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是我国近现代之交,在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涌现出的著名学者、教育家和学术领袖。书中收录了他的小传和亲友、后学写作的纪念、评价文章,介绍傅斯年的家世,他在北大求学时的活动,领导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绩,在中山大学、台湾大学任职时的往事等。还选收了数篇傅斯年的文章,涉及他对白话文学的意见,在北大创办《新潮》杂志的缘由,对五四运动的回忆,对投靠日本人的汪精卫的心理分析,对宋子文的批评,等等。从这些文字中,一个勇敢有为、生性耿直、才华横溢、元气淋漓的傅斯年形象跃然纸上。
洪业(1893 1980),号煨莲,系英文学名(Wiliiam)的同音异译。1922年自美国学成归国,参与创建燕京大学,并历任燕大历史系教授、系主任、文理科科长、图书馆馆长等职。1946年后赴美,担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洪业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历史学者,与钱穆、顾颉刚、陈寅恪等人同为大家。治学严谨,特重治学方法与工具书的编纂。自创 中国字庋撷法 ,曾主持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工作二十余年,编纂出版经史子集各种引得六十四种、八十一册。著有《我怎样写杜甫》《洪业论学集》等中文著述四十多种,《中国*伟大的诗人杜甫》等英文著述二十一种。 洪业的一生,正反映着中国近百年来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各种抉择与问题,他一生的经历与故事、治学与交游都与中国近百年来历史有着极丰富而深远的关联。 本书作者陈毓贤女士,自幼侨居菲律宾,后经台
本书是一部关于九叶诗人袁可嘉的传记作品。袁可嘉,生于1921年,浙江慈溪人,毕业于西南联大,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理论家、翻译家。本书是传记的一个独特样本,将传主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撷取了其生命中最华彩的篇章。从孕育诗人翻译家的西南联大切入,精微细密地展示一代知识人的命运,既有不辱使命的坚忍精进,又有师友相携的古道热肠,进而回溯战火中赤子少年的奋力前行及其家世渊源,于厚重深沉的历史图景中缓缓展现袁可嘉艰苦治学而不改初心的一生,为新时代读者奉上一本解读一代知识分子心灵的青春读本。
本书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迄今为止zui完整的人生自传,讲述了一个个人梦想与家国理想高度统一的知识分子的追梦人生。 作品不仅展示了许渊冲先生将近一个世纪的追梦历程,更以坦荡的胸怀,如实记录了他与著名翻译家赵瑞蕻、王佐良以及中国社科院的江枫教授、南京大学的许钧教授、复旦大学的陆谷孙教授等人围绕翻译的 真 与 美 、 神似 与 形似 等涉及翻译核心的问题展开的大论争,一字一句均可见作者的真性情。
《我与冯至》是冯至的夫人姚可崑在八十五岁时所写的一部回忆录,记录了她与冯至先生共同度过的一生,平实却充满温情。本书根据冯至夫妇两人的共同回忆,同时借助冯至先生发表的一些诗文以及日记,从两人 不打不相识 、阔别两年后一起在德国学习、步入婚姻写到回国后辗转北京、上海、昆明等地。记录期间的家庭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两人交游的朋友。回忆跨度从1928年到1965年,期间中国与世界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每个人都裹挟其中,如姚可崑所写: 我们和中国一般的老百姓一样,都不免要经历必然的苦难和欢乐 生活很平凡。平凡的人走着平凡的路。
《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冯至画传》由冯至长女冯姚平所著。从冯至童年生活、留学德国、执教西南联大及北大、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直至其逝世,较为完整地记述了冯至的一生。书中对冯至不同时期的社会活动、文学创作、所获荣誉等都做了详细的介绍,且配有近两百张冯至及其家人、朋友的珍贵照片,是一部完整的、生动的冯至传记。
17岁时,阿尔贝·加缪就读于阿尔及尔中学哲学班,让·格勒尼耶是他的老师。 他们就此结下一段永恒的友谊。加缪常常把格勒尼耶对自己思想和写作风格的影响挂在嘴边。 让·格勒尼耶眼下所写的这本书,既不是加缪的传记,也不是对他作品的评论,而是一连串纯然私人的回忆、一份有意谨慎却又不失细致的证言。格勒尼耶谈及困扰加缪的问题,政治、 、阿尔及利亚、文学创作等。 在这一连串回忆中,徐徐展开一幅人像,其中真相以极为节制的方式呈现,关乎我们所有人的问题被间接提起。
