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大多建立在作者多年的田野调查案例基础上,从时空维度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类型进行具体、深入地分析,以传统民俗文化急剧变迁的现状作为基本的思考对象,关注传统文化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命运,关注在遗产保护语境之下究竟应该如何评估传统民俗文化及其被遗产的过程等。前六章论述作为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在民众生活中的功能,后六章主要分析和讨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几种基本模式。作者致力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遗产保护运动给传统民俗文化带来的影响及变迁进行讨论,尤其是对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中国被建构为文化遗产的现象做出深入的剖析,力图通过文化遗产这一当代中国社会重大问题,拓展民俗学的学术领域,增强民俗学的活力。
《中国最美面具脸谱》是“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一,由刘莹编著。《中国最美面具脸谱》讲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具脸谱的有关内容。面具脸谱与原始、乐舞等一脉相承,同时与民间戏曲、歌舞、信仰观念等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渗透并交织在一起的。它不仅作为一种道具和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成为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的载体,同时它本身就是民间文化观念和民间审美观念的内容。
此书阐述了傅氏幻术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傅氏幻术的历史渊源;第二,傅氏幻术的当代传承人;第三,技艺传承与创新;第四,作品赏析;第五,学术研究纪要。本书把傅氏幻术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力求对所有方面一一进行讲述,对傅氏幻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崔墨卿和甄玉金编著的《颐和园传说》围绕着颐和园的修建历史、园林建筑、人物风情、趣闻逸事,曾经产生过大量民间传说和故事。民间传说是人类文化的早期启蒙和宝贵结晶。许多流传悠久、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最早都属于民间传说,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粱山伯与祝英台等。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先生一部闻名中外的《聊斋志异》,可谓是民间鬼狐故事的结集。由于两千年来中国封建的盛行,中国的民间文学其实可视为正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补充,甚至可能更接近真实。
钟哲平编著的《粤韵清音——广府说唱文学》注 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广府说唱文学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 给予全面介绍,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广府说唱文学形态。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 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 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 读者从《粤韵清音——广府说唱文学》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 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 绝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佛听到南粤人民的低吟浅唱,仿佛看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故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推行的三项工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世界记忆文献遗产保护项目》,在全球范围构建了一个识别和保护人类遗产的铁三角。公约只是建立了一定的通用标准、规范和工具,而各缔约国需要在国家和国际两个层面,为特别重要的非遗项目建立自己的识别和保护机制。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识别与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遗的活态属性,使得非遗的记录工作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堪称广东省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五彩斑斓:广东瑶绣》具体介绍了:瑶山贡布、无字传授、巧手刺绣、绣藏故事等内容。从《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五彩斑斓:广东瑶绣》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新年时画一神荼、郁垒一两位神人的形象于门上以避灾的习俗。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在门上贴象征大吉大利的鸡,用以祈福。唐代出现了以历史人物秦叔宝、尉迟恭为门神形象的门画,此举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宋代,年画正式形成。这一时期的雕版印刷、丰富的民间文化生活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开始出现了如风俗、戏曲、仕女娃娃等多种题材。明代,随着商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年画呈现出复兴之势,吉祥题材作品多种多样。到了清代,年画的题材可谓是包罗万象,制作更加精良,体裁也更加多样,画店作坊繁多,全国除了西藏外都在过年时贴用年画。清末至今,社会变革巨大,传统年俗逐渐式微,木版年画也随之衰落,目前全国只有十几家还保留着这项传统的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文化方面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作为国内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本书立足于学术性与实践性兼具,既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咨询,又为专业人士提供资料线索,同时为社会大众提供通识文本的定位。全书分总报告、分题报告、年度热点、大事记、中国与国际非遗保护等五大部分,其中后两部分是对非遗保护相关资料的呈现,前三部分是针对这十年非遗保护的情况展开的讨论和概括。书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和数据的分析,也有对本质问题的探索;既有对非遗事象在时间纵向上的发展综述,也有对当前保护工作关涉的横向话题的观察。康保成主编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2)》是一部较为全面的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力作,具有较强的资料性与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