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这个世界上,仅停留了短短二十四年。从一个穷困喇嘛的儿子,到至为尊贵的活佛,身居清静庄严的布达拉宫圣地,却向往自由率性的凡间。种种奇妙又无奈的际遇,使他看到了权势斗争下人心的险恶、扭曲,也懂得了人世间真正的纯朴、安宁,饱尝了俗世情爱的悲欢离合。他是活佛,也是温柔的情人和出色的诗人,爱情被他写成动人的诗歌,在藏汉各地代代流传。 《仓央嘉措》以评传体小说的形式,再现了仓央嘉措充满矛盾、痛苦,却因爱情的照耀而华彩灿烂的一生,并以其行事为中心,向读者展示了当时西藏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以及哺育诗人成长的西藏民间文化广阔图景。
李叔同——弘一法师,在他同时代人的眼里,这是似乎无法统一的两世人生。由风流倜傥的浊世公子,到重振南山律宗的一代大师,这是一个怎样的转折过程?这样一个生命像一颗流星,果断、决绝、炫目、温暖,他留给后世的是一系列永远无法明了的谜团……通过阅读蒋心海编著的《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读者将对其身世有个更加清晰地了解。《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就李叔同生平和文化成就中的研究热点、难点和疑点,在依据可靠的资料进行合理辨析的基础上,对李叔同的一生进行了全面而又精练的勾勒,展示了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
100余幅全彩实景照片,带你打卡玄奘取经路沿路站点 作者多次实地考察沿途遗迹,解锁玄奘之路的古与今 “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感悟玄奘信念的力量 这是一趟跟着玄奘足迹、跨越古今的丝路人文之旅。全书依托作者多年对玄奘西行路上榆林窟、塔尔寺、高昌故城、克孜尔石窟等历史遗迹的实地考察,结合玄奘远赴印度取经的故事及当时唐朝、西域、印度的历史背景,并以百余幅实景图深度打卡、 解锁玄奘之路的古与今 ,呈现丝路上的文明互鉴,感悟玄奘信念的力量。本书专业不失有趣,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走进玄奘的世界,勾勒出玄奘佛性的超脱与人性的执着;同时以当代考察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形式触摸古遗迹,观照古今,书写行走古丝路的新篇章。 本书是 “走读丝路”丛书之一。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弘扬佛法,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慧灯无尽照海东——鉴真大和上评传》作者李尚全凭借其深厚的佛学和史学造诣,从扬州和奈良的佛教文化传统,熏陶鉴真佛教信仰的长安、洛阳两京佛教精英,鉴真在扬州的佛教事业和在日本的传戒弘法活动四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鉴真带有传奇性的佛教人生。作者“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的写法,使本书成为鉴真研究的一部力作。
这是一部翻译著作,主要介绍了藏传佛教密宗高僧热 多杰札巴(1016-1196年)富有传奇的一生。热 多杰札巴生于西藏拉堆南麓尼南朗,自幼聪明好学,过目不忘,少年得志。长大成人后,为了寻找吉祥大威德法,三进尼泊尔,二赴印度。学成回西藏后,四处云游,讲学布道,译经收徒,功绩卓著。他用所得到的供物修缮寺院,发展教育,制造船只,架设桥梁,布施济困,保护环境。并以自己的品德才学,调解纠纷,感化盗匪,惩戒坏人。热 多杰札巴为印度、尼泊尔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桥梁。热 多杰札巴与米拉日巴大师齐名,与济公活佛不相上下,成为藏族历史上一个显赫的藏传佛教传奇人物。本书情节曲折,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是研究藏传佛教早期必可多得的孤本。
本书为一部西藏传记名著,记述了藏传佛教噶举派创始人玛尔巴大师一生学法、求法、弘法的稀奇经历及传奇故事。主要以玛尔巴大师三次赴印、四次赴尼泊尔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玛尔巴大师向佛的缘起,求法路途上的艰辛与奇遇,向印度、尼泊尔的上师们求法的虔诚与勤奋,教授具缘弟子米拉日巴尊者等的故事,及获得证悟显示神通的事迹。 作为藏传佛教噶举派“不祧之祖”的玛尔巴大师,是藏传佛教发展史和藏族文化发展目前的一代宗师,他求取真经,弘扬佛法,开宗立派,是中国佛教目前追求真理,意志坚定,鞠躬尽瘁的又一典范。他身上所表现出的劝善戒恶、普度众生的道德信条;言行必果、讲求信用、恪守誓约、吃苦耐劳的道德品质及蔑视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与信念,是构筑藏族文化本质精神与核心。因此,《玛尔巴传》具有宗教、历史文化等多方位的研究价值
奥斯曼是先知穆罕默德*早、也是*忠实的追随者和亲密战友之一。644年欧麦尔遇刺后,奥斯曼被6人组成的舒拉会议推举为第三任哈里发。在他执政期间,阿拉伯骑兵所向无敌,将伊朗高原等地划入伊斯兰版图。同时,由于其*伟大的功绩 汇集《古兰经》定本,拥有 双层光明者 称号的奥斯曼在民族史上占有了光辉的一页。
本书是十九世纪西藏不分教派运动领袖──蒋扬钦哲旺波大师中文版完整传记的首度面世!伟大的智者──了知一切的蒋扬钦哲旺波大师,其多闻博学与高深智慧是不可思议的。他对于西藏八大传承的一切教法无所不知,也曾到卫藏、西康等地游学参访十三年,依止了一百五十位上师,并将其所听闻的教法集结成七百大册,深入修学、弘扬讲授,这在西藏可说是*的!这本传记能让您探见殊胜上师一生的非凡示现,使信仰者能感受修行道上信心的增长,深刻了知密法智慧的宝藏,是读者深入藏传佛教不可多得的好书。
《成玄英评传(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成玄英是初唐时期著名的道教理论家,是重玄学主要的思想代表。重玄学继承了魏晋玄学与佛教中观学等认识成就,并且通过认真严密的理论分析,自觉运用本体论哲学获得的精神成就解释主体自我存在问题,合乎逻辑地将中国哲学推进至心性论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个包含本体论、存在论、方法论、修养论、心性论、意义论的完整哲学体系,实现了相当于先秦老庄学与魏晋玄学的老庄学的第三期发展。不仅为道教教义的成熟做出了划时代的伟大贡献,而且为日后道教内丹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形上学基础。《成玄英评传(套装上下册)》以对哲学问题与方法论的说明为重心,具体考察了不同时代哲学家对不同哲学问题的认识理解以及成败得失,展示了道教的思想巨人精神创造的历史风貌。
