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贝聿铭》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他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以图还原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 朗在内的 大卢浮宫 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三十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两位作者以可贵的记者视角展现了贝聿铭的一生。书中的贝聿铭是个 普通人 :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选择毕业去向时曾几经犹豫又备受质疑,
高迪的建筑艺术就像一本摊开的书。然而作为巴塞罗那孤独的 美学祭司 ,他的个人形象却从来罕为人知,始终是一个谜。无论生前死后,高迪奇特的言行举止和创造力都有几近疯狂的魔力,如今高迪已成为艺术史上的传奇人物。 本书是蜚声世界的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 高迪(Antoni Gaud ,1852 1926)的传记,将高迪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捕捉了高迪人生和事业的道路,反映了加泰罗尼亚不同寻常的民族文化,从而让真实的高迪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1932年,费正清、费慰梅夫妇来到北京后大约两个月,便结识了林徽因与梁思成。两对年轻的夫妇彼此吸引,一见如故,亦成为终身好友。费正清夫妇的中文名字,即由梁思成所取。同为艰难乱世的亲历者,兼具亲密挚友的特殊身份,费慰梅也许是有资格讲述林徽因与梁思成传奇故事的人。 林徽因与梁思成皆出身名门,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受到西方放战争,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颠沛流离之中。才子佳人在苦难与贫穷中患难与共,共同的理想、兴趣爱好使两人仍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林徽因在其短暂而绚丽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妙诗文,梁思成则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建筑事业。这本传记,以细致客观的笔触,展现了林徽因与梁思成这对伉俪多彩的感情生活、对人生与理想的执着以及他们的成就与创造。
他是现代建筑和设计界与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并列的四大师之一。 他是流水别墅、古根海姆博物馆等世界知名建筑的设计者。 他是安 兰德的著名长篇小说《源泉》( Fountainhead )中主人公的原型。 他被美国建筑师协会评为 有史以来伟大的美国建筑师 。 他是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 本书是建筑或设计大师当中,非常罕见的长篇自传。全书文字流畅而不乏抒情、幽默,有大量人物的行为、对话等细节描写,接近于自传体小说,模仿赖特自己所崇拜的伟大作家雨果的笔法。以外祖父举家从威尔士移民来到美国开篇,接续自己的童年、少年,初恋、进入建筑领域,以及成年后的婚变、破产、事业低落和晚年的复兴,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极为丰盛。 变化的秩序深邃无尽。我一直在探求这个自然秩序本身的秩序。我试图将它理解为一种原则,终我接受了
本书是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去世40周年而编成的。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梁思成先生的家庭相册,梁思成先生的文章,梁思成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上学时的作业以及梁思成先生晚年和妻子林洙的部分通信。其中有多张照片、书信原件、手绘图都是次与读者见面,通过这些生动的照片、精美的图画和充满暖暖爱意的信件,可见先生真实的充满才情的另一面。 当然全书为重要的部分还是先生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选择也是经过千思百量,用林洙先生的话说,基本上展现了梁思成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为了使更多的读者走进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世界,在文章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语言的通俗性和内容的普及性。 更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次特别收录了《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目录》和《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著名的“梁陈方案”)。
