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涵盖了岭南古琴的历史文脉、艺术特色、技艺工序、创新设计等内容。在编撰中,编委们通过大量调研走访,认真记录岭南古琴大师授课的内容,并将其设计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内容翔实、规范标准的一套教材。在内容上还重点突出岭南古琴技艺如何在新时代进行创新性传承,引导读者鉴赏古琴作品,自己创作非遗衍生品,从而生动活泼地推动这项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北京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演变,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和文明成就。我们编写这套书,就是为了让人们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特点及现状,聆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声音,体验中华民族的智慧,同时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套书加深对首都北京的了解,更加热爱我们的古都文化,并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保护和传承下去,让文化遗产 活 起来。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是在2016年创刊的同名内刊基础上于2019年创办的,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上海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承办。季刊,3、6、9、12月25日出版,72页。集刊主要栏目有法律法规、理论研究、调查与报告、非遗项目、传承人风采、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史料与掌故、轶闻口述等。近六年来,共刊发了近六百篇文章,受到了全国非遗界、文化界的好评和肯定。
面花 面塑是一种在中国流传很广的民间手工艺,它取材容易、制作简便、贴近生活,因而备受人们青睐,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为历史、考古、民俗、艺术等诸多研究领域提供了非常宝贵且独具特色的实物资料。本书主要介绍面花、面塑的基本情况及制作工艺。全书分为“面花、面塑的发展历程”、“面花、面塑的制作工艺”、“面花、面塑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及代表产地”、“面花、面塑的民俗功用与文化内涵”四部分,既介绍了面花、面塑的历史源流,又介绍了面花、面塑的制作工艺和产地分布情况,更深入挖掘了它们的民俗功用和文化内涵。全书结构合理,叙述清晰,语言流畅,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对面花、面塑这一传统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民间玩具历史久远,在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中发展成熟。它植根于民俗之中,在民间流传、发展、演变,它出自民间艺人之手,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民间玩具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构思巧妙,造型夸张,色彩明快,是实用性与装饰性并举的造型艺术。 第一章主要介绍民间儿童玩具的定义,并探讨玩具的起源。第二章、第三章按历史阶段介绍中国民间儿童玩具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谈至明清及近现代时期,每一历史时期又按照功能将玩具分为观赏玩具、益智玩具、竞技玩具、节令玩具、音响玩具几大类,结合大量史实资料,分别对其进行相应的梳理;第四章专题介绍了民间玩具的地域分布与传承人。第五章专题介绍中国民间玩具中的动物造型与吉祥纹饰等部分。全书的内容立足中国传统民间儿童玩
“抖空竹”是我国独有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曹植写过一首诗《空竹赋》。宋朝时,宋江写过一首七言四句诗:“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