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扼要介绍了7~19世纪阿拉伯与中国交往的历史,不仅讲述了杜环的阿拉伯之行、郑和下西洋时与阿拉伯的交流,而且介绍了中国与阿拉伯的古代贸易情况、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情况,书中尤其重点介绍了阿拉伯医学对中国医学的影响。可以说本书对读者了解中阿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历史提供了基本的资料和知识。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一苇可航的近邻,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保持着从未间断的文化交流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化之缘”长期把两国维系在一起,共同创造着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为世界的进步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这本由冯佐哲著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话》以历史上各个时期中日关系为背景,全面而系统地叙述了中日两国几千年来文化交流的历史,尤其是对各个时期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重要人物的有关活动及其作用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红月亮--一个孔子学院院长的汉教传奇》是 作者(郑启五)在被委派到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担任院长两年间所撰写的教育经历及教育感悟。 目前汉学热正在国外流行,《红月亮--一个孔子学 院院长的汉教传奇》对传播汉学文化,让国内人士了解汉语在国外现状,以及了解汉学工作者的生活及工 作也大有帮助。
本书是扎根于本土的翻转教学实践之作,阐述了作者的“学思达”创新教学心法,为每位老师搭建五项教学增能之梯,帮助老师启发学生“自学、思考、讨论、表达、统合”五大能力的挖掘,并提出五大课堂心法——讲义制作力、问题设计力、主持引导力、对话统合力、班级经营力,具备实用性、兼顾性、前瞻性特色,能有效协助老师在有限时间内快速跨越教学障碍。
本书讲解了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电视用光、电视摄像、后期编辑与合成等内容。每个部分分别从技术和艺术两个维度展开。全书旨在讲解完整的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为电视节目作品创作提供指导。本书编撰中试图体现如下思路:1.贴近电视节目制作的实践,突出对学习者的技能训练。2.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确保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明确学习方向。3.强调对新的广播电视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另对广播电视新技术的探讨也是本书关注的重要内容。本书适合作为本、专科院校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导及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广大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及教育技术等从业者、爱好者的实践参考资料。
《咏物成金(文化创意产业析论)/台湾文创观察丛书》主要论述文创产业的概念、形式、特征、现状及实践经验总结。 《咏物成金(文化创意产业析论)/台湾文创观察丛书》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拆解、溯源开始,博引欧洲、美洲、亚洲等发达国家文化创意的实例,结合中国尤其台湾地区的文化策略、产业经验、实际效果,解析了工艺品生产,纪念品贩售,博物馆、学校的文创方式,城市展览行销等文化创意产业经验。作者从事文创工作多年,他从国际视野出发,描述、解读了近年来的艺术创作环境与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本书是国内部面向普通读者的、以非洲为主题的纪实作品,作者以东非国家乌干达为落脚点,对数十位旅居非洲的华人和非洲本土的文化精英进行了大量深入、扎实的采访,并选取了三个人物(创业者、打工者、商界成功人士)重点介绍,力图为中国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非洲。中国和非洲这两种既相互抱拥又彼此陌生的文明,在“如胶似漆”中,混杂着误读与曲解。当中国人踏上这片广袤的土地,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东方古国与神秘大陆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从总体上看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且不说远古时代大陆原始居民向日本列岛的迁移,仅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史,至少也有两千多年了。而且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即使在两国关系恶化甚至发生战争的年代,中日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也始终没有停止过。 其次是范围广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从狭义文化概念所包含的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建筑、工艺、园林、民俗等等领域,或者按广义文化概念所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无处不在中日文化交流的表现和事例。 第三是影响深远。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
笔者依据哈佛燕京学社制作的《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中文著作总汇》缩微胶片所收裨治文《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初版(胶片编号F34),1844年香港藏版(胶片编号F35),1861年沪邑墨海书馆版(胶片编号F36),以及日本江左老皂馆藏本(胶片编号F37),等等,来展开论述。笔者试图对裨治文在中国的生活,还有《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版本、内容的流变及其对后世的传播与影响作一较细致的梳理,以期对裨治文及其《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钱币学在西方学术界有十分显赫的地位,其中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德国、瑞典、荷兰、俄罗斯、印度等国家都有一批造诣深厚的钱币学者和专家。在丝路货币文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德国勒科克、俄罗斯科兹洛夫、日本桔瑞超、瑞典斯文赫字等人在中亚和中国西部进行考古调查时,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挖掘走许多珍贵的文物和钱币,保存于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地。这些钱币资料数量十分庞大。本书对近年来的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研究作了讨述。
