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
    •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
    •   ( 996 条评论 )
    • 练春海 主编 /2021-05-0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造物在揭示古代文化内涵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弥合传统文化中宏观概论与微观探究之间的鸿沟上起到了很好的联通(缓解张力)作用,以造物为中介,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争议得到了很好的梳理。 以 器物研究 为关键词,全书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第 类为器物名物研究,包括名物考证以及对器物的铭文、图案、刻划、功能的研究等。第二类为器物源流研究,包括探讨器物的形制和意义的产生、演变状况,以及特定器物适用的环境、对象以及使用的方式、时间等问题。第三类为器物周边研究。包括器物与特定文化、事件、现象、信仰之间的关联研究等。 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 ,先秦时期器物;第二,秦汉时期器物探讨;第三,秦汉以降器物研究。 第 ,先秦时期器物。 张闻捷(厦门大学历史系)对周代的 行钟 与

    • ¥85.3 ¥108 折扣:7.9折
    • 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 卷一 宋元金银首饰
    •   ( 1417 条评论 )
    • 扬之水 著 /2018-11-01/ 中华书局
    • 古人打制、插戴和收藏的金银首饰不仅是财富与艺术的合一,也因为它所具有的展示性而成为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一个风向标。当日工艺品的流行题材差不多都出现于金银首饰,虽方寸之地,却几乎是时代品样之聚珍。本书意图通过对这些小物件儿的寻根溯源,对组成元素的构造解析,勾画出古代饰品设计者的用心和技艺,与时代风格互动的轨迹,*终体现古代生活礼俗的真实面貌。

    • ¥105.4 ¥146 折扣:7.2折
    • 西域考古器物图谱
    •   ( 267 条评论 )
    • [英]奥雷尔·斯坦因 原著:,巫新华 主编 /2023-05-0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西域考古器物图谱》是斯坦因三次西域探险考古出土文物的集中展示,其类别分为:泥塑、陶塑;绘画;织品、刺绣;木牍;文书、经文;杂品。每类每件文物都注明其出土地,这些出土地遗址形成了斯坦因西域探险考古的路线图,也构成了古代西域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互鉴的历史人文地图。书中展示的文物涵盖了斯坦因发掘出土文物的全部种类,这些文物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历史真实状况。

    • ¥132.7 ¥168 折扣:7.9折
    • 古代器物溯源
    •   ( 1216 条评论 )
    • 宋兆麟 著 /2014-12-01/ 商务印书馆
    • 著名考古学家、民俗学家宋兆麟,四十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各民族日用品、生活工具,他在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50余种中国古代器具,如弹、弓、弩、鹿笛等,并对其使用和流传情况进行了详细考证,学术性高,可读性强。

    • ¥56.3 ¥78 折扣:7.2折
    • 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
    •   ( 285 条评论 )
    • 沈岳明//郑建明 /2017-06-01/ 文物出版社
    • 浙江慈溪上林湖为越窑的中心产区,其中后司岙窑址是烧造秘色瓷的*主要窑场。2015-201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晚唐五代时期的堆积,出土了大量的秘色瓷器,产品种类丰富,不仅为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找到了产地,许多器物为首次面世。沈岳明、郑建明主编的《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选取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器及窑具、装烧标本近200件,并选取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做比对,展示其*新发掘和研究成果。

    • ¥147.4 ¥268 折扣:5.5折
    • 文物展具与装具
    •   ( 81 条评论 )
    • 刘彦琪 /2023-02-28/ 大象出版社
    • 文物展具与装具的设计制作,是展览陈列、保管、产品设计、文物预防性保护的交叉领域,除了关注形式美,更要重视文物安全。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内容借助展览实践案例,论述文物展具设计制作的理念、原则、方法、工艺、技术,以及展具的模块化、标准化、系统化、易拆解性、可持续性与绿色设计乃至新兴技术的使用等。下编借助装具设计制作和使用的诸多实践案例,介绍如何为文物设计、制作适宜的 合理包装 ,确保文物在日常保管及长途运输中的安全。另外还介绍了符合博物馆使用需求的多种新型包装结构,阐述装具设计制作与使用中的节能减排与环保低碳理念,这也是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书理论结合实践,书中所配1500幅彩色照片和线图均为著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一手资料,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各类文物展具与装具的制作流程。

    • ¥179.1 ¥398 折扣:4.5折
    • 端砚—岭南文化艺术图典
    •   ( 223 条评论 )
    • 王正光欧忠荣 著 /2013-05-01/ 岭南美术出版社
    • 端砚的悠久历史 端砚的制作与使用历史悠久,用端石研墨的情况应该在唐以前就出现了,入唐后端砚逐渐由岭南一隅走向全国,并有所发展,中晚唐是端砚的成熟期及推广期,所谓“天下无贵贱通用”两宋时期,端砚以其自身优越的发墨性和观赏性,备受推崇,且傲然为首,端砚诸砚之首的地位此后从未改变。明代端砚逐渐趋于多样化,并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砚种的艺术面貌。到了清代,岭南文化对端砚制作的影响不断加强,端砚自身独特的艺术面貌走向成熟,形成了制砚界所谓的 “粤工”,且延续至今。清末民国时期,和中国国运一样,端砚业走入低谷,一度砚坑停采,制砚几近断绝。新中国成立后,端砚又逢新生,制砚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目前端砚制作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行业,且从业人员及生产规模都远远超过以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