罗家伦是中国现代 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本书辑录了他自述生平以及友朋、学生的回忆文章。罗氏自撰的文章,讲述在北京大学的经历(重点是创办《新潮》杂志和参加五四运动的经过)、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改革、抗战时期主持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往四川之始末、担任驻印度大使时的活动等。友朋、学生的回忆文章,则记叙他们与罗氏交往中的见闻,表彰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在教育及文学等方面的成绩。书中还选录了罗家伦的数篇文章,内容包括他对五四精神的总结、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就职演讲、对个人修养的见解等。
这是一本讲述胡适与他的朋友的往事的图书。胡适与圈内外的名家及普通人的多方面、多层次、五味俱陈的交往风采与纠结趣闻;在这当中,作者还挖掘出一些被遗留在历史角落中被人忽略的人物与史事。 作者以胡适的译著、日记、书信、题字、写诗作词以及演讲稿为依据;由近及远、从微观入手,展现胡适的精神世界及其在学术天地中的人脉关系、坚苦努力与卓越成就;从而使一些不为人知的特别是与革命耆宿及平凡小辈们构织成的多彩往事,从尘封中破茧而出,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本讲述胡适与他的朋友的往事的图书。胡适与圈内外的名家及普通人的多方面、多层次、五味俱陈的交往风采与纠结趣闻,比如,书中分别写了胡适与老舍、与丰子恺、与张定一、与张难先、与沈从文、与邹韬奋
埃德加·莫兰已经100岁了,但他仍然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折磨。这位人文主义思想家在他那个时代的流浪与希望、危机与磨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本书中,他向我们传递了自己在百年人生中对人类复杂性的经验教训。 在莫兰看来,正如每个人的人生故事一样,同样的悖论在人类历 显然是不可分割的:有多少善良、慷慨、奉献,就有多少邪恶、卑鄙、自私;有多少智慧、狡猾、创造性的天才,就有多少愚蠢、盲目、幻想和错误。人类精神中的想象具有多么奇妙而可怕的力量,它创造出诗歌、文学和艺术的杰作,并通过崇拜和祈求他所创造的神灵和传说来奴役自己。 而复杂性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所有存在、局势、事件的各方各面和各种矛盾,从这种感知中就产生了仁慈之心。莫兰的 一课,作为他全部人生经验的结晶,就存在于这个兼具开明理
约翰·拉贝(1882—1950),德国人,西门子电机厂代理人、南京安全区 委员会 。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一手组建起南京安全区,挽救了25万中国百姓的生命。 本书选取拉贝先生1937年9月21日至1938年2月26日这5个多月在南京期间及回德国途中所记的日记,一天不落,真实再现了战时生活的情状。日记的记述具体、细致、真实,展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与之斗争的不屈精神;同时,拉贝的语言平实、生动,其间透露出的乐观精神、人道主义精神,是战争中的一束光,抵御了黑暗。 拉贝先生的日记是了解抗日战争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它警示我们须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激励吾辈当自强。
徐有威撰稿的《邓伟志口述历史(精)》一书中 ,当代*名社会学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历 任三届民进中央副主席的邓伟志教授对其近六十年冶 学立论、作师育人、社会活动和参政议政的历史回顾 。口述者不仅以当事人身份,为“文革”后社会学的 重建、中国大百科全书与年鉴事业的创始、“人体特 异功能”的鉴定、“邓氏三论”的毁誉、倡建妇女学 的争议、“邓伟志信箱”的风波等一系列现代学术文 化史上之重要事件,提供了*具**性的**手资料 ,而且能使读者借助他在烽火岁月、十年动乱、思想 解放、改革年代和新时期等历史波澜中的阅世交游与 回顾思考,对一波波时代大潮的激荡涡漩与世事人心 的纷纭复杂,获得形象具体的观照。
《立斜阳集》收录冯至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回忆性散文及新诗。主要记录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30年代前半期德国的海德贝格、40年代前半期的昆明这三个作者 华年磨灭地 的城市和在那里结识的良师益友 杨晦、梁遇春、郁达夫,徐诗荃、梁岱宗等,记录昆明往事,记录与齐白石、永濑义郎及夫人永濑照子之间的文艺因缘。 当时只道是寻常 ,许多往事一经回想便意味无穷,于是沉思往事立 斜阳 。另收录冯至先生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诗三十二首,表达对于时代的爱和憎。
本书由《西潮》《新潮》两部分组成。《西潮》记录了1842-1941年中国的百年历史,内容为蒋梦麟的“亲闻”“亲历”,侧重描述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作者写出他富有哲学内涵和人生风趣的回忆,但反映的不仅是他的一生,更是他所经历的时代,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
