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具特色的大学,春光秋色,樱开枫谢;一位全中国曾经最年轻的校长,风流云散,潮起水落。八十章精彩文字,八十年传奇人生,石琢成玉,玉化作石,为理想的教育垫基,为精彩的学子铺路。他眼里的学生没有身份之别,只有青春、学子、人才;他的心中没有高官、大权、重利,只有百年武大、学者风骨、教育改革。誉之者称其为中国的罗素、当代的陶行知、武大的蔡元培……在百年武大的历史上,他成就一段传奇岁月。在魂系母校的学子记忆中,他永远是“我们的刘道”;他的全名叫刘道玉……
孙佩苍,曾任东北大学教授、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国收藏家。旅欧期间凭一己之力搜购了包括库尔贝、德拉克洛瓦、苏里科夫作品在内的大师原典,徐悲鸿是其至交好友,吕斯百王临乙以师相称,于1942年在成都举办画展期间离奇猝死,从此在历史中消失,大量藏品也不知下落。六十余年后,孙佩苍的孙子孙元开始寻找祖父的踪迹,写成此书,这是湮灭的家族史,也是美术史上一段终见天日的传奇。
唐文治(1865~1954)是近代教育家,字蔚芝,晚号茹经。1908年,弃官从教,立志“不为良相,即为良师”。他从事教育事业40多年,的成就是相继主持上海南洋大学(即今上海交通大学)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07~1920年,唐文治任交大校长,他倡导的人文精神教育成为交大校史上独放异彩的一页。在他手中,交通大学成为一所学科齐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现代工科大学。
本书涉及民国教授二十令人,都是当年显赫一时的文化名流,堪称民国教授的一个缩影。作者试图从独特的视角,反映他们精彩的人生,表现其鲜明的个性。如辜鸿铭的怪癖、吴宓的浪漫、刘文典的名士风度、黄侃的“狂狷”、章太炎的“疯”……同时,还以翔实的史料,披露了鲁迅与顾颉刚、苏雪林与鲁迅、顾颉刚与胡适、傅斯年,以及林徽因和徐志摩、金岳霖等人之间的是非恩怨与情感纠葛,展示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再回首,民国教授的陈年往事原来竟如此鲜活精彩!
本书挑战了一个人云亦云的概念:马可·波罗是位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人,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者通过对《马可·波罗行纪》展开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从行程路线、记录内容、叙述语气、使用语汇等方面,对《行纪》的真伪加以讨论,并结合中西方蒙元时期史料,以及威尼斯中古时期档案记录等等宝贵资料,对马可·波罗及其家人的真实生活加以推演考证,非常精彩地论证了马可波罗其人、其事迹的可靠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