    • ¥72 ¥160 折扣:4.5折
    • 古玩图鉴--玺印古钱篇
    •   ( 190 条评论 )
    • 传世文化 /2018-10-01/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 《古玩图鉴:玺印古钱篇》共列出5章内容,分别是中国古代玺印概述、中国历代玺印、玺印的收藏与鉴别、中国历代钱币、古钱币的收藏与鉴别。本书对每种分类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包含器物的诞生、发展、原料、制作、品种、鉴别等多种内容,搭配历史资料和市场信息,较好的还原了玺印古钱的历史和品质,为玺印古钱鉴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古玩图鉴 系列丛书一共8册,《家具篇》《铜器篇》《玉器石器篇》《陶瓷篇》《书画与碑帖篇》《玺印古钱篇》《文房清供篇》《杂项篇》,根据民国收藏家赵汝珍《古玩指南》改编。

    • ¥26.1 ¥58 折扣:4.5折
    • 染缬集 王(予予) 著;王丹 整理
    •   ( 41 条评论 )
    • 王(予予) 著;王丹 整理 /2014-10-01/ 北京燕山出版社
    • 《染缬集》通过绘图、论证,首次详细地解析了古代织物的编织、染缬等过程,并制作了实物作为例证。文中还收录了王先生有关中国古代纺织史研究的理论文章,如《中国纺织史研究的若干课题》、《中国丝绸文物出土与保护概况》等。另有染缬样品和染缬工序的详细图解,如汉代织绣品朱砂染色工艺、马王堆汉代印花工艺、骨螺染色工艺等。

    • ¥94 ¥188 折扣:5折
    • 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编著
    •   ( 23 条评论 )
    • 编者:沈岳明//郑建明 著作 /2017-03-01/ 文物出版社
    • 浙江慈溪上林湖为越窑的中心产区,其中后司岙窑址是烧造秘色瓷的很主要窑场。2015-201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晚唐五代时期的堆积,出土了大量的秘色瓷器,产品种类丰富,不仅为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找到了产地,许多器物为抢先发售面世。沈岳明、郑建明主编的《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选取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器及窑具、装烧标本近200件,并选取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做比对,展示其近期新发掘和研究成果。

    • ¥134 ¥268 折扣:5折
    • 广西铜鼓精华
    •   ( 29 条评论 )
    • 覃溥 编,陆秋燕 译,王梦祥 摄影 /2018-07-01/ 文物出版社
    • 铜鼓是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在古代长期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地区,以广西数量多,分布量广。 《广西铜鼓精华(套装上下册)》是一本图录,收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传世和历年出土的铜鼓一百六十余件,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学术价值。

    • ¥484 ¥880 折扣:5.5折
    • 器蕴才华——文房清供陈列
    •   ( 102 条评论 )
    • 天津博物馆 编 /2013-09-01/ 文物出版社
    •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全面展示馆藏文房清供精华,我们分作四德春秋、墨润飞香、纸寿千年、砚田墨海和杂宝诸陈五个单元来陈列文人的书画工具和清供实物。并透过文物本身折射出文人的优雅生活和审美情趣,以及掌控文玩进行创作的高深造诣。让观众体会文人创作艺术品之儒雅,这些文房器具蕴含了中国文人在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才华。在展厅中还通过不同文房景观及古人进行书画交流活动的绘画作品再现文人创作的环境。

    • ¥53.9 ¥98 折扣:5.5折
    • 汉字铜元 宋伟杰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
    •   ( 1 条评论 )
    • 宋伟杰 /2015-12-01/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汉字铜元》收录了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五年间四川、甘肃、湖北三个省的军阀及民间铸造的汉字铜元1050枚,包括“官方”和军私铸造的正式行用品、趣味品以及近现代赝品等。汉字铜元分支较多,目录必然冗长复杂,为了一目了然,查阅轻松,《汉字铜元》简化了总目录,设置了分目录和支目录,查阅简单,搜索方便。阅读《汉字铜元》时,建议通篇概览,而后细观,便于理解和口常参考对照。

    • ¥294 ¥595 折扣:4.9折
    • 古玩图鉴--文房清供篇
    •   ( 150 条评论 )
    • 传世文化 /2018-10-01/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 文房清供是中国传统文房辅助用具的一种雅称,也称文房杂器,又因多由精美的工艺造型和极具观赏性的器物组成而被称为文玩。这些功能各具的文房清供构成了笔耕丹青的必要条件,成为书斋中不可或缺的陈设雅玩。本书以实用简明的图文形式,提供一个令人愉悦的阅读空间,让读者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品味文房清供之美。 《古玩图鉴:文房清供篇》共列出7章内容,除我们熟悉的 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本书还收录了印章、笔格、笔筒、印泥等常见文房器物,在本书的结尾,还收录了关于古琴和和一些非铜乐器的介绍和品鉴,几乎囊括文房器物的方方面面,并主要介绍经典文房器物。本书对每种器物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包含器物的诞生、发展、原料、制作、品种、鉴别等多种内容,搭配历史资料和市场信息,较好的还原了器物的历史和品质

