使用通俗易懂、流畅优美而又严谨诚恳的文字,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探讨尘封岁月中的兴衰变故,感悟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中有不少对中华文明的独特解读、对传统观念的个人质疑,更有对于传统文化、历史遗产在现代社会传承扬弃的关注和探索,是一个80后年轻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用心思考和对历史、文化的真诚告白。
该书先介绍长汀的历史和自然环境以及长汀当地民众自己对于山歌的分类标准和分类体系,详细列举并解释了各类山歌的概念、含义和演唱内容;然后主要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分析从传统到现代,长汀客家山歌的文化生态、演唱空间及有关山歌演唱的地方知识;接着详细分析和解释长汀当地人有关山歌演唱的地方性语汇,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汀客家山歌演唱的套路、山歌的情感主题以及歌手演唱优劣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