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而编成的。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梁思成先生的家庭相册,梁思成先生的文章,梁思成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上学时的作业以及梁思成先生晚年和妻子林洙的部分通信。其中有多张照片、书信原件、手绘图都是次与读者见面,通过这些生动的照片、精美的图画和充满暖暖爱意的信件,可见先生真实的充满才情的另一面。 当然全书为重要的部分还是先生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选择也是经过千思百量,用林洙先生的话说,基本上展现了梁思成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为了使更多的读者走进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世界,在文章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语言的通俗性和内容的普及性。 更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次特别收录了《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目录》和《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著名的“梁陈方案”)。
1932年,费正清、费慰梅夫妇来到北京后大约两个月,便结识了林徽因与梁思成。两对年轻的夫妇彼此吸引,一见如故,亦成为终身好友。费正清夫妇的中文名字,即由梁思成所取。同为艰难乱世的亲历者,兼具亲密挚友的特殊身份,费慰梅也许是有资格讲述林徽因与梁思成传奇故事的人。 林徽因与梁思成皆出身名门,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受到西方放战争,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颠沛流离之中。才子佳人在苦难与贫穷中患难与共,共同的理想、兴趣爱好使两人仍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林徽因在其短暂而绚丽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妙诗文,梁思成则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建筑事业。这本传记,以细致客观的笔触,展现了林徽因与梁思成这对伉俪多彩的感情生活、对人生与理想的执着以及他们的成就与创造。
吴飞鹏,现任上海海派生活美学促进中心副理事长、上海依众文化传媒中心秘书长之职。赉安(1890-1946,法国人)为被誉为建筑装饰派大师,上海近代建筑先驱(与邬达克齐名),为上海留下了一百多幢近代建筑(目前已知76处122件作品),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烙印和逝去的故事。本书是赉安的生平传记(他1920年来到上海直到去世),再现了一名外国友人上海传奇,见证近代城市建筑发展变迁,与 建筑可阅读 一脉相承,是海派文化的好阐释。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它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 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以图还原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朗在内的“大卢浮宫”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三十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两位作者的记者身份和职业精神让这本书 程度地保持了中立的叙事风格。书中的贝聿铭是个“普通人”: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选择毕业去向
《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那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传记)》是迄今唯美、诗意、精致的 林徽因传记! 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 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 她,就是《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那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记)》中的林徽因。 迄今唯美、诗意、精致的林徽因传记! 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 她,就是林徽因。
彼得·卒姆托,1943年出生于瑞士巴塞尔的一个制作家具的工匠家庭。 卒姆托的建筑作品是瑞士建筑成谅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受到普遍的关注和尊重,这不仅得益于其建筑作品所展现出的纯净形式的魅力以及他对建筑材料精湛的处理技艺,更要归功于其建筑作品所属现的设计师对终空间效果无与伦比的驾驭能力。他对待建筑的态度非常接近禅宗:一切都是关于存在、感知、冥思,并且终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庸俗。
她是我国20世纪位杰出的女建筑学家。她是著名诗人、作家,现代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巾帼才俊,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人生不算长,可是经历了繁华与优渥,贫困与疾病;收获了亲情、友情与爱情;也获得了圆满的婚姻。她,就是林徽因。 《世界太大还是遇见你:林徽因传》是一本优美动人的文学传记,以时间为脉络,用清澈的文字、全面翔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林徽因的传奇人生,进而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缩影,给人积极的人生启示。
本书以希腊建筑师为开端,讲述了西方世界的建筑和建筑师,介绍他们的人生历程和主要建筑成就。图文并茂,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建筑师及其作品在建筑历史上发挥的独特作用。被选取的建筑师及其作品是按照历史的脉络仔细筛选的,他们要么是在历史的转折期发挥过关键作用,要么给后来建筑设计的变革起到过铺垫作用,有的甚至是左右了建筑设计的发展。
“全力以赴”是贝聿铭八岁时从祖父那儿得到的教诲,如今,贝聿铭已八十多岁,这仍然是他的座右铭。他的祖父还传授给他另一则孔子的格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宇宙与贝聿铭之间有个共同点:我们对二者皆了解甚微。以贝聿铭作为建筑师而言,这本书主要就想改善这点。贝聿铭一向希望世人通过他的建筑了解他;本书是他首次详细地谈论他的作品、生活、他受到的影响、学到的人生箴言,以及他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因此,我也希望能借这本书把贝聿铭的建筑观留传给下一代建筑师、给所有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以及那些有幸进入他的建筑欣赏美术和音乐的朋友们。 我与贝聿铭之间的对话主要是在我们共同制作电影专案的五年间(分别在纽约、巴黎、柏林、京都和卢森堡),那期间,他成了我的挚友
理查德·科因著的《建筑师解读德里达》再度审视了雅克·德里达思想对建筑的影响。德里达曾以某种方式被邀请参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场特殊的建筑实验,即我们所知的解构主义。请他证明解构主义的合理性,并给予支持。德里达无疑协助了这场实验,调整了他的思想以适用于解构主义。他和建筑师、建筑的对话也成为德里达思想遗产的一部分。本书可以看作对德里达与建筑互动的一次回顾,但本书就他的思想内涵提出了一种略微不同的思考,同时特别关注了建筑教育方式与建筑实践方式。 这样一本简要的入门书,对于建筑系学生与建筑实践者来说是比较合适的,本书就德里达思想如何融入对建筑产生影响的知识体系中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概述。
