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 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上学记》不止是一本口述史,更是一本打开历史之门、知识之门,乃至真理之门和思想之门的启蒙之书。当然
基本信息 书名: 上学记(增订版) 作者: 何兆武 开本: *: 32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6-04 书号: 9787020114665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口述历史系列:刘航琛先生访问纪录》作者详述了蒋介石与四川军阀刘湘之间时分时合的微妙关系,是研究民国军阀史的重要史料。作者还重点回忆了本人在台湾与国民党当局之间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官司,反映了国民党退守台湾初期的政局。 刘航琛(1897-1975),四川泸州人,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因王陵基举荐,入幕刘湘,任四川省财政厅长,整理四川财政,助刘湘统一四川。刘湘死后,转任中央,任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委员、立法委员。因支持李宗仁竞选总统,出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随国民党迁台后,被控 叛国贪污 ,后经何应钦等人多方斡旋,得以保释。
本书的主人公孟威廉(Wilhelm Mann, 1916-2012),生于曼海姆的犹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著名精神病科医生。1936年入海德堡大学。1939年逃抵上海,同年在贵州图云关加入中国红十字会。1949年入职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成为王应睐下属,合作研究抗生素和胰岛素。1966年返回民主德国,在柏林著名夏里特医院生化实验室工作。本书记录的就是孟威廉的口述回忆,作者是药物学家出身的汉学家文淑德(Ulrike Unschuld)女士。在21世纪初年柏林的一次聚会中,文淑德女士认识了孟威廉。在他辞世前的几年里,文女士为他做了口述史的访谈,成为《有办法》这本书的主干。与一般口述史书籍的不同在于,文女士不仅为口述内容做了详实的注解,记述了19世纪到20世纪德国犹太人真实的生活处境,还对孟威廉在中国所经历的各阶段的历史做了简明而准确的介绍。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口述历史佳作。 口述者唐石霞女士是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的原配夫人,是著名的珍妃及瑾妃的亲侄女,是末代皇后婉容和末代皇妃文绣的亲密朋友。她是清皇朝寿终正寝之时最后一批离开紫禁城皇宫的皇族成员。 这部口述历史详述了唐石霞和珍、瑾二妃的他塔拉氏家族的兴衰历史,介绍了清宫内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特别揭示了日本军政上层在操办建立伪满洲国之际,迫使溥杰与她离婚并续娶日本贵族后裔嵯峨浩的阴谋,是为了将来在没有子嗣的溥仪下台后,伪满洲国的下任皇帝有日本血统,从而全面掌控中国。 此外,这部口述史还叙述了唐石霞在绘画、诗歌方面的较高成就及造诣,对其晚年在香港大学的任教生活进行了详细说明。书中所陈述的史实和独特经历,可为后人研究往昔历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
二十四节气现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举世 。本书从二十四个节气的时间、含义和物候特征入手,介绍了每个节气特有的民俗文化知识,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每个节气对应的农历佳节及其饮食文化特点。
......
《梦,在路上:美国堪萨斯大学东亚系前主任马克梦口述》属于“北京大学 校友口述实录”,记录北京大学 人才培养的历史,提升北京大学的 地位和声誉。一百多年来,北京大学始终追求“为五洲万国所共观瞻”的 地位,一直致力于为世界培养 的人才。在 发展各个阶段,北京大学完成了不同的使命和任务,培养了一大批 的知华友华的 人才。1952年9月,“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的 14名外国留学生成建制调整到北京大学,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来华留学工作的开始。60多年来共有来自150多个 和地区的3万多名留学生在北京大学完成学业。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了解 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演变,记述北京大学留学生教育的历史,总结北京大学留学生教育的成就。所有这些也从一个重要侧面印证了北京大学对世界、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为以后做好 人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上学记》不止是一本口述史,更是一本打开历史之门、知识之门,乃至真理之门和思想之门的
《〈新周刊〉口述史》以丰富的图文,让办刊人员讲述杂志创办二十年来种种秘闻趣事,从内部工作人员的视角看这群媒体人为一本杂志所付出的心血:元老级的创刊人孙冕、封新城讲述《新周刊》的创刊经过以及对其精神之新锐的回溯;陆续入职的记者、摄影师讲述自己有关这本杂志的点滴记忆——为它奋斗、为自己追梦的种种美好与辛酸。这批人,他们或选择继续留守,或带着《新周刊》的基因去往人生的另一场旅程。在他们的回忆性文字中,《新周刊》的二十年,不仅记录着一个时代的体温,也同样留存着他们的青春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