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剧之母”的雅称。它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特别在戏曲艺术中犹属珍品,可谓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田林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壮剧就是其中的代表。壮剧是壮族人民创造的戏曲艺术,用壮语方言演唱,因壮语方言、曲调风格等有所差异,因而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田林县作为壮剧发源地,自古以来都是北路壮剧传布地区的中心。这套收集了10个壮剧经典剧目的《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分三册。《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下)》包括:《蝶姹》、《宝葫芦》、《凤仙姑娘》、《海蚌姑娘》。剧本原文皆用壮族土俗字书写,我们用田林方言壮文、汉语直译和汉语意译来翻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本书由蓝宏主编。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戏曲的剧中之一,形成以北京,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他吸收了昆剧,秦腔等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沿边而形成的,以其优美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本书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和独特的摄影技法表现,令人难以忘怀。 周君去国有年,在一衣带水的东邻从事着他所挚爱的摄影专业。他不期然地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世界上璀灿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自1994年起至今,近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及五大洲77个国家和地区,行程累计可绕地球30圈,苦心孤诣,坚韧不拔,历经艰险困苦。他不光用手中的镜头再现了这些沉睡千百年的古文明遗存,他还用手中的笔,记下了自己朝觐般的虔诚心路历程,图文配比,读来让人一咏三叹。 《朝观古文明——世界遗产视觉之旅》可说是周君剑生的带着脐血的婴儿。它“呱呱”啼叫着落地,那么鲜活而让人热血喷涌。我的心随着他的镜头去了,去了那些个大洋、大洲,去了那些个知名不知名的,知道和不知道的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吴韵汉风文丛:江苏百种非遗》即以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根据同类合并,分86项对其进行逐一解说,同时兼顾与其他地区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比较。但囿于篇幅所限,挂一漏万,仅以此抛砖引玉,与各界同行商榷。
所谓“遗产”,就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有价值的东西。它可以是有形的。如钱财、建筑、古玩、图书,等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好的家风、有益的教导、民族精神,以及生活经验、技能、知识等。 日本早在1950年就开始立法,保护那些无形的,但是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由此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球的推广。 《公约》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以及相关场所等。 在近年的实际工作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认为至少应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一是非物
本书是2006年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级研讨班的同志,根据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后所撰写的一批论文。文章选题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对推动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收集了由北京市文化局社文处、北京群众艺术馆、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联合主办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级研讨班学员撰写的论文31篇,所写论文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方面面,也倾注了学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热爱之情。为便于探讨和交流,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将全部论文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归纳为六个专题。此外,还在书前将高研班举办
拥有如此多的世界遗产的确值得骄傲,但这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义务,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有关国际机构的专家、学者针对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利用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理论,从多种视角对遗产的性质、功能、管理、经营和社区参与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读者对象: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管理人员,社会科学工作者,有关政府部门官员,大专院校经济、环保、文化等专业师生。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龙泉青瓷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被誉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诗经》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说,将有德之人喻为美玉,可见自古世人心中玉之品质,而龙泉青瓷釉色与自然界青绿色调相融合,恰符合“道法自然”的古典审美观。
本书紧扣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从服饰、建筑、音乐、舞蹈、戏剧、民歌、工艺、文字、文学、饮食、历法、节庆等方面,较为系统地、全面地介绍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内各民族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引领我们走进了维西多姿多彩的秘境,使我们对该县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全景式的鸟瞰。其中一些民族文化蕴藏以往尚不为人所知。重要的是,该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张考察、研究维西文化遗产的“文化地图”,是宣传、介绍维西文化遗产的难得之作,也为地方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对于我们加快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步伐,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
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波,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渔舟商船;她立志普救众生,护佑渔民,以行善济世为己任,是当之无愧的海上保护女神。全世界有妈祖信众2 亿多人,妈祖信仰遍布全球,世界各地民众纷纷信仰妈祖,祈求妈祖永保平安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演出时,人影的动作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的独特之处在于道具小、演出方便,因此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这种艺术在时间的沉淀下逐渐成为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老字号的风雨传奇》择选的百年老店,有始于1669年“存心有天知”的同仁堂,有建于1853年的“中国布鞋家”内联升,有创于1821年的“八大祥之首”瑞蚨祥绸布店等等。 一个个动人的中华老字号故事,从饮食起居、传统手工艺、医药百货等多个方面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有关老字号的字号来源、有趣商事、商政结缘、经商之道等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并茂、意趣横生。 推着独轮小车艰苦起家的烤肉宛,历经磨难东山再起的松鹤楼,技艺精湛的馄饨侯,九芝堂“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创业经……读者透过它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的是传统文化存留的艰巨任务和来之不易,体味到的是深厚的中华文明底蕴。 如今,老字号历经数百年变迁发展,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痕迹,
手账是什么? 手账就是用纸笔记录生活、工作点滴的记事簿。写手账是一种 自省 ,也是一种 仪式 。 满载回忆的写写画画,并不局限于在媒体和朋友圈上炫耀的 手写高级艺术品 ,它可以剪剪贴贴、修修补补,也可以以极简的方式归纳整理你的思路。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端午节迄今已有2 500 多年的历史,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热贡艺术其作品造型准确生动,工笔精细绝美,色彩艳丽富于装饰性,质朴的画风,匀净、协调的设色,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充分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精湛技艺和藏族人民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使人在观赏中享受透空的艺术。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世界艺术宝库的珍品。
彭冬梅编*的这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以剪纸艺术为例》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博士主持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与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合作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为基础,针对如何应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以及有效的保护方法和手段有哪些等问题,以民族民间艺术剪纸为例,从理论和技术层面上研究和探讨了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手段,探讨了中华民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意义及紧迫性。
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百折不损,有“轻似蝉羽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之誉;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之称。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子书写艺术,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赏心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