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一苇可航的近邻,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保持着从未间断的文化交流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化之缘”长期把两国维系在一起,共同创造着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为世界的进步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这本由冯佐哲著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话》以历史上各个时期中日关系为背景,全面而系统地叙述了中日两国几千年来文化交流的历史,尤其是对各个时期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重要人物的有关活动及其作用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瓷话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外销瓷》专门介绍中国外销瓷,包括外销瓷的生产、定制、运输方式的独特之处,以外销瓷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些趣事,如龙泉窑梅子青瓷的西方美名“雪拉冬”的由来,宋代黑釉瓷东传与日本茶道文化,“克拉克瓷”与欧洲的“中国热” ,瑞典人的瓷器厨房等等。书中所附中国外销瓷图片,将为读者呈现中国外销瓷丰富多彩、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
本书讲解了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电视用光、电视摄像、后期编辑与合成等内容。每个部分分别从技术和艺术两个维度展开。全书旨在讲解完整的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为电视节目作品创作提供指导。本书编撰中试图体现如下思路:1.贴近电视节目制作的实践,突出对学习者的技能训练。2.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确保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明确学习方向。3.强调对新的广播电视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另对广播电视新技术的探讨也是本书关注的重要内容。本书适合作为本、专科院校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导及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广大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及教育技术等从业者、爱好者的实践参考资料。
纳维是一名印度工程师,加入商船历经30年海上生涯,得以广泛游历世界。2009年起他在中国辗转多个城市,秀山岛 定海 上海 普陀山 武汉 泰州,这是纳维在中国走过的城市和工作过的地方,中国的崛起和百姓的生活令纳维吃惊和羡慕,纳维用自己的笔记录了这一切。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信仰,还是道路建设、城市风光,纳维在写作中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祖国印度,从而让读者也会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和印度不同的文化。
纳维·库马尔·巴克什是一名印度工程师,加入商船历经30年海上生涯,得以广泛游历世界。 2009年起他在中国辗转多个城市,秀山岛——定海——上海——普陀山——武汉——泰州,这是纳维在中国走过的城市和工作过的地方,中国的崛起和百姓的生活令纳维吃惊和羡慕,纳维用自己的笔记录了这一切,就是这本《东行漫记(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国)》。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信仰,还是道路建设、城市风光,纳维在写作中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祖国印度,从而让读者也会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和印度不同的文化。
跨文化交际教程是一个综合系统, 其中包括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跨文化交际教程(第二版)》从大的文化框架入手,选择了一些反映目的语文化现象的主题进行讨论与对比, 如家庭、教育、工作、保健、体育等,旨在通过对英语国家较为典型的主流文化现象进行描述、阐释、讨论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对比,培养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力,进而使他们主动观察、分析、对比、评价,并从深层文化探讨和研究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有效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从远古混沌时期开始直至清代。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发展各具特色。西方贵族视若珍宝的丝绸,漂洋过海而来的宗教,还有那被称为China的瓷器,都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本书介绍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中西文化交往,帮助读者从中认识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
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地球村”就逐渐由一个概念变为现实。 随着不同文化的交往日益密切,文化冲突也日益频繁发生。小到人际沟通中的误会,大到国家之间兵戈相见,某种程度上都与缺乏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和技能有关。因此,如何更好地实现对外文化交流,就成了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 而今,中国正在不断加快融入世界的步伐。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会如何与外国人交流还远远不够,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目的,已经成为了一项极其重要的技能。 本书以清晰而直观的图解方式介绍跨文化交流学,阅读起来非常轻松。对于只是想了解相关知识,而不是要进行学术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样的读本无疑是理想的选择。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即使是在语言表达和应用的方式上,各种文化之间也不是能够完全一一对应翻译和转化的;同时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也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为人处事原则和喜好憎恶。例如,中国人和一些海外华人以龙的传人而自豪,“龙凤呈祥、望子成龙”在现实生活中是吉祥和美好的祝愿和理想;而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那些与宗教有关的传说中,龙则多是邪恶的象征、是被骑士们铲除的对象。当然,现在龙的形象在西方慢慢变得中性化了,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也开始喜欢龙。例如,笔者Linda就对中国龙的各种传说非常着迷,包括龙的五种颜色和九种姿势。
