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始末》厘清了明史上纠缠繁复又影响深远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在进入具体的 案情分析 之前,作者从帝权与相权的矛盾入手,到万历 造因 为止,从制度层面交代三案动因,从帝王层面交代三案导火线,将明代的皇权与相权,朝廷与宦官,以及三大案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相互联系等条分缕析,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明末宫廷、朝政和社会清晰生动的立体图形。后又通过天启、崇祯两朝对此进行的连续翻案,更呈现出门户之争的面目,为明代亡于党祸戾气埋下了伏笔。本书上世纪80年代初版时,颇受名家的赞赏与好评。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著作中颇为少见的文史普及读物,《三国史话》这本小书完全面向大众读者,每篇文章仅几千字,行文亲切朴实,颇为口语化,却又不失严谨。吕思勉在本书中引用了大量可信的证据,不仅分析了三国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还对关键性的历史事件作了精到的分析,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中国史纲/国民阅读经典》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留下的惟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作者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把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 玩索所得 融会贯通,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期间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章节安排简要得当,文字技巧活泼动人,思想智慧透彻通达,随时流露出作者的才情与用心。此次出版,将作者未完成的第十二章和作者为该书宋史部分撰写的三篇文字,列为附录。并选配彩图20余幅。
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吕先生治史,注重对社会的综合研究,z能融会贯通,评论历史往往独具只眼,是故本书成为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藩纪事本末》是清朝杨陆荣于康熙五十六年写的记载南明史事的史书,共四卷,二十二篇。是叙明、清之际史事,起崇祯甲申(1644)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迄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以台湾归清止。书成于康熙丁酉(1717),距清朝全部消灭南明势力,仅三十余年,当时尚无禁毁野史之令,作者杂采各家野史所记,并参考王鸿绪《明史稿》中有关部分,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南明史事,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在纪念辛亥革命八周年的《八年今日》一文中感慨道,“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之日也”,“今日之民国,竟变成亡国士大夫之天下也”。尽管“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1954年9月,*在《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一文中指出,“孙中山及其一派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一次。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还有过改良派。对改良派也应该估计有进步的一面。戊成变法在当时受压迫,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有进步性,它受到顽固派的仇恨。孙中山比改良派又更进一大步,他公开号召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以后
本系列文章以《大唐西域记》为切入点,因为这是中印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部典籍,当年以季羡林先生为主组织、主编了《大唐西域记校注》,王邦维先生为其中的作者之一。本系列文章以《大唐西域记》涉及到的人、事、物、历史等为切入点,以此扩展开去,介绍与梳理与此有关的中印之间、中国与中亚其他国家之间的历史往来,民间传说,文学与文化的相互影响,等等。这些内容正好处在一般读者知道一点但是又不完全知道的程度,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兼顾普及与提高。 形式上,要求深入浅出,语言自然流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文字感染力。这些方面的特质王邦维先生都具备,这也是一大优势。 作者曾多次深入印度腹地,并拍有大量历史与自然风光方面的图片,文章中涉及的有关历史场景、遗址等内容,都可配以图片,使之更加立体、形象、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本卷梳理整合历史文献与甲骨文、考古学材料,考订商族的发祥、起源和先商时期的迁徙问题,探析先商文化以及灭夏之前商族社会形态的演变。
《三藩纪事本末》,清杨陆荣撰。作者杂采各家野史所记,并参考王鸿绪《明史稿》中有关部分,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编撰完成。此时距清朝全部消灭南明势力,仅三十余年。《三藩纪事本末》的得名,盖因作者奉清朝为正朔,视南明诸朝为僭号,所以把南明弘光、隆武,永历等三个王朝看作是割据作乱的藩王。本书共四卷,二十二篇。本书记载南明时期的历史事件,起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迄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爽以台湾地区归清止。全书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南明史事,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这是中国历史的*王朝,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唐朝三百年,其间交织着政治的博弈、灿烂的文化、铁血的浪漫,虽然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在,边关的笛声也已消沉,但唐朝的荣光依然照耀着我们。《唐朝那些事儿(4开元盛世卷)》将带领我们穿越千年的时光,去细细品味三百年的大唐历史。 本书为《唐朝那些事儿》系列第四卷,从李隆基诛灭太平公主集团开始写起,一直到安禄山起兵叛唐为止,详细叙述了大唐开元、天宝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李隆基重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贤相,缔造了开元盛世。由于李隆基晚年骄奢怠政,致使大唐帝国危机四伏,朝廷动荡不安。李林甫奸臣当道,杨国忠外戚乱政,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趁势而起,兴兵反唐。除此之外,盛唐戏曲、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交相辉映,科技成就也令人瞩目
城市建筑是活着的历史,要善于应用建筑去诉说城市独特的精气神。为了讲述 南京地标 、阐明 南京机遇 、表达 南京态度 ,展现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树立崭新的城市形象,让全国读懂南京、喜爱南京,我们策划出版这套 南京地标 系列丛书。 本丛书是一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大众读物,以分篇叙述的形式,逐一介绍南京各个地标景点。从中山陵、总统府、南京长江大桥、夫子庙、玄武湖等南京的地标入手,以时间顺序为主线,从地标的建设、形成开始,来讲诉地标从历史走到今天的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内容涵盖跟地标关联的人物、事件、传说、地名、建筑、物品等方面。 选题采取开放式,突出主题,强调经典,讲求新颖。
话剧《茶馆》,老舍将清末民初老北京的社会剧变浓缩在一个茶馆之中,方寸之间铺陈出极大的戏剧冲突,寥寥数笔就勾勒了百姓和国家的命运。 历史上,从清初到新中国成立的三百多年间,茶馆无疑是老北京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它兼有社区活动中心、信息集散地、行会黑市交易所、商业娱乐中心等功能。 《清代旅蒙商述略》的作者秋原,有感于现今人们对于天桥、茶馆等“文化符号”越来越远的想象和误解,发挥其特有的语言天赋和历史嗅觉,从郭德纲的长篇单口相声《皮裤胡同凶宅奇案》切入,从 清代民间笔记等史料中发掘线索,辅以与艺人传人的深入访谈,用一贯严谨的态度、大量的细节,从野史传说中还原出清代到新中国成立前老北京茶馆的真实样貌, 描摹世态百相:既有皇族世家的斗争、没落旗兵的起起落落,也有底层草根的挣扎,个人的命运正可
本书以问答的方式,精选了多条史实,能够让读者在较短时间里对 抗日的历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重温抗日战争历史,了解今天中日关系。
本卷主要收入乾隆朝的人物。 乾隆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而一个伟大时代的出现,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在经历了清初社会大动荡后,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奠基发展,到乾隆朝,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并终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确立了中国的神圣版图。 从本卷收入的讷亲、岳钟琪、张广泗、傅恒、温福、海兰察等人的传记中,不仅可以看到这些人的军事才能,同时也可以看出某些战争的背景、起因、规模、性质和意义。这些战争绝大多数是属于正义性的,在完成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安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例外,从莎罗奔等人的传记中,不难看出对金川土司的战争,则存在决策轻率、穷兵黩武的问题。
刘起釪(1917~201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兼研究生院教授,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成员,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兼经部编委,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顾问。研究方向为上古史。 安金槐(1921~2001),河南省登封市人,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胡厚宣(1911~1995),甲骨学家、史学家。1928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史学系。40年代起即饮誉海内外历史考古学界,不断创造出超越前人的辉煌成绩。 李学勤,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多个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吴荣曾,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