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教师到人民教育家 于漪传》讲述了于漪从草根教师到人民教育家的一生经历。全书以时间线叙述了于漪从经历战乱、流离却仍心系家国的少年长成社会主义基础教育教师典范的故事。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 人之完成 ,使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一个社会合格公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叩问语文之 门 的道路上,于漪始终坚持教文育人的教学理念,如若一位君子,不仅以其充盈的生命力向学生传道解惑,也用她至真至诚之心关爱他人,心系国家的发展。从一线教师到人民教育家,以教育自信创建自信的教育,于漪将她的教育理念融入毕生事业中,躬耕基础教育事业七十余载,对于学生,真正做到有教无类的悉心浇灌。
本书是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书中具体包括了:徐爱录(至十四条)、又(五五至一六七条)、答罗整庵少宰书(七二至一七七条)、黄修易录(第二三七至二四七条)、传习录拾遗(至五一条)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江右王学的重要代表。本书是研究他生平、思想的专著,打破了以往就概念范畴进行分析的单面的哲学方法,结合罗念庵个人的特点,回到历史世界,把握其思想与生活际遇、时代背景之间的互动。在义理分析上,以体知、工夫为脉络把握念庵之学的活的精神。 笔者将念庵之学置于相关的生活一历史脉络和工夫一体知脉络中加以把握,这样的脉络、语境(context)正是哲学研究所容易缺失的层面。因此,在篇章结构上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罗念庵的生活一历史世界中勾勒其思想之演变、心灵之变动,其理论学说在实际生活中的落实,及其对历史事件、时代问题的回应;下篇则从工夫一体知的角度分析其言说与其工夫进境所具有的“切己”关联和逐步推进,进而本体一工夫一境界相互推进,走出了一条致良知的渐修进路。同时
龚自珍是清末道光年间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近代位、浪漫主义诗人。他以巨大的思想勇气,继承了古代的传统思想,又以今文经学微言大义的手法,揭示封建主义的腐败黑暗,呼吁社会的改革更法,宣传了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掀开了近代思想史新的一页。本书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评述了龚自珍的哲学、政治、历史、经济、伦理和言语学思想,评论了龚自珍的诗、词、散文创作,充分肯定了龚自珍在中国古代、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所占有的地位,指出龚自珍的思想和创作对近代社会的重大影响。本书凝聚了作者对龚自珍多年研究的心得,反映了国内龚自珍研究的现有水平。
《马相伯画传》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之一,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的一生。马相伯先生不仅见证了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的百年动荡,而且致力于救亡图存。他一生立学,欲振兴中华,在世间留下了追求至善的言行楷模。
“实用理性”正在从心理上加强中国人的思维力合,使这力量不仅如古代那样表现在技艺发用中,而且也能表现在极巴抽象的符号思考中。传统经过挽战而革葡,恰好符合“实用理性”并非先验性而是“经验合理性”的概括提升的“本任”。 情本体是乐史文化的核心。所谓“情本体”,是以“情”为人生的最终实在、根本。但很少从从哲学上这么说,困之个问回便是,讲“情本体”还算不算哲学?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作者发表过的有关哲学诸问题的旧作,另一部是新作《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虽是以往观点的再次重申,但依作者所言,是“圆心未动,扩而充之”,更加充实和丰满,提供了哲学上的基本观点、视角、问题。
清代的西北边疆史地学十分兴盛,是清代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书以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发展的进程为线索,把有清一代西北边疆史地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研究。并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划分为四个阶段,初步将清代边疆史地学联结为一个不断演进的整体。首先从宏观上探讨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历史条件、发展阶段、主要成就和特点,然后再从微观的角度,以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人物和代表性著作为个案,进一步探讨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巨大成就。 本书不但研究清代私家在西北边疆史地学上的成就,而且重点考察了清朝官修《西域图志》、乾隆、嘉庆《大清一统志》之“西域新疆统部”和《新疆图志》的学术成就,最后得出“清朝官修《西域图志》的
师哲亲历了中苏关系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诸多重大事件,如:国共一次合作、大革命失败、反对托洛斯基、江浙同乡会、苏联肃反、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抗战、皖南事变、苏联卫国战争、整风运动、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土地改革、战略决战、建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毛泽东选集》出版、中国首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一百五十六项、日内瓦会议、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他曾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五次访苏。这本回忆录重点刻画了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引人入胜,并系统地介绍了师哲本人所经历的中苏往来关系的发展变化,其内容都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所以生动、具体、可信;加之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帮助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使其内容更加翔实、
《罗尗子/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学科名师研究》由朱光耀、张友宪编著,编者们研究的指向和涉面在于,追溯名师的生平和事艺轨迹,揭示名师的创作和教育思想,评析他们的学术成就,诠释他们的治学风范。编者们期望在研究中尽量避免只是停留在史料的钩沉、资料的编辑上,而是能向纵深推进,由表及里地作立体性的观照,让学院在美术学学科的建设过程中一直融汇着名师们的教育思想、学术精神,在时代的光照下,面貌日新!同时当我们追忆他们非凡的人生以及杰出的艺术贡献的时候,更希望在他们灿烂光辉的映照下能产生新的名师与高徒。
《日本的思想》是丸山真男的经典名篇。它对日本近代思想史上的各种重大问题,如天皇制、思想的杂居性、传统与现代化、革命……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放到整个日本思想史的广阔视野下来讨论,概括出日本思想的一些结构性特征,对我们了解日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本书包含了五篇演讲稿,编排上比较完整,篇是《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第2篇是《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第3篇是数理读经,第4篇讲英文读经,第5篇讲成人读经。书名用第二篇演讲稿的名字“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作者从胎教讲起,那意思就是,早期接受(婴儿与小童)是储存灌输涵养型的,要避免理解型的,不要要求他懂,避免以大人的接受过程进行儿童教育。这就是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在幼儿、少儿期,反复阅读一个东西,就打下深深的烙印,那么反复阅读什么呢?作者认为应该读经典,即“经”,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精华。在此原理指导下,还讨论了数理读经、英文读经、成人读经,可谓作了全盘规划。
这是一部以“口说”的方式展示我国中国哲学史家、佛学大家楼宇烈先生之思想关怀的著作。楼先生常说,闲谈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思想,有时精心撰写的书稿,反而会有以文害义的弊端。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跟随着不同的采编者对楼先生的”访谈”,感受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对国学、佛学的参悟,对昆曲、古琴的品鉴,对中医、茶道的赏鉴:品味这位“中国传统文化真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人文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