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对西方启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和日本社会的转型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著名的庆应义塾 (现为庆应大学)就是他创办的。福泽谕吉曾和西周等人组织 明六社 ,针对现实问题,展开评论,被誉为 日本伏尔泰 。本书是福泽谕吉根据回忆的事实加以叙述,宛如一场谈话,非常生动有趣。
从河南小郭庄的淘气少年到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再到致力于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施一公在自我成长之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2008年,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施一公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回母校清华大学发展生命学科,在海内外引起大关注。2018年,他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创办西湖大学。 他在56年的人生历程中,总是做出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抉择。是什么促使他一次次突破自我?如何发挥理想的力量? 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又是什么?相信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求学、教育、家庭、友谊、理想之书,既写给自己,也写给教育科研工作者,更是写给青年学子,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共同前行。
陈嘉庚,被*主席称为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的伟大人物,在一百年前的民族危难之际,作为华侨领袖,抱着 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的信念,创办了集美学村,以及闻名海内外的厦门大学。他一生 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 ,他跨越了四个时代的历史人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无论怎样的艰难曲折,怎样的云遮雾罩,怎样的诡谲多变,他在每一个历史的关节点的正确选择与行动,都值得受到后人深深的敬仰。
本书由多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河北大学教授、顾随第六女顾之京用两年时间创作父亲小传。全书以父亲一生的经历为线索,分 求学之路 执教齐鲁津沽 登上大学讲坛 困居沦陷的北平 寄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抗战胜利后与古都黎明前 生活在新中国(上) 生活在新中国(下) 八章讲述了国学大师顾随不同时期的学习、生活、教学与文学创作情况,同时也展现出顾随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所做出的独特贡献。本书中很多细节从未面世,由其女儿悠悠道来,笔之所至,情为所动。这幅大师的肖像图亲切感人,使为学之顾随、为师之顾随、为文之顾随、爱国之顾随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圆润。本书为读者立体呈现了大师顾随之风采,为顾随研究者提供了更为详实的、更为丰富的研究材料。
本书记载了一位大学校长、教师与他一生所追求的科学事业的动人故事。他聪慧内敛,受中西方文化润泽,成长于一个忠公体国的大家族;他倾心教研,热爱学术,投身于诲人不倦的三尺讲台;他抛家舍子,在抗战爆发的连天烽火中临危受命,兢兢业业于战火中复兴大学;他寄情学术,甘作人梯,任劳任怨为科学进步偿尽甘苦;他壮志未酬,年仅47岁,累死在工作台上,临终惦念着未及整理的学术著作......他就是抗战时期厦门大学的校长——萨本栋。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感到民国山东四大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开放性、超前性、实践性和全面性。 本书共四章节,内容包括民国山东四大教育家产生的时代背景、民国山东四大教育家的生平、民国山东四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民国山东四大教育家的历史贡献。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被叫做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里的大学,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也在发生显著的转型,从古典的精英人士的殿堂转变为社会公众的智慧推进器和知识加油站。也就是说,大学在文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非过往时代可比。记得有人说过,大学怎么样,国家就会怎么样;又有人说过,如果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有众多大学还不够,还必须有伟大的大学。若然,则结合我们的主题,也许我们也可以说:“ 校长怎么样,大学就会怎么样;如果要想造就一个伟大的大学,有干练的校长还不够,还必须有卓越的校长。”而本书就向你介绍了梅贻琦,竺可桢,唐文治,萨本栋,熊庆来,李登辉等十三位民国著名大学校长。
