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李叔同传》是一本李叔同的人物传记。 本书以李叔同的生平行迹为依据,按先后时间顺序,从其在家和出世两个方面完整地加以描述:家境殷实,幼时苦读,15岁时便能吟出令人惊艳的诗句;经历一段不如意的恋爱后,开始醉心于艺术;留学归来后,开启执教生涯,培育出丰子恺、刘质平等人才;39岁时,看破红尘,剃度出家。 对于弘一法师一生的重要人生节点,本书都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记述。通过作者的笔触,相信能让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和领绿弘一法师悲欣交集的人生经历,感受他超然物外,无往不乐的人生智慧。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这个世界上,仅停留了短短二十四年。从一个穷困喇嘛的儿子,到至为尊贵的活佛,身居清静庄严的布达拉宫圣地,却向往自由率性的凡间。种种奇妙又无奈的际遇,使他看到了权势斗争下人心的险恶、扭曲,也懂得了人世间真正的纯朴、安宁,饱尝了俗世情爱的悲欢离合。他是活佛,也是温柔的情人和出色的诗人,爱情被他写成动人的诗歌,在藏汉各地代代流传。 《仓央嘉措》以评传体小说的形式,再现了仓央嘉措充满矛盾、痛苦,却因爱情的照耀而华彩灿烂的一生,并以其行事为中心,向读者展示了当时西藏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以及哺育诗人成长的西藏民间文化广阔图景。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不管选择什么道路,都可以在此领域登峰造极,这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无尽追慕。他充满离奇变故的一生行状,便是一部让人读不透的书。诚如他的好友,现代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丏尊在《弘一大师永怀录》的序言中所概括的那样: 宗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家,为若戒律精严之头陀,而卒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其行迹如真而幻,不可捉摸,殆所谓游戏人间。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者耶? 这亦是当时知识界对李叔同 弘一大师的看法。
Array
这本由江峰*的《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卷5)》 既突出此期与张天师相关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评 述,又从总体上对于此期各代张天师及其教众群体予 以一般性的观照。既有对他们嗣教实践中出现的某些 现象、问题相对集中的讨论,又增加教派洞天胜境、 建筑艺术、斋醮科仪、神道仙话、劝善戒恶、符咒易 卜、风水节庆等诸多具象符号一般性的诠释与描绘, 从而使得此期张天师及其正一道能以一种*为丰满、 实在、清晰、具体的历史形态进入到当代人的文化视 野之中。
本书将弘一大师李叔同的一生按照地理位置分为六个阶段,讲述了他童年在天津的成长、交游;青年在上海、东京求学、生活;壮年回到祖国后做老师、做编辑;*后在虎跑寺出家的人生轨迹。作者由浅入深,通过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各个细节,全景式的展现了他的思想变化和艺术追求。
这是一部翻译著作,主要介绍了藏传佛教密宗高僧热 多杰札巴(1016-1196年)富有传奇的一生。热 多杰札巴生于西藏拉堆南麓尼南朗,自幼聪明好学,过目不忘,少年得志。长大成人后,为了寻找吉祥大威德法,三进尼泊尔,二赴印度。学成回西藏后,四处云游,讲学布道,译经收徒,功绩卓著。他用所得到的供物修缮寺院,发展教育,制造船只,架设桥梁,布施济困,保护环境。并以自己的品德才学,调解纠纷,感化盗匪,惩戒坏人。热 多杰札巴为印度、尼泊尔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一桥梁。热 多杰札巴与米拉日巴大师齐名,与济公活佛不相上下,成为藏族历史上一个显赫的藏传佛教传奇人物。本书情节曲折,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是研究藏传佛教早期必可多得的孤本。
100余幅全彩实景照片,带你打卡玄奘取经路沿路站点 作者多次实地考察沿途遗迹,解锁玄奘之路的古与今 “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感悟玄奘信念的力量 这是一趟跟着玄奘足迹、跨越古今的丝路人文之旅。全书依托作者多年对玄奘西行路上榆林窟、塔尔寺、高昌故城、克孜尔石窟等历史遗迹的实地考察,结合玄奘远赴印度取经的故事及当时唐朝、西域、印度的历史背景,并以百余幅实景图深度打卡、 解锁玄奘之路的古与今 ,呈现丝路上的文明互鉴,感悟玄奘信念的力量。本书专业不失有趣,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走进玄奘的世界,勾勒出玄奘佛性的超脱与人性的执着;同时以当代考察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形式触摸古遗迹,观照古今,书写行走古丝路的新篇章。 本书是 “走读丝路”丛书之一。