《一部自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建筑大师赖特的自传,以“家族”、“入行”、“事业”、“自由”、“形式”五卷,展现了赖特传奇的一生:童年的美好、懵懂与自然的启蒙;初入社会的青涩与憧憬;事业起步的欣喜与磨练;以及他自立门户、与流俗决裂的卓越不群。 在赖特优美流畅的文字与奇巧清新的哲思中,我们可以窥见一名建筑大师的成长历程,以及整个建筑界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美国社会以及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它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最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以图还原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朗在内的“大卢浮宫”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三十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两位作者的记者身份和职业精神让这本书优选地保持了中立的叙事风格。书中的贝聿铭是个“普通人”: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选择毕业去向时曾几经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它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最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以图还原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朗在内的“大卢浮宫”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三十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两位作者的记者身份和职业精神让这本书优选地保持了中立的叙事风格。书中的贝聿铭是个“普通人”: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选择毕业去向时曾几经
本书四十年来,安藤忠雄从没没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学院出身建筑师,至今日争相为世界各大学建筑系聘请授课、并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融入自然环境的建筑作品的建筑家,他的六十八岁人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实现梦想。 书中收录上百张珍贵照片——安藤忠雄幼年、青年等私人照片、手稿、建筑照片。安藤忠雄历经拳击手、自学走向建筑家之路。但并不是事事如愿,人生很多经历都以失败收场。但他从剩余的可能性中,抓住了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生存下去。而现在,他不只是为建筑而生,更致力于环保理念的宣扬、透过种树与环境改造,倡导永续共生的概念。
《日本著名建筑师的毕业作品访谈1》由日本建筑评论家五十岚太郎约访了目前活跃在日本建筑界的著名建筑师藤森照信、山本理显、青木淳等20人,讲述自己毕业设计的过程,听取了他们对学生时代的回顾,有很多新发现。而个人的未来方向在毕业设计中也会留下明显的印痕,当时可以说这些容易受潮流左右的学生,已然流露出明显的个性,由过去的学生们完成的毕业设计,已跨越时代,留在历史长河中,其中可供我们汲取的有很多,它们留下的是出色建筑师起步的足迹。
《建筑家弗兰克·盖里》中这位果敢坚韧、充满睿智的老人不仅仅是一位举世无双的建筑家,更是一位纵情一生挑战创新极限的创意工作者。 弗兰克·盖里被公认为是当代*创新精神与影响力的建筑家之一,享有包括建筑界荣誉——普利兹克奖在内的无数肯定。他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被美国建筑界“教父”菲利普·约翰逊誉为“这世代伟大的建筑”,同时他也是沃尔特迪士尼音乐中心、布拉格“跳舞的房子”等地标性建筑的设计者,除此以外,他还设计过蒂凡尼珠宝、家具、灯饰以及他所感兴趣的一切。 《建筑家弗兰克·盖里》是建筑家弗兰克·盖里的访谈传记,盖里在书中坦诚地与读者分享了他八十余年的人生经历,他少年时代的经历,他成长为建筑师的艰辛道路,他对建筑与创新的思考还有他的人生信念,他每一件作品背后或奇妙
黑川纪章,1934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是二战日本第二代建筑大师。他是一位杰出的理论家。他提出的“从机械原理时代到生命原理时代”的命题为世界建筑学增添了新的一页。黑川纪章一直在探索如何将日本文化体现在建筑上,他总是将传统遗产当作激励与促进创作的催化剂,从而使他在建筑传统内涵的表现上具有独特性和多样化的特点,这也正是其令人无法模仿的创作秘诀。
人类的历史是多个层面积累而成的,而建筑无疑是人类历史*有实证意义的史料。精彩纷呈、形态各异的建筑,其实都是一个个建筑师给我们留下的印记。《60位必知的世界建筑大师(一生必知的世界名人)》以丰富的资料叙述了世界上非常有影响的60位建筑大师及建筑史上一些具有重大的运动和思潮,揭示了这些大师的建筑设计创新、直观、鼓舞人心的一面。《60位必知的世界建筑大师(一生必知的世界名人)》由王晋辉编著。
周莉华编*的《何镜堂传》是 中国工程院院士 传记 系列中的一本,何镜堂,建筑学家,中国工程 院院士。1938年4月2日生于广东东莞,1965年华南工 学院建筑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总 建筑师。兼任国家教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亚热带 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第九 、第十届政协委员。 他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创立 两观三性 建筑论,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探索出 产、学、研三结合发展模式,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在国 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优 秀设计一、二等奖100多项,在《建筑学报》发表学 术论文52篇,共培养博士、博士后70名。 他尤擅长文化、博览建筑和校园规划设计,主持 设计了2010年上海
范悦、四方裕主编的《大型建筑与生态设计(日本新建筑中文版)》的主题是“大型建筑与生态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许多城市也纷纷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的建筑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今,建筑材料和能源技术的发展不断 新,“生态建筑”作为一个理念体现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本期收录的18个项目向读者详细介绍了日本注重生态设计的大型建筑。 主要项目有:由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等共同设计的“丰岛‘生态博物城’办公大厦”,大厦的低层部分为区政府的办公区,11层以上为住宅区。其中,低层部分外部被6种平板所覆盖(光伏电池板、绿色植被平板、再生木质百叶窗、玻璃板等)。这些平板在节能环保方面作用显著,因此被称为“生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