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明末清初传奇文学大师李渔倾注心血为后辈子孙编写的一部认知万物启蒙书,问世三百多年,代代传诵。全书按韵分类,由浅入深,朗朗上口,宛如歌谣,一两岁听得懂,三四岁能背诵,七八岁会运用,一生受益无穷。孩子们通过轻松好玩的对韵游戏,能快速积累丰富的人文知识,认知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典故,感受汉语韵律之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奠定人文科学知识根基。相传李渔仙逝后,人们无意中发现此书,此书出版后一纸风行福泽至今,是为《笠翁对韵》。
古人对季节的变化、节日的情感,比今人敏锐太多,也细腻太多。春天的一丝和风到了,那是“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夏天的一缕荷香来了,那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秋天的一滴露水凝了,那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冬天的一片雪花飘了,那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给孩子的趣味唐诗课》按照春、夏、秋、冬和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从“我是谁?”“注释”“译文”“这首诗好在哪儿呢?”“课堂小彩蛋”“你还可以知道更多”六个方面,对每一首唐诗进行抽丝剥茧般的解读,并以赏析图辅以漫画图的形式,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让孩子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感受唐诗里的四季变换。
你知道吗?地球之所以被称为 蓝色星球 ,是因为地球表面积的70%以上被海水覆盖。海洋是地球上的生物圈,有着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从沿海到远洋,从孩子们从未见过的海洋生物到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这本浅显易懂的科普漫画书里既有幽默有趣的探险故事,又有专业广博的海洋知识! 看,海洋生物学家带领的海洋考察小纵队已经整装待发。赶快加入他们,一起畅游浩瀚海洋,开启趣味无穷的海洋环球之旅吧!
《大语文诵读:幼儿启蒙》由学而思教研中心编著
当代少年儿童小四库全书 是一套全面、系统的传统文化典籍入门读本,是一套既能让孩子津津有味自学,同时又不降低国学经典的品格、能让孩子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热爱的知识性读本。 《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 本纪 、 世家 、 列传 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 本书是《史记》注音、注释、选译本。为方便小读者阅读,扫除诵读障碍,本书经过全新修订,为原文注音,按新式标点符号,为人地名添加专名线,而且每一章都有详细注释和译文,是学习国学的入门之书,目的是为做开蒙之源、立学之本。
你想穿越时空去了解中国古代的孩子们的生活吗?他们喜欢玩什么游戏?他们眼里的大自然是什么样子的?中国古人喜欢田园生活,那诗人们田园生活是怎样的呢?分不清是蝴蝶还是花瓣飘落的小路美不美?竹林里独自弹琴是否寂寞?本书精选了10首童趣诗和10首田园诗,带你感受中国古代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清代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可以说是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个唐诗选本。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将诗歌原文添注全文注音,并以黑体字标出容易读错的多音字及通假字;同时,为便于儿童理解和记诵,本书主编在诗歌正文之外增添了译文和注释。儿童可以通过认读拼音完成诵读,家长可以参照译文为儿童解释诗意,从而加强记诵效果。让儿童在记忆力最强的黄金时期背诵传统文化经典,养成其良好的习惯,将受益终生。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我们遇到的很多困惑和烦恼,都可以从《道德经》中悟出答案。本书是著名文化学者雪漠写给青少年的之书。作者从青少年的阅读视角写作,用生动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示例深入解读老子思想和文化内涵,将哲学化为生活的方法论,在东方哲学框架下解决青少年的困惑与烦恼,教青少年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世、如何解决心灵问题、如何改善生命质量……引导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获得通透的眼界和格局。
屈原在楚国做官时,提出了很多治理国家的好办法,百姓们都很爱戴他。但最后他却受到排挤,被赶出了京城。不久,秦国和楚国打仗,楚国败了。看到百姓受苦受难,自己却无法解决,屈原很痛苦!在五月初五这天,他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汨罗江。楚国的百姓赶过来营救屈原,却没成功。这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就通过赛龙舟的方式来纪念屈原。人们还把给屈原准备的糯米饭扔进江里。这样过了几年,一天晚上,百姓们突然梦见屈原来了。屈原说: 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被江里的鱼虾吃了。如果你们用粽叶包上米饭,做成有尖角的样子,鱼虾们怕尖角扎着它们,它们就不敢吃了。 于是人们就用粽叶包上米饭再投到江里,鱼虾们再也不去抢吃这些包着粽叶的米饭了。后来,人们就把这种食品叫 粽子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就把五月初五这天定为端