《禅悟的实证:禅宗思想的科学发凡》从古今、中外、文理三个维度,围绕禅悟揭示真性这个出发点,依据 科学及其哲学研究的丰硕成果,特别是有关当代物理科学、心脑科学、数理科学、混沌科学等的 成就,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中国禅宗的元逻辑哲学思想、表现形式以及现代意义。在具体内容上,主要是从文理学科交叉的角度,来对深奥的禅悟境界进行系统的阐释,将东方 为深奥的禅宗思想与西方 为深奥的科学思想建立其联系,并加以相互阐发。同时,也是用现代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出了启悟禅悟之境的途径,给出一种科学禅修途径的思想基础,为禅法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本书内容涉及哲学、 、科学等诸多方面,是一部典型反映文理交叉研究的著作。
李叔同,一个文化贵族,一个精神贵族。在他身上。博雅的知识教养,淡泊的人生态度,纯粹的精神追求,严谨的生活仪轨,浓烈的社会情怀,独立的精神取向,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对个体价值和精神自由的尊重,也体现出传统知识精英注重道德修养、注重社会责任的文化性格。李叔同的一生。展示了一个精神贵族对理想与信念执著的守望,也从一个角度诠释了人生根本的价值和意义,实则成为那个时代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永久地定格在后人的记忆中。 大师已去,留下的只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他以生命谱写的中国传统贵族精神的挽歌,已经成为旷世绝唱。然而,时间长河的流逝,非但不能拉开今人与大师的距离,反而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弘一大师的前世今生,演绎了一个真正的贵族故事。
何绍基能成大器得益于身后的加血渊源;易顺鼎的三副人生热泪,一为事业二为文章三为没人;叶德辉是以“痞”著名以“顽”致祸的大学者;八指头陀是以苦吟著称的高僧;弘一法师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苏曼珠天下多情种子与伤心词客……
《葛洪评传》着重讨论葛洪的长生成仙理论和他的学术思想,讨论了葛洪为修炼者建构的教学系统和主要的教学内容,并注意他与汉代扬雄、王充、张衡等在思想上前后相承,讨论他与儒家思想的关联,也注意到他追求理性而又讲求实效,与同时代主流的玄学格格不入。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人,生活在西晋和东晋相交的时代。葛洪学识渊博,著述甚丰,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又是外丹学和道教神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著作《抱朴子》内外篇,其内篇是神仙道教的重要典籍,全书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他和他的著作在道教史、自然科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葛洪评传》曾荣获我国出版领域奖项“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荣获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规模*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国家重点图书选题规划项目
《傅大士评传》由赵福莲编著。 《傅大士评传》内容提要:傅大士(497~569),姓傅名翕,字玄风,号善慧,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南朝梁代禅宗之尊宿、义乌双林寺之始祖、中国维摩禅之祖师,与达摩、志公齐称“梁代三大士”。梁武帝普通元年(520),遇印度高僧达摩(嵩头陀),经点化悟明自己乃弥勒化身。从此,于双祷树下结庵修行,度生为务,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傅大士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其“道冠儒履释袈裟”已成“三教合一”之象征、大乘佛教空性思想之终极指归。其苦行愿心以及佛教理论均落在“不二法门”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维摩禅祖师之风范。“炉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多病人”是傅大士一生的躬身实践。其禅风之沐浴、慧光之普照,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内自中国,外及日韩。
本书在介绍佛教知识的基础上,用通俗简洁的文字,细腻入微地刻画了释迦牟尼的修行经历,讲述了他在成佛之路及创建佛教的艰辛历程上的真实事迹,并从佛教的角度阐述了做人、为人的道理。作者依据两条主线进行撰写,一是释迦牟尼自身成佛之路:因地菩萨——降生——出家——成道——弘法——涅槃;其二是释迦牟尼创建佛教、普度众生的成佛之路:凡夫(六道众生)——修行——声闻思果——菩萨十地——成佛。这本书是真人的传记,所以作者很少杜撰发挥,而是根据诸多经典原文进行翻译,使其尽量贴近历史,具有可信性,有据可查。
星云大师从[艰难开创佛光山]、[教育僧才徒众]、[广设全球道场]到[弘扬人间佛教],他将佛门传统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厘定仪制,有破有立,入佛法于生活的喜怒哀乐之中,[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发菩提心,行菩提道。 他从大陆到台湾,从宜兰雷音寺到高雄佛光山寺,他积聚众人的愿力,遍弘佛法于五大洲。当年的一位平凡和尚,成就了如今不凡的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