    • ¥26.1 ¥58 折扣:4.5折
    • 殷墟出土骨角牙蚌器
    •   ( 13 条评论 )
    • 何毓灵 李志鹏 /2018-10-0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殷墟考古90年来,发现了丰富的殷商文化遗存,大型宫殿建筑、王陵、甲骨刻辞、青铜器和玉器等冠绝当时。但出土*多、富于变化的遗物是陶质类器物,构成了殷墟文化丰富而多彩的多样性特点。这里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就这类文物的发现与研究作回顾、总结和思考。殷墟考古始于1928年10月,主要工作由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1937年因抗日战争中断。1950年以来,主要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隶属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队在当时划定的殷墟重点保护区、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后改为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殷墟外围长期从事殷墟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殷墟文物,其中出土*多的是陶质类文物。这是殷墟考古人90年来辛勤工作,发掘、研究和保护殷墟这个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见证。

    • ¥171 ¥228 折扣:7.5折
    • 章服之实:从沈从文先生晚年说起(拂去历史尘埃 呈现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的辉煌事例)
    •   ( 599 条评论 )
    • 王亚蓉 编著 /2013-02-01/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本书以沈从文、王?、王亚蓉三人的文物考古工作内容为主线,王亚蓉先生以导语引出沈从文、王?、王亚蓉三人的口述文字,叙述了中国六十年纺织?服饰考古事业走过的辉煌历程。 全书从沈从文晚年口述其开创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说起,讲述王?、王亚蓉伴随沈从文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经历;生动再现了复原满城汉墓金缕玉衣、亲历法门寺地宫佛骨舍利现世、发掘日伪时期煤矿万人坑、修复阿尔巴尼亚羊皮《圣经》、复制湖北江陵马山楚墓战国服饰等精彩事例。 本书文字朴实无华,但生动感人。由此书,读者定能更深入地了解沈从文先生所开创的章服文化事业的不朽价值。

    • ¥33.2 ¥49.8 折扣:6.7折
    • 中国织绣收藏鉴赏全集
    •   ( 35 条评论 )
    • 宗凤英 著 /2012-10-01/ 湖南美术出版社
    • 织乡,了名思义,就是织品和乡品的简称。广义上的织乡,指的是以棉、麻、线、毛等编织材料进行织造、编结或乡制的工艺,这里我们所讲的织乡,主要以丝织品为对象。中国织乡色彩绚烂,品类繁多,是中国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独有的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艺术品,更是进下火暴的收藏市场的新宠儿。

    • ¥200 ¥400 折扣:5折
    • 西夏钱币研究
    •   ( 29 条评论 )
    • 牛达生 著 /2013-10-01/ 宁夏人民出版社
    • 《西夏钱币研究》作者牛达生从对前人著录资料的系统整理入手,以出土西夏钱币资料为主要依据,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发表的50余篇论文、报告,进行了系统的调整、归纳、充实和提高。分别就西夏钱币的考古发现、西夏文钱币、西夏汉文钱币、西夏铁钱、西夏货币经济、西夏遗址出土大朝通宝和西夏对钱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是部全面、系统研究西夏钱币的专著。文后附录《西夏钱币重要文献资料辑录》《宋夏常见钱币术语释义》《西夏钱币论文、资料索引》,颇便查考。

    • ¥28.5 ¥38 折扣:7.5折
    • 内外之间:屏风意义的唐宋转型
    •   ( 133 条评论 )
    • 李溪 著 /2014-07-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屏风是一件易朽之物,它在历史上的意义"在场"并不存留于考古发现中。本书作者通过对屏风存在的场域、图像、主体身份以及用法四个角度的分析,试图呈现出其在唐宋这一历史转型期的意义变迁。处于内外之间的屏风,透露出历史发展中场域和话语的应合与冲突。初唐之前,屏风主要是王家的用具。作为公天下的代表,君主始终要承担"无私"的身份。在仪式的场所,它是帝王光辉形象的映照;在帝王的内殿,它是君王日夜思省的明镜。帝王不合身份的"目光"往往会招致历史的苛责。从中唐至北宋,文人的视角渗透入屏风内外,他们以诗画构建出一个独我的性灵空间。到南宋以后,由于绘画价值的提升,屏风逐渐丧失了艺术品主要媒材的地位,转而成为生活空间里的一件装饰。然而,文人并没有因此放弃以屏风作为性灵承载的意图,他们依然以典故的方式,使

    • ¥36.7 ¥49 折扣:7.5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