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图书馆文库:我的自学小史》是梁先生于1942年时,将自己 自幼修学,以至在某些学问上 无师自通 的经过,叙述出来给年青朋友,未始无益。 全篇文字简短,叙事朴实、精彩,全文从家庭出身写起,讲述了一个 瘠弱而又呆笨的孩子 受家庭、社会,以及各种思想的影响,通过自学,渐渐领悟学识真谛,步入学识殿堂。同时,本书还加上两篇文章:《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与《自述》。《如何成为今天的我》是梁先生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给青年学子的讲演,里面详细地剖析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自述》为梁先生1934年所作的长篇讲话,是他当年向众多青年学者讲述自己学术成长的历程。这两篇文章与《中学图书馆文库:我的自学小史》的内容形成互补,从中可以看到梁先生的一生正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极好实例。
蔡元培是著名的教育家,也是很有影响的民主革命家。他提出的种种主张,犹如黄钟大吕,百年来在中国人耳边奏鸣。本书通过他的自述和朋友、僚佐、弟子的追忆,从多个侧面展现他饱经沧桑、功高德劭的一生。蔡元培的自述和小传,记叙他的家世,在旧时代接受的教育,在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以及被迫离职的经过,在海外游学考察的感悟等。旁人的追忆,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事实,再现蔡元培新旧兼修、渊博通达的学术,兼容并包、以德化人的胸襟,言行如一、不作空言的作风,总结蔡元培为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留下的丰厚遗产,以及他各方面的思想。
罗家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本书辑录了他自述生平以及友朋、学生的回忆文章。罗氏自撰的文章,讲述在北京大学的经历(重点是创办《新潮》杂志和参加五四运动的经过)、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改革、抗战时期主持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往四川之始末、担任驻印度大使时的活动等。友朋、学生的回忆文章,则记叙他们与罗氏交往中的见闻,表彰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在教育及文学等方面的成绩。书中还选录了罗家伦的数篇文章,内容包括他对五四精神的总结、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就职演讲、对个人修养的见解等。
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聚焦于少年陈景润的人生轨迹,真实反映了少年陈景润在福州、三明等地成长的故事。该书从真实史料出发,讲述了少年陈景润是如何凭借良好的家教、恩师的提点、自身的好学,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克服种种苦难,*终踏入厦门大学的校门,实现了其研究数学的愿望。
叶圣陶(1894 1988)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先驱和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者。本书以叶圣陶一生的经历为主线,侧重展现传主的成长历程和重要功绩。在传主丰富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也曾和今天的孩子们一样,面临过升学(科考)和择校的问题;也曾和今天的青年们一样,有过找工作的焦虑、职场的角力和创业的艰辛。可以说,一百年前发生在传主身上的故事,今天仍在我们周围发生着。
.
《崔其升传:一个中国校长的奇迹》介绍了崔其升其教育生涯。崔其升,中学高级教师,1962年11月生,1981年中师毕业参加教育工作,1997年4月任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校长至今。十多年来崔其升依靠党支部和校委团结学校一班人,从稳定教学秩序入手,凝聚人心,奋发图强,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验。
30年来,中国社区教育取得的每一项成果的背后,无不倾注着先行者 的心血和汗水。在社区教育大发展的重要时刻,浙江省杭州市成人教育研 究室的同志们站在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前沿,以教育创新为己任,以研究 者敏锐、独特的视角,采访了我国社区教育界十九位杰出代表。这其中有 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社区教育理论的学者,有脚踏实地开展社区教育实 践的基层工作者,也有为社区教育出谋献策的行政领导。了解过去、理解 现在、构筑未来,对十九位杰出人物的深度访谈,不仅充分展现了社区教 育先行者上下求索、执*奉献、率先垂范的开拓创新精神,也通过他们的 心路历程与人生轨迹,让*多的人了解中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激发社 区教育工作者*强烈的创业热情,鼓励*多的有志者参与到社区教育这个 伟大的事业中来。
本书曾于1919年获普利策奖,自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唯中文译本,尚是首次推出。 亨利·亚当斯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先后就读、执教于哈佛大学,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他出身于声名显赫的总统世家。他以第三人称写成的自传体作品《亨利·亚当斯的教育 》,是享誉世界的经典传记,也是世界一流的教育经典与历史文化名著。本书运用自传与德式教育小说相结合,对一个时代进行了批判性的评价。它要说的不是本书所讲述的历史,而是对那一段历史的反思,因此,亚当斯希望人们这样来看他这本书,把这本书当做一个历史哲学的思辨过程。
葛剑雄修订了此前曾经面世的《谭其骧前传》《谭其骧后传》中若干错讹,根据近年出版的《顾颉刚日记》《夏鼐日记》等新资料增补,收集参考谭其骧日记、书信、文稿、照片和大量资料,由谭其骧弟弟亲自审阅部分初稿。葛剑雄遵照恩师谭其骧嘱托,“求是师求真”,客观记录事实,公正发表议论,为传记能尽可能真实作*努力。本书经十五年补充完善修订,客观记录事实,真实还原一代学人形象。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1909年考取首届清华庚款留美生,学成归国后,就职清华,自教员、教授、教务长而校长。1931年底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创办台湾新竹清华大学,1962年5月在台北逝世。被尊誉为“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的“终身校长”。 梅贻琦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以大师论、通才教育、自由学术和教授治校的教育思想,忠诚无私、刚毅仁爱、沉默寡言、由贤而圣的人格精神,奠定了清华大学的灵魂,在十几年时间内,领导清华同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的教育奇迹,使当年中国高等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作育多士,桃李满天下,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十几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涌现出梁启超、王
对于贾植芳学术等的研究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师道》从贾植芳先生授业、治学、交游的角度入手,对贾植芳先生的学术等进行了多角度阐释,对贾植芳学术研究,乃至对新中国学术发展的研究都具有一定意义。 《师道》讲述老师贾植芳的人生、治学和授业,是几代学生对于 师道 的理解和讲述,其中有回忆,但更多的是对于中国教育的思考,更展现几代知识分子对于 师道 的践行,对于当下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教育家和国学宗师,钱穆到底为文化倾圮、国魂飘散的中国及中国教育指出了怎样的发展道路?开出了怎样的 治病良方 ? 一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是怎样从家乡的中小学教坛一步步走向国际教育舞台的? 其成长为教育大家和国学大师的经历能够给当下的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带来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