专为孩子的成长而精心编著的儿童早期启蒙阅读教育经典读物。文字内容经过专业儿童教育工作者和资深儿童图书编辑的精心编排,符合儿童阅读习惯和认知发展规律。书中共由140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组成,为了符合此年龄段的孩子阅读水平,该书以注拼音的形式来叙说故事,且每则故事搭配相应的图画,以增添孩子们阅读的兴趣。该书不仅保留了经典读物的艺术精华,还进一步提升了阅读的乐趣,带给小读者以心智的启迪、情感的培养以及愉悦的阅读感受。书中配图由儿童图画插画作家绘制。画面生动,人物神态、个性鲜明,画中展现的奇妙意境将成为孩子们想象世界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汉字是画出来的》,是孩子启蒙的首本汉字书。 汉字小的时候,是像画儿一样的甲骨文。它有着拙拙萌萌的线条,形象而生动,让人一眼就能看懂。甲骨文,正好符合孩子的形象认知思维。识字阶段的孩子单纯而美好,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先民造字时期很接近,能比大人更容易感受到,甲骨文那原始而粗犷的自然美。 从甲骨文入手,让孩子走进汉字的世界,是一种正确且乐趣满满的识字方法。 有了以上的观察,再经过多年实地教学,一位有着十年甲骨文研究经验的爸爸,决心让三岁的女儿用正确的方法来识字。于是他联合儿童心理学家戴震东、设计师厉致谦、儿童插画师阿咸。于是有了《汉字是画出来的》这本书。
这是一本官方授权的小说,快来和末影龙一起飞翔吧!一个沙漠小镇受到了灾厄村民的威胁和袭击,镇子里的年轻冒险家开始寻找拯救家园的新办法。泽塔是褐土沙丘优选的酿药师。好吧,她也是这里专享的酿药师。然而,她的药水并非一直都有效。泽塔觉得当褐土沙丘遭到灾厄村民的大规模袭击时,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保护小镇的安全了。于是,泽塔决定去跟姑妈学习酿药,但却一次又一次地闯祸,误打误撞将一个神秘的蛋孵化出了一个奇怪的生物,它有着紫色的眼睛和黑色的翅膀,身上还长有鳞片!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末影龙!泽塔能成功驯服它来保护褐土沙丘吗?灾厄村民的袭击迫在眉睫,而泽塔发现末影龙也在快速地长大。在好朋友和堂弟的帮助下,泽塔必须驯服这条可怕的末影龙。但是,长大后的末影龙是拯救还是毁灭褐土沙丘呢……
《太阳小时候是个男孩/姗姗来了/暖心阅读坊》 《太阳小时候是个男孩》塑造了一个诗意、丰富、奇妙的儿童世界。在篇章的划分上采用了“时间”顺序,以早晨为起点,经历的时光直到夜晚。时间与诗意的结合源自于儿童古灵精怪的想法,每一首诗都充满了童真童趣。这本诗集中所有的诗歌连在一起就是一幅现代儿童生活的缩影图,它是对儿童童年生活的真实记录,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神奇又亲切的童年世界,带着读者重温人生很初所拥有的美妙感觉。 《月亮小时候是个女孩/姗姗来了/暖心阅读坊》 《月亮小时候是个女孩》是宁静的、温柔的、细腻的、天真的。在篇章的划分上采用了“空间”顺序,以家为起点,弥漫至世界与宇宙。这种空间与诗意的结合取自孩子的生活轨迹和成长规律。这本诗集展示的是孩子的隐秘童心,它是一个我们也许还没有接近到达的孩子
《为孩子解读古诗词》是国学专家、北大硕士李天飞近期新力作。李天飞担任央视知名电视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专家组出题人,并擅长写作古诗词。在《为孩子解读古诗词》中,李天飞从一个个孩子们在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问题入手,结合大量孩子们常见的古诗词原文,用通俗流畅、幽默好读的语言为孩子们一一解读为什么要学诗,怎么鉴赏古诗词,古诗词中的炼字、平仄、对仗、意境等是什么等。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因为李天飞能写作古诗词,所以他在帮孩子了解和鉴赏古诗词之外,又能通过实操,手把手教会孩子自己动手学写一首古诗词。阅读、鉴赏、写作三位一体,能切实帮助孩子们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进入古诗词的美好世界。
《会说话的古文》本书是一部富有特色的有关古文知识的趣味读物,引领读者从独特的角度见识了传统文化的气象万千与博大精深。作者从容易被读者误解的角度选择了一些文言文和诗词名句——如到底如何准确理解红豆的“相思”,“相思”究竟指的是什么情感;“床前明月光”的“床”指的是什么物件;“落霞与孤鹜齐飞”中的“落霞”还可以怎么理解……文字简洁,解说生动,内容有趣,让小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既能理解和把握这些文言文和诗词的确切含义,又能激发热爱和探究传统文化的热情,十分难能可贵。《被委屈的汉字》《被委屈的汉字》是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酝酿多年、调动丰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创作的汉字主题人文故事,也是有关汉语词汇知识的趣味读物。作者选取了一些容易被现代人误读或错解的字词,加以准确、权威的解释,以文学之
汝南城中有位叫壶公的卖药的老人,他的药都装在葫芦里,治起病来可神了。更神奇的是,每当日落之后,壶公就不见了。一天,有个叫费长房的人在壶公药摊对面的酒馆里喝酒。天快黑时,他看到壶公拔开葫芦的盖子,跳进了葫芦里。费长房大吃一惊,原来这壶公是个神仙啊!费长房想拜壶公为师,就每天早早来到壶公的药摊上干活,还给壶公送上好吃好喝的。壶公觉得费长房实实在在想跟自己学习,就让带他跳进葫芦,来到了一座美丽的仙宫中,跟着自己学习。后来,费长房回到了家乡,能治百病,很有本领。之后,有个叫桓景的人来跟费长房学习,这天,费长房对桓景说: 农历九月初九你家会有灾难。 然后,他拿出一包茱萸叶子和一瓶菊花酒交给桓景,让他带着家乡父老登高避难。到了九月初九这天,桓景带着父老乡亲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他们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