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外星生命,人类该如何回答那个千百年来难解的问题:我们是谁? 《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是人类交给宇宙的一个答案。这份地球档案由NASA委托超人气科普作家卡尔 萨根打造,它跟随两架 旅行者 探测器飞出太阳系,在茫茫星际中漫游,期待着一场与外星生命的邂逅。 为完成这项浪漫的使命,萨根与各领域的专家在6个月内不断尝试,力求用最少的介质承载尽可能多的珍贵信息。最终,一张代表人类文明的金唱片诞生了:118张描绘地球和人类文明的照片、近90分钟来自世界各地最伟大的音乐、一部简述进化史的音频 地球之声 、55种人类不同语言的问候和一种鲸的歌声。 《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收录了这张金唱片的全部内容,并带有详细解说。作为这段传奇的亲历者,唱片原班制作团队从他们各自的角度讲述了这张唱片从构想变
刘苏里导读,中国38位知名学者讲读,共同解读上下 2500 年46位西方思想家的 51 部著作。这些思想家的著作光照当代,泽被千秋,讲读者的解读通透、有趣,本书有助于你理清西方两千余年来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掌握政治、哲学、法学等思想菁华,透彻理解当今世界和中国,带你实现观念与思想的飞升。
1793年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西关系发展历史中最为关键的外交事件之一,其政治层面的影响已被众多学者广泛讨论;但同时,作为18世纪一次重要的科学考察,它所包含的科学探索内容却鲜有学术探讨。本书作者聚焦于来华使团的图像创作活动,通过梳理使团艺术家在本次旅程中,特别是在中国土地上对于互赠礼品、外交仪式、山川地貌、城市民人、科技文化等要素的观察和描绘,以及这些素材在其后的进一步加工与流传,强调了该图像创作过程中艺术、科学与外交的碰撞与融合。由此,作者指出,在18世纪的西欧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中国归来马戛尔尼使团各成员实际上具备了一种多元的中国观,这些观念付诸文字与图像,塑造了其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复杂认识。
本书建构了本体意义上的文化翻译学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首次论证并建立文化翻译学的学科体系,二是首次研究文化翻译学元理论,三是从描写与阐释两个方面系统研究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 文化翻译学的学科体系包含基础理论、历史研究、应用研究、元理论四大分支,并且每个分支都包含若干具体研究领域。文化翻译学元理论包括文化翻译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问题。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是关于文化翻译本体的研究,其研究任务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描写文化移植活动的过程,揭示译者移植文化却又变动文化这对矛盾本身;二是阐释文化移植活动的结果,阐明文化翻译方法的理据性,解释上述这对矛盾产生的各种原因。 具体来说,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涉及以下九项任务:(1)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
语言和文字是我们日常学习中最为常用的符号系统,其产生是人类的一大创举和文明标志。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不仅只有抽象的符号,还有感性的质料,而后者是能被感觉直接经验到的,且先于任何符号出现在我们活生生的经验中。技术时代生活的普遍电子化,使我们周遭正加速虚拟化,而我们置身的现实世界,却一如既往由琳琅满目的有形物质所形构。当前还是一个超节奏社会和终身学习时代,除了依靠书籍等精细的符号学习外,另一种借助实物的 粗放 学习似乎正适逢其时。 由此可见,除了 通过能被识别的符号 进行间接学习,人类还可以拥有一套自成一格的学习方式,即 借助能被感知的实物 。该方式犹如一道冲破当时代学习困境的亮光,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书尝试研究博物馆学视域下的实物学习对日常学习模式的启发及构建。
本书是一部学术论文集。收录了中日知名学者关于日藏汉籍的学术论文26篇。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领域。日藏汉籍与我们国内传承的典籍相比,有如下特点:一是日藏汉籍多存古本,中国本土古籍在流传过程多有以新替旧的倾向,印本替代抄本,新出版本替代旧版,如《文选》六臣注流行,独立的五臣注与李善注则不存,《史记》三家注本替代了原有的 集解本 ,多是如此。日本对中土文化的接受有时间上的差异,后出新版与原版在时间上常有上百年的差异,因此,一种汉籍传入后,往往因其古老性而获得正宗地位,始终能以原貌流传,不易被后出本所替代,如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抄卷,原初就是慧萼在会昌四年抄回到日本,其后虽有各类明刊本、朝鲜刊本传入,但是,并未动摇本书在学府的权威地位,它也因此而得保存唐卷原貌。其次,文化环境不同,观
全书编纂工作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史实为依据,客观、准确地反映中印两国在历史上的双向文化交流。全书共设置800条目,对两千多年来中印两国贸易往来、科技交流、佛教交流、哲学交流、语言学交流、文学交流、艺术交流、民俗养生健身交流、交通交流、外交往来、学术交流等进行总结,含4000多主题,110万字,配图1300幅。本书的关注点主要有三:一是人的思想和行为;二是人员往来与交流;三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刘苏里导读,中国38位知名学者讲读,共同解读上下 2500 年50位西方思想家的 51 部著作。这些思想家的著作光照当代,泽被千秋,讲读者的解读通透、有趣,本书有助于你理清西方两 千余年来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掌握政治、哲学、法学等思想菁华,透彻理解当今世界和中国,带你实现观念与思想的飞升。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外来文明的借鉴与吸纳,汉唐时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力强大,人口众多,文化发达,胡汉交往频繁。其中,大量胡人(泛指中国以外的外国人)通过贸易、出使将本国的工艺品、器物、食物乃至动植物带到中原内地,同时将外来文明中的宗教、文化、艺术、习俗也带到汉地。*重要的是,大量胡人生活在唐代中国的宫廷、城市,潜移默化中将他们的文化植入了中原文化,逐渐使得中华文明中有了外来文明的因素。但是,多年来相关研究或者较依赖于文献记载,或者比较具有局限性,不能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胡汉文化的交流互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学术界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日趋深入,尤其是大量相关考古成果的涌现,为深入研治胡汉文化交流的课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书作者是