吴飞鹏,现任上海海派生活美学促进中心副理事长、上海依众文化传媒中心秘书长之职。赉安(1890-1946,法国人)为被誉为建筑装饰派大师,上海近代建筑先驱(与邬达克齐名),为上海留下了一百多幢近代建筑(目前已知76处122件作品),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烙印和逝去的故事。本书是赉安的生平传记(他1920年来到上海直到去世),再现了一名外国友人上海传奇,见证近代城市建筑发展变迁,与 建筑可阅读 一脉相承,是海派文化的好阐释。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它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最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以图还原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朗在内的“大卢浮宫”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三十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两位作者的记者身份和职业精神让这本书优选地保持了中立的叙事风格。书中的贝聿铭是个“普通人”: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选择毕业去向时曾几经
安东尼·高迪(AntonioGaudi)-科尔内特1852年6月25日诞生于离巴塞罗那不远的加泰罗尼亚小城雷乌斯。 高迪的建筑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有原创精神、重要的建筑,是现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东方伊斯兰风格、新哥特主义以及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等诸多元素都被他“高迪化”后,统一在了他的建筑中。高迪崇尚大自然,自然是他灵感的泉眼,他从不挖空心思地去“发明”什么特别的形式,只想着仿效大自然,像自然那样去建筑,他说:“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描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因此,在高迪的建筑中,绝少运用死板的直线,因为高迪认为自然界没有直线存在,如果有,也是一大堆曲线转换而成的。高迪是个疯狂的建筑师,他把巴塞罗那当作自己挥洒的舞台,尽情地放纵他一个个天才的设想,为巴塞罗那,更是为世界留下了格尔公园、米拉之家、巴特略之家、
理查德·科因著的《建筑师解读德里达》再度审视了雅克·德里达思想对建筑的影响。德里达曾以某种方式被邀请参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场特殊的建筑实验,即我们所知的解构主义。请他证明解构主义的合理性,并给予支持。德里达无疑协助了这场实验,调整了他的思想以适用于解构主义。他和建筑师、建筑的对话也成为德里达思想遗产的一部分。本书可以看作对德里达与建筑互动的一次回顾,但本书就他的思想内涵提出了一种略微不同的思考,同时特别关注了建筑教育方式与建筑实践方式。 这样一本简要的入门书,对于建筑系学生与建筑实践者来说是比较合适的,本书就德里达思想如何融入对建筑产生影响的知识体系中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概述。
笔者写《梁思成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除了百花文艺出版社甘以雯女士的邀约鼓励,以及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的大力受持之外,还有就是我对梁思成的敬重了。至于我暂时搁置已经创作过半韵多达三十余册的《中国·世界遗产探秘丛书》,全身心地投入到《梁思成传》的采访与写作之中,而不担心前者因此而延误或“炒冷饭”一事,我几乎全置诸脑后了。谁让我对写梁思成存心已久且过于偏爱了呢?这样说,似乎有点作秀或自作自受或得了便宜卖乖的味道。其实,我和许多作者一样对《 。不过,我只学得皮毛,不及这位文学大师半点精髓,但个人喜好,恐怕是无药可救了。当然,至今关于人物传记又有几册可与比肩?不向*冲击,又岂是文化“战士”(笔者曾有过13年军旅生涯的经历)之所为?仅此而已。 按说,我本没有资格来写这本《梁思成传
罗哲文是中国当代古建筑研究*人、长城研究 *人,也是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倡始人和 中 国历史文化名城 评选的发起人,参与了国徽设计、 北海团城保护、长城等重要事件,是梁思成、林徽因 的学生。从1950年开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几乎经历 了新中国文物保护的所有重要事件。现为中国文物学 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高亚鸣 所著的《罗哲文传(万里长城*人)》记录了罗哲文 的成长经历,求学之路,与梁思成的师徒情谊以及为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罗哲 文传(万里长城*人)》中叙述了罗哲文参与的文物 保护事迹,展现了罗哲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吃苦 耐劳的优良作风,为同道晚辈竖起了一座平凡而伟大 的丰碑。
本书用五个篇章分别介绍雷氏的学术思想与历史背景,建筑观与设计哲学,典型作品分析,建筑画和草图,以及家具设计。 本书可供建筑工作者、建筑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以《贝聿铭的成功之路》一文简略概括贝聿铭先生的建筑生涯,一方面展示他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探索他之所以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书中介绍贝氏建筑作品实例46个,它们遍布在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波士顿、费城、丹佛、达拉斯、坎布里等美国重要城市以及法国巴黎、加拿大多伦多、伊朗德黑兰、新加坡、香港乃至中国北京等地。其中包括大型城市开发项目、住宅建筑、办公建筑以及多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大量图照不仅提供一些建设细节的处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人们树立起从环境出发确定建筑构图原则的基本观念。书中还记录了贝氏的讲演和接受采访的谈话数篇,并附有包括罗庇乌斯在内的建筑大师和理论家们对贝氏的评论以及贝聿铭传略。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简介和事务所建筑作品一览表、获奖作品一览表等资料。
