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剧之母”的雅称。它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特别在戏曲艺术中犹属珍品,可谓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田林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壮剧就是其中的代表。壮剧是壮族人民创造的戏曲艺术,用壮语方言演唱,因壮语方言、曲调风格等有所差异,因而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田林县作为壮剧发源地,自古以来都是北路壮剧传布地区的中心。这套收集了10个壮剧经典剧目的《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分三册。《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下)》包括:《蝶姹》、《宝葫芦》、《凤仙姑娘》、《海蚌姑娘》。剧本原文皆用壮族土俗字书写,我们用田林方言壮文、汉语直译和汉语意译来翻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本书由蓝宏主编。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戏曲的剧中之一,形成以北京,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他吸收了昆剧,秦腔等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沿边而形成的,以其优美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古琴是世界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琴音色纯净、清丽,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泛音清脆如笛声,走手音更是古琴技艺之一绝,如人在低声细语,音韵悠长、醇厚、感人肺腑。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堪称广东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英雄礼赞——潮汕英歌舞》分册,内中具体介绍了:水泊英雄打英歌、动作招式融合天地之机、音乐脸谱蕴藏山川之秀、各路英雄八面威风、数风流人物、为了明天的辉煌等内容。 《英雄礼赞——潮汕英歌舞》由杨明敬编著。
韦达、黄善华、李世政整理翻译的这本《唱故事传说(2)》讲述壮族地区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全书记录传唱了三个故事:《唱西游记》、《唐僧请经》、《梁山伯与祝英台》。《唱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如何相聚去取经,和在取经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终取到真经,传扬佛教的传奇故事。用壮族山歌来叹唱使西游记中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取经途中的经历读来更为惊险和传奇。《唐僧请经》讲述的亦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着重讲述唐僧到西天后如何请经和回唐朝的路程中的遭遇。《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用山歌的形式来叹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更能再现主人公真挚的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全书采用壮汉互译的方式编排,壮文基本为标准壮文,汉文翻译部分采用的是汉文直译。本书的出版将为壮族文化研究增添资料,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北京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演变,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和文明成就。我们编写这套书,就是为了让人们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特点及现状,聆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声音,体验中华民族的智慧,同时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套书加深对首都北京的了解,更加热爱我们的古都文化,并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保护和传承下去,让文化遗产 活 起来。
一个久远的天上人间的神话传说流传千年,造就了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民间又称“乞巧节”。广东地区过七夕与中原地区的七夕节*的区别是,广东人将一个久远的民间传说“拜七夕”演化为“摆七夕”,女子们将心愿的祈求化为具体的行动,用巧手做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摆出一台台绚丽多彩的艺术品供案,既娱神更娱己,内涵的丰富难以言说。岭南文化真是富有传统与善于创新的文化,广东的女子的确是心灵手巧的女子,广东的乞巧节是民众们打从心里喜欢的民俗节日。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广东乞巧节。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现存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 年印刷的《金刚经》。雕版印刷汇集了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终形成了这种独特工艺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营造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画作、搭材作等,其中以大木作为诸“作”之首,在营造中占主导地位
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早的国家。中国之蚕桑不仅历史悠久,其丝织技艺也堪称一绝,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南京云锦因其绚丽多彩,美若朝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 580年历史。南京云锦运用“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郁庄重,显示其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便有诗词如是说:“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代表。针灸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的宝贵资源。
《老字号的风雨传奇》择选的百年老店,有始于1669年“存心有天知”的同仁堂,有建于1853年的“中国布鞋家”内联升,有创于1821年的“八大祥之首”瑞蚨祥绸布店等等。 一个个动人的中华老字号故事,从饮食起居、传统手工艺、医药百货等多个方面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有关老字号的字号来源、有趣商事、商政结缘、经商之道等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并茂、意趣横生。 推着独轮小车艰苦起家的烤肉宛,历经磨难东山再起的松鹤楼,技艺精湛的馄饨侯,九芝堂“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创业经……读者透过它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的是传统文化存留的艰巨任务和来之不易,体味到的是深厚的中华文明底蕴。 如今,老字号历经数百年变迁发展,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痕迹,
本文集收录了包括鲁锦制作工艺、扒鸡制作工艺、中医按摩技法、木版年画雕刻等共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都属于手工技能类,也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特别是它们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稳中有降不相同。本书根据它们的存在状况,从如何保护和发展方面对它们作了进一点的分析。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既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书记员,又是自然历史变迁的刻度尺,它们不仅有着高度典型的文化学意义,更有着可供深度解读的审美空间。九寨沟、维多利亚瀑布、万里长城、金字塔、马丘比丘……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人类智慧的巧夺天成,人与自然的强力互动,在这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一处处遗址古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本书除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自身进行了细致生动的介绍外,还补充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民俗、典故和传说,极大地增强了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希望您能随着我们的视线,跨越历史时空,突破地域界限,在天、地、人的对话中追寻文明的脚步,感受自然的脉搏,共同领略这无限精彩的世界!
陈华文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9 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论文集,内容包 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文化产业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统 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调查与研究、非物质 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 应。
这本《歌海捞珠(下)》是长期工作在民族文化线的专家学者李作应,经过近30年精心收集、整理汇编而成的广西经典山歌集。其内容涉及农事生产、日常生活、为人处世、谈情说爱等。此书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劝导人们勤劳生产,踏实做人,践行孝顺、善良、忠诚等伦理道德。全书内容分为三月歌、情歌、世事歌三大部分,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族山歌形式收集整理,尽量保留壮族山歌的音韵,及山歌的原汁原味,从生活、生产中的琐事、小事叹唱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劝诫世人行善守德的目的。本书将所有收录整理的山歌全部翻译成拼音壮文,用壮汉对译的形式编排,更利于壮族地区民间读者的阅读和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