《中西文化心理比较讲演录》为作者邓晓芒应邀 给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所开的一门“中西文化心理比较” 课的课堂讲演录,共十五讲。从中西文化 心理的土壤、中西文化心理模式的分析,到中西文化心理对于真、善、美的看法的 比较,涉及到真和诚、知、理、福、目的、至 善、自由、德行、法、人生、艺术等等话题。 作者以西方哲学的视野和眼光对这些问 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从中理出了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即中西文化根本的区别 在于对理性和自由的不同看法;并结合 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展开了一场全面的国民性批判。全书语言通俗易懂,逻辑层 次清楚,分析深入,现实感强,适台于大学 生和研究生学习和阅读。 《中西文化心理比较讲演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
《社科学术文库:非洲踏寻郑和路》以区别于西方记者、学者的中国视角和清新朴实的优美文笔,给我们讲述了中非友好的动人故事,叙写了中非友谊的壮美篇章;向我们展示了非洲大陆的多姿多彩,记录了非洲人民的多灾多难;让我们目睹非洲姐妹的曼妙舞姿,耳闻黑人兄弟的美丽歌喉,感悟非洲大陆的前进脚步 为我们进一步认识非洲、了解非洲、研究非洲,开辟了一个新的窗口。
在一个多世纪的美国电影史上,中国题材电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数量可观,而且体裁多样,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已然构成了好莱坞电影形象的一个十分突出现象。表面看来,好莱坞的中国形象似乎总是在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跳荡摇摆,生产与传播史上显现出了混乱的形象谱系。而深层次审视,好莱坞在集体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对中国形象表现上却更多呈现出了漫画化、妖魔化和丑化等负面倾向,在忽明忽暗的镜像所展示的种族、性别与政治等的交错层面间充满着傲慢与偏见。好莱坞电影与美国现实政治常常是一种互文关系,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本书试图对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形象问题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一次描述和阐释,以进一步厘清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内涵与实质所在。
本书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主编,分为两个部分。*部分集中展示*届中式帆船展评大赛参赛船模及其相关信息。第二部分收录专家学者的相关论文,所收论文围绕 古代海洋文明 这一主题展开,尤其关注古代船只研究及古代造船技术的研究等。本书对于研究古代船只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学界对这一话题讨论热烈。发表文章的数量不断上升,涉及的内容不断扩大,研究的深度也在不断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走出去 研究》为读者提供一个该领域研究现状的大体轮廓,以便读者进一步展开研究。本书主要分四个部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综合研究、中国学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发表及其影响研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平台"走出去"研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语言问题。
21 世纪初出现了世界格局一个全新维度,就是中国因素的加入。中国走向世界,在改变自己中影响世界,在发展自己中促进世界。这种在开放中变迁,在碰撞中融合的过程自然是一个跨文化对话的过程,而要展望这一过程的方向,要问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积极因素是否能够持续,就必然要深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就不能不审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自觉。
本书以四百余幅精美绝伦的实物图片及高水准的学术探究,呈现极为丰富和充分的证据链条,全景展现了 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意大利文艺复兴和现代世界的开端,既是一个与丝绸的引进、消费、模仿和再创造同步的过程,还是一个发生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故事,世界多元文化在丝绸之路上共同创造了本质上是跨文化的文艺复兴。 书中通过还原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国艺术中的西方影响,揭示多元文化交融共生从而创造人类文明的历史真相。这是一段中西文化交融的故事,将带领读者体验一场跨越亚欧大陆的时空旅行,感受 13 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影响世界的深刻变革。
《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是一部由学者牵头、突破行业部门限制、全方位梳理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文化演艺、汉语国际传播、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相关领域走出去的基本成果、经验以及问题与对策的专项研究报告。是国内部比较全面反映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整体报告。成书目的为,站在国家的立场对文化走出去的基本概况和成果进行总结,对各部门或板块的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并通过每年的数据对比研究,发现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反映文化走出去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为文化走出去的各个行业服务,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服务。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为庆祝刘庆柱先生七十华诞,他的学生们撰写了学术论文以为献礼。本论文集共收入15篇论文,还有刘庆柱先生的学术论著目录及其学术经历和访谈录两篇附录。本论文集涉及的年代跨度大,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明清时期;涵盖的地域广,包括中国各地和韩国;包含的内容丰富,包括城市、工艺传统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反映了当前考古与历史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和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