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解了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电视用光、电视摄像、后期编辑与合成等内容。每个部分分别从技术和艺术两个维度展开。全书旨在讲解完整的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为电视节目作品创作提供指导。本书编撰中试图体现如下思路:1.贴近电视节目制作的实践,突出对学习者的技能训练。2.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确保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明确学习方向。3.强调对新的广播电视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另对广播电视新技术的探讨也是本书关注的重要内容。本书适合作为本、专科院校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导及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广大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及教育技术等从业者、爱好者的实践参考资料。
本书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放到世界文化视域中加以分析。注重学科交叉联系、古今文化联系、中西文化比较、文学与艺术联系,折射《红楼梦》的世界光辉。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文学与文化,让读者了解《红楼梦》的世界地位和价值。通过《红楼梦》,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本书内容分为四个专题:建筑文化、门窗墙文化、香文化和饮食文化。每个专题都从相关的历史文化源流入手,追溯《红楼梦》的文化现象与中华文化的源流与联系,从《红楼梦》文学文本的“点”,辐射到中华文化的“面”,联系到中西文化的“体”,进行文学与文化的比较研究。通过《红楼梦》文学个案认识社会历史文化,又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中掌握《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文化价值。
通过留学生的亲身经历,叙述留学生们在国外将会遇到的在国内想不到的语言障碍、教学差异、生活困难、文化冲击、心理煎熬等,以及如何去克服。书中也有一部分英语学习方面的内容,如在国外餐馆应该怎样点东西吃、星巴克的咖啡该怎么点、如何使用便利店的自助咖啡等,很多类似的在国外生活细节都会涉及。通过留学生的亲身经历,叙述留学生们在国外将会遇到的在国内想不到的语言障碍、教学差异、生活困难、文化冲击、心理煎熬等,以及如何去克服。书中也有一部分英语学习方面的内容,如在国外餐馆应该怎样点东西吃、星巴克的咖啡该怎么点、如何使用便利店
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地球村”就逐渐由一个概念变为现实。 随着不同文化的交往日益密切,文化冲突也日益频繁发生。小到人际沟通中的误会,大到国家之间兵戈相见,某种程度上都与缺乏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和技能有关。因此,如何更好地实现对外文化交流,就成了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 而今,中国正在不断加快融入世界的步伐。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会如何与外国人交流还远远不够,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目的,已经成为了一项极其重要的技能。 本书以清晰而直观的图解方式介绍跨文化交流学,阅读起来非常轻松。对于只是想了解相关知识,而不是要进行学术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样的读本无疑是理想的选择。
本书依据文献、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文书、文物等写丝绸之路上中国文化与异域文明的认识、交往和对话历程。以“现代化”和“全球化”作为参照点,介绍在逐步被现代世界体系所覆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所经历的一系列深刻历史变迁和它的未来命运。其中描写了众多鲜为认知的历史故事。 本书融可读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使读者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知识的一本通俗性读物。
笔者依据哈佛燕京学社制作的《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中文著作总汇》缩微胶片所收裨治文《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初版(胶片编号F34),1844年香港藏版(胶片编号F35),1861年沪邑墨海书馆版(胶片编号F36),以及日本江左老皂馆藏本(胶片编号F37),等等,来展开论述。笔者试图对裨治文在中国的生活,还有《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版本、内容的流变及其对后世的传播与影响作一较细致的梳理,以期对裨治文及其《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瓷话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外销瓷》专门介绍中国外销瓷,包括外销瓷的生产、定制、运输方式的独特之处,以外销瓷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些趣事,如龙泉窑梅子青瓷的西方美名“雪拉冬”的由来,宋代黑釉瓷东传与日本茶道文化,“克拉克瓷”与欧洲的“中国热” ,瑞典人的瓷器厨房等等。书中所附中国外销瓷图片,将为读者呈现中国外销瓷丰富多彩、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
纳维是一名印度工程师,加入商船历经30年海上生涯,得以广泛游历世界。2009年起他在中国辗转多个城市,秀山岛 定海 上海 普陀山 武汉 泰州,这是纳维在中国走过的城市和工作过的地方,中国的崛起和百姓的生活令纳维吃惊和羡慕,纳维用自己的笔记录了这一切。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信仰,还是道路建设、城市风光,纳维在写作中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祖国印度,从而让读者也会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和印度不同的文化。
纳维·库马尔·巴克什是一名印度工程师,加入商船历经30年海上生涯,得以广泛游历世界。 2009年起他在中国辗转多个城市,秀山岛——定海——上海——普陀山——武汉——泰州,这是纳维在中国走过的城市和工作过的地方,中国的崛起和百姓的生活令纳维吃惊和羡慕,纳维用自己的笔记录了这一切,就是这本《东行漫记(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国)》。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信仰,还是道路建设、城市风光,纳维在写作中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祖国印度,从而让读者也会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和印度不同的文化。
法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正因如此,法国欲借其文化优势,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进而在政治与外交上争取优势地位。《世界大国 地区 文化外交(法国卷)》旨在分析法国文化特点以及文化对外交的支持与影响,阐发法国文化外交的战略和实施,论述法国如何通过文化外交对全球进行文化渗透,进而深入分析法国构建文化外交战略及其实施的国内外原因。在今天各国竟相发展本国文化软实力、试图以本国文化优势战胜别国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在文化外交方面何以制胜,何以实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中国梦”,法国文化外交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世界大国 地区 文化外交(法国卷)》由李谧编著。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从远古混沌时期开始直至清代。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发展各具特色。西方贵族视若珍宝的丝绸,漂洋过海而来的宗教,还有那被称为China的瓷器,都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本书介绍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中西文化交往,帮助读者从中认识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
在中西文化交流这一领域,历来的研究者,受时政的影响,所持学术观点或左或右,大都不能给出正确的历史评价。 本书作者梳理了明清以降中西文化交流的史料,从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西方传教士和明清学者入手,详细论述了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华文明步入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廓清了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传授西学的真实目的。 作者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读书开始收集相关史料,陆陆续续,近半个世纪才写成了本书所汇各篇论述。全书文字简洁流畅,可读性强;持论客观公正,获得了著名历史学家向达、侯外庐以及英国学者李约瑟等大师的帮助和支持,可供广大读者和研究者学习、参考。
从总体上看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且不说远古时代大陆原始居民向日本列岛的迁移,仅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史,至少也有两千多年了。而且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即使在两国关系恶化甚至发生战争的年代,中日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也始终没有停止过。 其次是范围广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从狭义文化概念所包含的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建筑、工艺、园林、民俗等等领域,或者按广义文化概念所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无处不在中日文化交流的表现和事例。 第三是影响深远。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
《中日文化交流史》按照年代顺序,以人、事为轴心,力求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在书中收集了大量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资料,参考和借鉴了中日两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其内容涵盖宗教、文学、经济、政治、民俗等。
钱币学在西方学术界有十分显赫的地位,其中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德国、瑞典、荷兰、俄罗斯、印度等国家都有一批造诣深厚的钱币学者和专家。在丝路货币文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德国勒科克、俄罗斯科兹洛夫、日本桔瑞超、瑞典斯文赫字等人在中亚和中国西部进行考古调查时,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挖掘走许多珍贵的文物和钱币,保存于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地。这些钱币资料数量十分庞大。本书对近年来的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研究作了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