本书是世界文豪托尔斯泰夫人C.A.托尔斯泰娅1862-1910年间的日记。托尔斯泰夫人不仅智慧过人、个性独特、精力旺盛、勤奋,而有修养,并具有天生的文学资质、非凡的感悟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这些决定了本书在对复杂忧郁矛盾与感情折磨着的女人心灵的展示方面格外贴切、真诚。这部日记中文版80年代初曾产生很大反响,此次出版为译者重新修订的精选本。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作家,人道主义构成了他作品的主旋律。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人民,几十年来,一个想法一直折磨着他,那就是“不可再在周围是一片赤贫的情况下,过可耻的生活了。”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列夫·托尔斯泰,一个以前并不为我们所知的托尔斯泰,一个个慢慢从家族中脱离出来、全身心投入到人道世界的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这是俄国大文豪——
莫怪活佛仓央嘉措 风流浪荡 他想要的 和凡人没什么两样 仓央嘉措在西藏的历史上,是一朵惊艳绽放的莲花,是一段永恒不朽的传奇。仓央嘉措,西藏六世达赖喇嘛,他既是宗教界的圣者,也是当时的王者,更是一位心中充满浪漫情怀的诗人。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是一部极富文艺色彩的仓央嘉措传记,是现代人对仓央嘉措人生和诗作的新式理解。该书娓娓讲述了仓央嘉措传奇的一生,通过对仓央嘉措的相关史料和其诗作的分析,深入探索仓央嘉措的内心世界,注重其作为一个人的个体的情感,重塑一个有血有肉的仓央嘉措形象。该书语言流丽,分析独到,史、诗、事融于一体,力求求真、求实,是一部通俗优美的人物文艺传记。
本书在介绍佛教知识的基础上,用通俗简洁的文字,细腻入微地刻画了释迦牟尼的修行经历,讲述了他在成佛之路及创建佛教的艰辛历程上的真实事迹,并从佛教的角度阐述了做人、为人的道理。作者依据两条主线进行撰写,一是释迦牟尼自身成佛之路:因地菩萨——降生——出家——成道——弘法——涅槃;其二是释迦牟尼创建佛教、普度众生的成佛之路:凡夫(六道众生)——修行——声闻思果——菩萨十地——成佛。这本书是真人的传记,所以作者很少杜撰发挥,而是根据诸多经典原文进行翻译,使其尽量贴近历史,具有可信性,有据可查。
他,曾名满天下,风流倜傥,对红尘有着深深的爱恋,不曾想会抛开凡尘,打坐为众生祈福度过后半生。他,当年的风流才子,后来的一代高僧,这是怎样的人生历程? 《纠缠不是禅》一书旨在解读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前半生(以1918年出家为界)所经历的人生故事。
一个勇敢者的冒险历程; 一位思想家的传奇人生。 公元7世纪,当中国即将迎来她强盛的大唐致世之际。一位年轻的和尚却悄悄地离开了帝国的首都长安,踏上了漫漫的西行道路。12000公里的孤身征程,穿越了100多个国家,这位叫玄奘的圣僧来到了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寻求传说中的“真经”。他的故事,后来被演绎成一部充满诡异与神奇的小说《西游记》。玄奘的幸与不幸都源于这部小说,因为小说,更多的人知道了他的名字;也因为小说,人们几乎忘了历史上真实的玄奘。于是,这位唐朝僧人的西行历程,留下了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从这部《玄奘取经西游记》中,你将读到比《西游记》更精彩的历史。
《苏曼殊新传》由邵盈午编著。 《苏曼殊新传》简介:苏曼殊(1884~1918),原名子戬,小名三郎,学名玄英,香山(广东中山)人,光绪十年(1884)年生於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五岁时苏曼殊随父亲回广东,而母亲仍在日本。苏曼殊十二岁时便在广州长寿寺由赞初和尚剃度出家,然後受具足戒,并嗣受禅宗曹洞宗衣钵,由此可见苏曼殊在青年时代即学识渊博,灵慧敏捷,否则他小小年级是无法弄通深奥的曹洞宗经义的,而且曹洞宗选中苏曼殊为传人,也恰好证明苏曼殊在佛学方面的精深造诣。此後,苏曼殊到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并利用假期到泰国,斯里兰卡等国游历,学成後回国,在日本其间,参加国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倾向於民主革命。苏曼殊不但是一位佛学渊博的僧人,他还是为多才多艺的才子,他能诗文,善绘画,通英,
玄奘是中国历史上独步千古的佛门大师。对玄奘的评价从来就陷于这样的怪圈之中:人们赞叹其“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的惊人业绩及由此所带来的客观效应,却讳言甚而贬抑其“截伪续真,开兹后学’’而对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所可能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在今天,走出反智主义的自我陶醉,重建知性的空间,已成为东亚传统回应现代性挑战的必由之路,我们需要激活的恰恰正是玄奘寓求道于求真的精神! 本书充分利用藏经文献,并参考了大量海内外研究成果,力图从思想史发展的动态进程、特别是唯识古今学的演进脉络中来对玄奘思想作出系统的清理与准确的定位。在对玄奘生平的若干疑难之点重新予以考辨的基础上,本书特别就“八识”、“种习”、“识变’’等唯识学基本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海德格尔说:“文献史应当成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