纳维·库马尔·巴克什是一名印度工程师,加入商船历经30年海上生涯,得以广泛游历世界。 2009年起他在中国辗转多个城市,秀山岛——定海——上海——普陀山——武汉——泰州,这是纳维在中国走过的城市和工作过的地方,中国的崛起和百姓的生活令纳维吃惊和羡慕,纳维用自己的笔记录了这一切,就是这本《东行漫记(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国)》。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信仰,还是道路建设、城市风光,纳维在写作中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祖国印度,从而让读者也会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和印度不同的文化。
纳维是一名印度工程师,加入商船历经30年海上生涯,得以广泛游历世界。2009年起他在中国辗转多个城市,秀山岛 定海 上海 普陀山 武汉 泰州,这是纳维在中国走过的城市和工作过的地方,中国的崛起和百姓的生活令纳维吃惊和羡慕,纳维用自己的笔记录了这一切。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信仰,还是道路建设、城市风光,纳维在写作中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祖国印度,从而让读者也会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和印度不同的文化。
徐若梦著的《古代圣经汉译与中西文化交流》讲 诉犹太-基督教的《圣经》是一部集历史、文学、思 想价值为一体的奇书,是东西方民族智慧的共同结晶 。《圣经》的成书跨越了大约十七个世纪。在这漫长 的岁月中,以犹太文化为依托的犹太教与其他各种文 化不断碰撞、交流,终突破了民族的界限,演化成 为基督教这一普世宗教,《圣经》也被传播到世界各 地,这个过程中的大批译者为超越语言文化的巴别塔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圣经汉译与中西文化交流》还讲诉了基督 教的传播与《圣经》的传译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文明的 碰撞,既有痛苦的溶血,也有艰难的融合。各种文明 在反复的融合交汇中既给基督教带来了新的思想,也 给其他的语言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些碰撞与融 合的历史经验在全球化时代也可为中华文明与西方基 督教文化的
在中西文化交流这一领域,历来的研究者,受时政的影响,所持学术观点或左或右,大都不能给出正确的历史评价。 本书作者梳理了明清以降中西文化交流的史料,从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西方传教士和明清学者入手,详细论述了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华文明步入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廓清了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传授西学的真实目的。 作者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读书开始收集相关史料,陆陆续续,近半个世纪才写成了本书所汇各篇论述。全书文字简洁流畅,可读性强;持论客观公正,获得了著名历史学家向达、侯外庐以及英国学者李约瑟等大师的帮助和支持,可供广大读者和研究者学习、参考。
跨文化交际教程是一个综合系统, 其中包括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跨文化交际教程(第二版)》从大的文化框架入手,选择了一些反映目的语文化现象的主题进行讨论与对比, 如家庭、教育、工作、保健、体育等,旨在通过对英语国家较为典型的主流文化现象进行描述、阐释、讨论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对比,培养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力,进而使他们主动观察、分析、对比、评价,并从深层文化探讨和研究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有效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日文化交流史》按照年代顺序,以人、事为轴心,力求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在书中收集了大量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资料,参考和借鉴了中日两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其内容涵盖宗教、文学、经济、政治、民俗等。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即使是在语言表达和应用的方式上,各种文化之间也不是能够完全一一对应翻译和转化的;同时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也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为人处事原则和喜好憎恶。例如,中国人和一些海外华人以龙的传人而自豪,“龙凤呈祥、望子成龙”在现实生活中是吉祥和美好的祝愿和理想;而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那些与宗教有关的传说中,龙则多是邪恶的象征、是被骑士们铲除的对象。当然,现在龙的形象在西方慢慢变得中性化了,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也开始喜欢龙。例如,笔者Linda就对中国龙的各种传说非常着迷,包括龙的五种颜色和九种姿势。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从远古混沌时期开始直至清代。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发展各具特色。西方贵族视若珍宝的丝绸,漂洋过海而来的宗教,还有那被称为China的瓷器,都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本书介绍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中西文化交往,帮助读者从中认识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地区,并逐渐扩散。自然地理上的相对独立性对于中华文明的稳定、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它从来不是封闭的,与位于其西的南亚佛教文化、西亚及北非伊斯兰文化以及欧洲基督教文化的交流绵延不绝。汉代张骞通西域、盛唐西域宗教文化汇集长安、元朝建立横跨亚欧大帝国、明清西方商业及宗教势力东来,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四大高潮。《中西交流史话》追寻着先人足迹,通过周穆王西巡、唐僧西游、成吉思汗西征、郑和下西洋等记载与文化遗存,讲述了古老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及相互滋养的历史进程。《中西交流史话》由张国刚编写。
暂时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