浦薛凤,二十一岁毕业于清华学校,二十八岁执教于清华大学;半生清华园问学传道,爱人以德待人以诚,师友同侪遍布学林。中年从学入仕,三十载政坛亲历,知人论世持平公允,不堕清正廉洁声名,时人尊称 逖公 。八十五岁高龄,亲自辑录忆述平生往来故人之文字,攒成此一真挚沉郁《音容宛在》。涉笔人物既有政学界师长吴稚晖、蔡元培、王宠惠、梅贻琦等,亦不乏其朋辈同仁蒋廷黻、萧公权、闻一多等,更有数十载伉俪情深的亡妻、年少罹难的长子、早年亲炙的族中长辈。作者笔端苍健,细节掌故历历在目;文风古雅,师友亲朋音容宛在。
斯蒂文 G.米德玛*的《罗纳德 科斯传(精)》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纳德 科斯教授的学术性传记。 罗纳德 科斯(1910 2013),1932年获伦敦经济学院商科学士学位,先后受聘于邓迪经济和商业学院、利物浦大学及伦敦经济学院。1951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之后迁居美国,先后任职于布法罗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1964年转入芝加哥大学任教,同时任《法与经济学杂志》主编。由于发现并阐明了交易费用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等巨大贡献,科斯教授于1991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斯教授开创了对当代学术界影响巨大的新制度经济学这一学术流派,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还包括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领域。 由于在制度分析方面的深刻见解,科斯教授的相关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被引入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转
这部散文集是凌宇所选《沈从文集》中的一卷,是沈从文先生的自述。沈从文(1902年—1988年),20世纪30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本书是日语翻译家陈德文半个世纪以来的人生总结,记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于农村、同土地为伍,成年之后辗转 各地,耳顺之年又赴国外从事教学和研究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感悟。笔墨隽永,情真意切,平静的文字中渗透着细腻的观察与思考。
本书是 俄罗斯联邦友谊勋章 获得者刘文飞教授研究力作。全书向读者呈现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桂冠诗人布罗茨基的传奇人生。 传主布罗茨基是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白银时代俄语诗歌和彼得堡诗歌的伟大继承者,也是英俄两大诗歌传统的成功对接者,其在俄罗斯文坛及世界文坛均享有盛誉。本书作者是国内俄罗斯文学研究尤其是布罗茨基研究的专家。布罗茨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说过: 诗就是诗人的传记 , 诗就是其作者的自画像 , 诗中具有一切的回声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布罗茨基诗歌作品的解读,来认识诗人,理解他的创作,并对布罗茨基的诗学观念和美学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作者作为国内少有的布罗茨基研究专家,对这位诺贝尔获得者的解读十分精致到位。本书语言晓畅明白又不失幽默,读来趣味无穷。
对当下多数年轻人来说,“顾准”或许是一个陌生冷僻的名字。上世纪90年代波顾准热时,他们不过是10来岁的学童。如今,这个名字在他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很多人不知道,这位被称为“指出中国改革市场化方向的人”的思想巨人已辞世40多年了。本书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顾准先生的素描。 顾准同志在建国以后,长期身处逆境,“三反”中被错误撤去上海市首任财政局局长之职,后来又两次错划为“右派”分子。但他不顾横逆,究竟探索,充满睿知,对中外政治、哲学、历史、经济等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对真理不懈追求的那种“普罗米修斯”精神,令人敬仰。 罗银胜、赵涛编著的《顾准的后半生(顾准先生百岁华诞纪念版)(精)/百年顾准丛书》通过介绍顾准的后半生经历,用全面的资料和珍贵的图片将那个时代和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