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壮剧就是其中的代表。壮剧是壮族人民创造的戏曲艺术,用壮语方言演唱,因壮语方言、曲调风格等有所差异,因而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田林县作为壮剧发源地,自古以来都是北路壮剧传布地区的中心。这套收集了10个壮剧经典剧目的《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分三册。《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下)》包括:《蝶姹》、《宝葫芦》、《凤仙姑娘》、《海蚌姑娘》。剧本原文皆用壮族土俗字书写,我们用田林方言壮文、汉语直译和汉语意译来翻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本书由蓝宏主编。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戏曲的剧中之一,形成以北京,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他吸收了昆剧,秦腔等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沿边而形成的,以其优美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剧之母”的雅称。它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特别在戏曲艺术中犹属珍品,可谓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用手册》是关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操作指南。该书是一本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成果的普及性读本,更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工作者的工具书,具有规范性、全面性、指导性等特点,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回顾,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提供了专业的指导。该书主要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传承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田野调查指南、名录申报指南、传承人申报指南、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事记等。
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百折不损,有“轻似蝉羽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之誉;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之称。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子书写艺术,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赏心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一个久远的天上人间的神话传说流传千年,造就了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民间又称“乞巧节”。广东地区过七夕与中原地区的七夕节*的区别是,广东人将一个久远的民间传说“拜七夕”演化为“摆七夕”,女子们将心愿的祈求化为具体的行动,用巧手做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摆出一台台绚丽多彩的艺术品供案,既娱神更娱己,内涵的丰富难以言说。岭南文化真是富有传统与善于创新的文化,广东的女子的确是心灵手巧的女子,广东的乞巧节是民众们打从心里喜欢的民俗节日。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广东乞巧节。
《青史遗珠(世界遗产在中国)》: 世界遗产是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务,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通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全世界都在感叹,赞叹那传承千年的伟大遗产。 《青史遗珠(世界遗产在中国)》三章,分别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 遗产。
本书精选中国有代表的文化遗产,从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传承意义等多方面加以说明与介绍。同时,全书配以精美的图片,让你在阅读的同时,获得视觉上的享受和如临其境的感触。
这本《歌海捞珠(下)》是长期工作在民族文化线的专家学者李作应,经过近30年精心收集、整理汇编而成的广西经典山歌集。其内容涉及农事生产、日常生活、为人处世、谈情说爱等。此书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劝导人们勤劳生产,踏实做人,践行孝顺、善良、忠诚等伦理道德。全书内容分为三月歌、情歌、世事歌三大部分,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族山歌形式收集整理,尽量保留壮族山歌的音韵,及山歌的原汁原味,从生活、生产中的琐事、小事叹唱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劝诫世人行善守德的目的。本书将所有收录整理的山歌全部翻译成拼音壮文,用壮汉对译的形式编排,更利于壮族地区民间读者的阅读和文化的传承。
本书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和独特的摄影技法表现,令人难以忘怀。 周君去国有年,在一衣带水的东邻从事着他所挚爱的摄影专业。他不期然地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世界上璀灿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自1994年起至今,近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及五大洲77个国家和地区,行程累计可绕地球30圈,苦心孤诣,坚韧不拔,历经艰险困苦。他不光用手中的镜头再现了这些沉睡千百年的古文明遗存,他还用手中的笔,记下了自己朝觐般的虔诚心路历程,图文配比,读来让人一咏三叹。 《朝观古文明——世界遗产视觉之旅》可说是周君剑生的带着脐血的婴儿。它“呱呱”啼叫着落地,那么鲜活而让人热血喷涌。我的心随着他的镜头去了,去了那些个大洋、大洲,去了那些个知名不知名的,知道和不知道的所在……
本套丛书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用绘本故事的形式向小读者讲述中国传统工艺。是和3-7岁年龄段儿童阅读。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瑰宝,是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让我们的孩子看中国自己的图画书,听自己的故事,了解自己的文华根基,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早的国家。中国之蚕桑不仅历史悠久,其丝织技艺也堪称一绝,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南京云锦因其绚丽多彩,美若朝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 580年历史。南京云锦运用“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郁庄重,显示其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便有诗词如是说:“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赏析)》(作者金秋)为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2008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民间舞蹈文化遗产与舞蹈美育发展战略研究”中的研究成果。它是针对2006年、2008年和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85个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从内容到形式进行赏析的舞蹈美育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赏析)》注重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生成及文化背景进行纵深探讨,侧重介绍了舞蹈赏析的方法,舞蹈的表现形式、特色和风格,对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表演、教育等方面也有涉及,力求体现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保存、继承和发展的价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编成美育读物尚属首次,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端午节迄今已有2 500 多年的历史,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表演质朴粗犷,有单脚、滑索、运眼、小跳等绝技。其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靶子、手桥、少林拳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都十分出色。粤剧化装简练,色彩浓艳,服装多采用广绣,精美华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藏戏艺术,历史悠久,剧种流派众多,起源于距今600 多年以前,比国粹京剧还早400 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凝结着民族的智慧,连结着民族的情感,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共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正处于推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