倘若我们从远处俯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便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惊人虚掷的世纪:虚掷了机会,虚掷了资源,也虚掷了生命。外敌侵占的苦痛,更加上国内政治的恶化,怎么可能产生有序的国家建设?个人的创造力、知识的探索,又怎么可能广泛流行?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从一开始似乎就印证了上述的悲观省思。千重万叠的社会浪费,打乱并吞噬了他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这个世界就是不留给他们任何呼吸的空间。然而,在费慰梅笔下,那些动人而亲切的生活片断里,我们更加感受到,他俩情笃而紧张的婚姻生活中迸发出的生命之光。我们仿佛听见,他们高朋满座的客厅里,杯底喝尽,连珠的笑声中浮沉着杯盘碰撞响。我们仿佛看见,他们细心研究恢复古建筑典籍的本来面目,他们灵巧的手指驾驭那支笔穿梭于技术细节之间,中英文一样典雅。我们还
本书为《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之一种。亨利 墨菲,美国建筑设计师,他曾在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设计了清华大学、福建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等多所重要大 学的校园,并主持了首都南京的城市规划,是当时中国建筑古典复兴思潮的代表性人物。本书展现了他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和生平经历。
本书以希腊建筑师为开端,讲述了西方世界的建筑和建筑师,介绍他们的人生历程和主要建筑成就。图文并茂,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建筑师及其作品在建筑历史上发挥的独特作用。被选取的建筑师及其作品是按照历史的脉络仔细筛选的,他们要么是在历史的转折期发挥过关键作用,要么给后来建筑设计的变革起到过铺垫作用,有的甚至是左右了建筑设计的发展。
黑川纪章,1934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是二战日本第二代建筑大师。他是一位杰出的理论家。他提出的“从机械原理时代到生命原理时代”的命题为世界建筑学增添了新的一页。黑川纪章一直在探索如何将日本文化体现在建筑上,他总是将传统遗产当作激励与促进创作的催化剂,从而使他在建筑传统内涵的表现上具有独特性和多样化的特点,这也正是其令人无法模仿的创作秘诀。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1883年生于德国柏林,现代主义建筑学派倡导者之一,包豪斯学校的创始人。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大胆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把新的形式、新的空间和新的功能引入到建筑设计中来。他带领同事们打响了现代主义设计的伟大战役。正是他的非凡远见,不懈探索和强有力的领导,成就了包豪斯的丰硕成果。包豪斯所推广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也渗透到了世界各个地区和各个视觉领域中。
彼得·卒姆托,1943年出生于瑞士巴塞尔的一个制作家具的工匠家庭。 卒姆托的建筑作品是瑞士建筑成谅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受到普遍的关注和尊重,这不仅得益于其建筑作品所展现出的纯净形式的魅力以及他对建筑材料精湛的处理技艺,更要归功于其建筑作品所属现的设计师对终空间效果无与伦比的驾驭能力。他对待建筑的态度非常接近禅宗:一切都是关于存在、感知、冥思,并且终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庸俗。
《暖林徽因传》是“风花雪月是民国”丛书之一。 《暖林徽因传》作者夏墨用清澈的文字、简约如莲的笔调、诗意的笔法,以时间为脉落,情与诗完美融合,带你回首林徽因,感叹她美丽如梦的传奇一生。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言的史诗,它以一种深厚的艺术感染力量,传达出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内涵,成为人类社会时代精神的印记。自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大师以他们近乎荒诞的天才手法,向世人讲述了一个个生动传奇的建筑梦想,而这个梦想的核心就是中国儒家哲学所提倡的“天人合一”。 他们是世界建筑史上十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建筑师,他们被称为“鬼才”,他们为艺术而奉献了他们的一生,他们用人类的智慧创造了奇迹般的人工“风景”,他们各自都开辟了某个建筑流派或成就了建筑艺术上的里程碑式功勋,他们是:济安·劳伦佐·贝尼尼,安东尼·高迪·科内特,法兰克·洛伊·赖特,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乔尔恩·伍重,弗兰克·盖里,安藤忠雄,扎哈·哈迪德!
本书的编撰旨在向读者客观地呈现此时此刻构成我们城市建筑创作主体的建筑师思维状态,让读者在感受、欣赏、批评由他们创作的设计作品的同时,有一个了解他们心路历程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