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是一部艺术家撰述的关于艺术的最早论著之一,是关于意大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空的主要资料来源。《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记载了三十三位影响艺术史发展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家们的点点滴滴。正如作者自己所称,从长辈的叙述中,从大师们的子孙后代遗下的尘封虫啮的各种记录和著述中,不辞辛劳地查考大师们的出生地和生平事迹,同时大海捞针般地收集、查证、写下了那个时期重要艺术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从而使我们今天的艺术有史可言。 艺术中的故事和故事中的艺术在这里—一展现。作者不吝丰富细腻的感情和优美朴实的文字,复活了古代的艺术大师们,充实了今天的艺术史。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1883年生于德国柏林,现代主义建筑学派倡导者之一,包豪斯学校的创始人。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大胆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把新的形式、新的空间和新的功能引入到建筑设计中来。他带领同事们打响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战役。正是他的非凡远见,不懈探索和强有力的领导,成就了包豪斯的丰硕成果。包豪斯所推广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也渗透到了世界各个地区和各个视觉领域中。
值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八十周年之际,本画集汇集了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并辅之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向读者讲述中山陵、中山纪念堂两建筑的设计者吕彦直建筑师的生平故事,图文并茂地展现了这位杰出的青年建筑设计师的惊世才华,使大量图纸档案史料公诸于世。本书可供建筑界业内人士及对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有兴趣的读者阅读,相信它的出版填补了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普及教育上的一个空白。
《孤独中的狂热(卫天霖传)》作者柯文辉遵循严峻的现实主义记事,踏着卫天霖教授的脚印呼吸历史气息,广搜史料,把传主卫天霖这株乔木放到艺术家大森林来剖析,《孤独中的狂热(卫天霖传)》用澎湃诗情与哲思作浪漫主义批评,行文大胆坦诚,跌宕起伏可诵。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辑录了三篇林徽因先生的文章和她参考的国徽及工艺美术设计等作品的图。第二部分林徽因先生与梁思成先生的子女梁再冰女士和梁从诫先生纪念和回忆母亲的文章,并辑录了家属提供的林徽因先生一生各个时代的照片,其中一些以前未曾发表过。第三部分的几篇文章,一是吴良镛教授的纪念文章《林徽因的最后十年追忆,》吴良镛先生是梁、林两位先生1946年秋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列约聘的位教师,在随后梁思成先生赴美离校期间,吴良镛先生协助林徽因先生操持建系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二是秦佑国教授撰《林徽因先生和国徽设计》,以翔实的档案资料论述了林徽因先生国徽设计中的历史功绩:常沙娜、钱美华等先生与纪念文章可与部分辑录的林徽因先生的文章相对照阅读。第四、五部分是林徽因先生的同事郑孝燮、罗哲文等先生以及林徽
《长春近代建筑图鉴(1932-1945)》伪满洲国综合法衙旧址南邻南湖公园。前面是新民广场,是顺天大街政府办公建筑中最南端的一个,此楼1936年始建。同年9月竣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正中塔式楼顶,葺以紫红琉璃瓦,外墙用咖啡色薄砖贴面。设计独特1940年,此建筑曾被意大利建筑会学会(Societ a Costruznoe)评选为浪漫主义色彩的现代建筑之一。
安东尼 弗林特在《勒 柯布西耶:为现代而生》一书里,生动刻画了这位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形象:一位天才,一个花花公子,永远的领结+圆黑框眼镜的绅士装扮。他想要把住宅变成“居住的机器”,从马赛公寓、朗香教堂,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的早期方案再到印度昌迪加尔新城,他杰出的发明包罗万象。通过对档案资料的细致爬梳、对当事者的深入访谈以及亲身体验柯布的建成作品,弗林特描绘了柯布一生的雄心壮志,带我们一起经历他的成功与失败。
《建筑家弗兰克?盖里》中这位果敢坚韧、充满睿智的老人不仅仅是一位举世无双的建筑家,更是一位纵情一生挑战创新极限的创意工作者。弗兰克?盖里被公认为是当代创新精神与影响力的建筑家之一,享有包括建筑界荣誉——普利兹克奖在内的无数肯定。他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被美国建筑界“教父”菲利普?约翰逊誉为“这世代最伟大的建筑”,同时他也是沃尔特迪士尼音乐中心、布拉格“跳舞的房子”等地标性建筑的设计者,除此以外,他还设计过蒂凡尼珠宝、家具、灯饰以及他所感兴趣的一切。 《建筑家弗兰克?盖里》是建筑家弗兰克?盖里的访谈传记,盖里在书中坦诚地与读者分享了他八十余年的人生经历,他少年时代的经历,他成长为建筑师的艰辛道路,他对建筑与创新的思考还有他的人生信念,他每一件作品背后或奇妙或心酸的故事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