本著作是多人论文合作而成,是一本高质量的论文集。本著作会通中外语言文化,立足学科建设前沿,注重基础应用研究,涉及到 语言与翻译 、 文学与艺术 、 新闻与传播 、 经济与管理 、 外语教学 、 国际教育 等方面的内容。
在中西文化交流这一领域,历来的研究者,受时政的影响,所持学术观点或左或右,大都不能给出正确的历史评价。 本书作者梳理了明清以降中西文化交流的史料,从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西方传教士和明清学者入手,详细论述了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华文明步入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廓清了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传授西学的真实目的。 作者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读书开始收集相关史料,陆陆续续,近半个世纪才写成了本书所汇各篇论述。全书文字简洁流畅,可读性强;持论客观公正,获得了著名历史学家向达、侯外庐以及英国学者李约瑟等大师的帮助和支持,可供广大读者和研究者学习、参考。
钱币学在西方学术界有十分显赫的地位,其中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德国、瑞典、荷兰、俄罗斯、印度等国家都有一批造诣深厚的钱币学者和专家。在丝路货币文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德国勒科克、俄罗斯科兹洛夫、日本桔瑞超、瑞典斯文赫字等人在中亚和中国西部进行考古调查时,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挖掘走许多珍贵的文物和钱币,保存于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地。这些钱币资料数量十分庞大。本书对近年来的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研究作了讨述。
四十年代之初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时,我曾选了向达先生的《中西交通史》一课,这是我开始接触到这个领域,当时向先生已是名闻海内外治中西交通史的权威了。向先生讲课的内容极其细致,每每也发挥自己一些精辟的理论见解(例如,他认为汉唐时期中华民族的心态是健全的,宋代以后开始出现病态的扭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试是写一篇读书报告。我的报告经向先生仔细阅过,还改正了错字,给了我80分。其后多年人事倥偬,遂长期搁置了这个题目。 五十年代后期我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时,侯外庐先生撰写《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嘱我准备一份有关明清之际西学传入中国的资料。我当时接触到的材料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向先生三十年代在英法两国访书的手抄本,可称是珍贵的名料。这些资料后来一直放在我们的研究室内。文化大革命期
本书是国内部面向普通读者的、以非洲为主题的纪实作品,作者以东非国家乌干达为落脚点,对数十位旅居非洲的华人和非洲本土的文化精英进行了大量深入、扎实的采访,并选取了三个人物(创业者、打工者、商界成功人士)重点介绍,力图为中国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非洲。中国和非洲这两种既相互抱拥又彼此陌生的文明,在“如胶似漆”中,混杂着误读与曲解。当中国人踏上这片广袤的土地,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东方古国与神秘大陆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从结构安排上,本教材主要包括7个单元的内容,涵盖了跨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必要的知识信息、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行为以及跨文化商务实践,Understanding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ultural Patterns and Communication;Managing Intercultural Conflicts;Verbal Communication;Nonverbal Communication;Business Customs and Etiquettes;Business Negotiation across Cultures。每单元都设有Focused Study(主要进行基本理论、概念、知识信息介绍,包括文化背景知识、术语解释、词汇、思考题)、Case Study(具体的案例介绍与分析)、Extended Activity(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的延展)、Related Information(本单元知识点或相关理论的扩充)等环节。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地区,并逐渐扩散。自然地理上的相对独立性对于中华文明的稳定、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它从来不是封闭的,与位于其西的南亚佛教文化、西亚及北非伊斯兰文化以及欧洲基督教文化的交流绵延不绝。汉代张骞通西域、盛唐西域宗教文化汇集长安、元朝建立横跨亚欧大帝国、明清西方商业及宗教势力东来,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四大高潮。《中西交流史话》追寻着先人足迹,通过周穆王西巡、唐僧西游、成吉思汗西征、郑和下西洋等记载与文化遗存,讲述了古老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及相互滋养的历史进程。《中西交流史话》由张国刚编写。
通过留学生的亲身经历,叙述留学生们在国外将会遇到的在国内想不到的语言障碍、教学差异、生活困难、文化冲击、心理煎熬等,以及如何去克服。书中也有一部分英语学习方面的内容,如在国外餐馆应该怎样点东西吃、星巴克的咖啡该怎么点、如何使用便利店的自助咖啡等,很多类似的在国外生活细节都会涉及。通过留学生的亲身经历,叙述留学生们在国外将会遇到的在国内想不到的语言障碍、教学差异、生活困难、文化冲击、心理煎熬等,以及如何去克服。书中也有一部分英语学习方面的内容,如在国外餐馆应该怎样点东西吃、星巴克的咖啡该怎么点、如何使用便利店
徐若梦著的《古代圣经汉译与中西文化交流》讲 诉犹太-基督教的《圣经》是一部集历史、文学、思 想价值为一体的奇书,是东西方民族智慧的共同结晶 。《圣经》的成书跨越了大约十七个世纪。在这漫长 的岁月中,以犹太文化为依托的犹太教与其他各种文 化不断碰撞、交流,终突破了民族的界限,演化成 为基督教这一普世宗教,《圣经》也被传播到世界各 地,这个过程中的大批译者为超越语言文化的巴别塔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圣经汉译与中西文化交流》还讲诉了基督 教的传播与《圣经》的传译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文明的 碰撞,既有痛苦的溶血,也有艰难的融合。各种文明 在反复的融合交汇中既给基督教带来了新的思想,也 给其他的语言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些碰撞与融 合的历史经验在全球化时代也可为中华文明与西方基 督教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