苒苒老师上课,总是不急不躁,歪着脑袋慢慢启发,柔软中带着威严,这让我们既能接受她的教导,把她的话听进心里去,同时又很敬佩她。我们业余班只学了四个月,四个月后,苒苒老师在我心里从一个严厉的老师变成了一个有魅力的、有亲和力的老师。这种人格魅力会让人很容易对她产生依赖感和信赖感。人在某时某刻是需要跟长辈倾诉的,从毕业到现在,有些不跟母亲说的话我都愿意跟苒苒老师说。 ——赵宝刚 说来也奇怪,苒苒老师从不发火,教授起来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的感觉,但是如果私下里问我们是怕马老师还是苒苒老师,我们所有人给出的答案却都是苒苒老师。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她自身严谨治学的态度使我们感到一种威严,因而影响了我们,她在上课时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们的表演更为谨慎、细致,更为入心。 ——张嘉译 当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盐官镇人。国学大师,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他不仅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近现代教育领域也贡献突出。他在吸收西方教育理念的同时,逐渐形成与发展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发表了诸多教育方面的论著,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学贯中西,见识广博;不汲汲于名利,而孜孜于学术。他先后在通州师范学堂、江苏师范学堂、仓圣明智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留下了丰富的教育学术遗产;他参与创办并主编了中国近代早的教育专业杂志《教育世界》,20世纪初即开始向国内介绍西方教育学和心理学,所译日本立花铣三郎著《教育学》,是近代中国学者翻译的部外国教育学著作。 《王国维画传》以时
《陶行知年谱长编》将为人们展示陶行知精心绘制的一幅生活教育的生动画卷。这幅画卷又由两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的画面构成:一组是陶行知自我创造的不做伪君子,也不做伪智识阶级的奴隶或奴才,摒弃抱着书本、抱着黄金、抱着标语而忘了人生,树立生命高于一切、人生超过一切、一切为创造、创造为除苦的合理的人生,过着 健康、科学、劳动、艺术、民主将构成和谐的生活 ;另一组是陶行知号召大家起来共同创造,把一个不合理的人间造成一个合理的人间、和谐的社会。工业文明的机器,始于一个人干一个动作,终于以一个动作毁掉一个人, 工人乐不在工中 !高科技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跟着高科技的高速发展跑得喘不过气来,整天顾虑着天灾人祸,机器、高科技支配人生、支配社会。陶行知指出未来世界必须以人为中心,
本书从生活史角度跟踪研究了北京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明新,从成长史、教学思想、师德、影响力四个方面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特级教师形象,总结了他对“实”与“活”语文教育思想的不懈探索与深刻解读,展示了他“莫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的教育追求,表现了他尊重学生、胸怀他人、虚怀若谷的大爱情怀和善于学习、启发反思的教育品质。
众所周知,校长是学校之灵魂,是学校发展之关键,“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强调:“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 于是,我们把目光定格于中国优秀的校长,他们的管理思想、他们的管理智慧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一个个管理奇迹,深深震撼和激励着我们的心灵。他们深厚的理论积淀,敢为人先的管理实践,独到的智慧闪现,又无不让我们折服、感叹。 用心品读《王俊传——个中国校长的奇迹》,走近这些优秀校长,我们发现他们成功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成功的根由却都一样。我深深地体会他们作为名校长的特质——面对教育这份事业,他们是思想者、行动者、研究者!他们追求智慧的、有效的、卓越的管理! 他们用智慧统率师生行为,用精神引领师生行为,用毅力激励师生行为,用细节和汗水创
本书共分为18个小节,共选图80余幅,全书以时间为序,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文释图,以图补义,分五章讲述了张伯苓秉持教育救国的理想,50年投身南开教育,一辈子辗转南北、苦心经营,取得辉煌教育成就的人生历程。
民国时期,14位著名教育家抱持教育救国的理念,筚路蓝缕,艰难奋斗,开拓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蔡元培一手开创了北大精神,梅贻琦缔造了尖峰时代的清华,张伯苓苦心经营南开大学,中国的高等学府在他们的努力之下熠熠生辉。晏阳初与平民教育,陈鹤琴与儿童教育,吴贻芳与女子教育,黄炎培与职业教育,陶行知与乡村教育……他们全身心地热爱并投入教育事业,其诚挚的情意、无私的付出、高贵的品格,令今人动容、景仰、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