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陆丹林的《当代人物志》为本,内容记载晚清民初多位名人的生活逸事,包含:康有为、吴佩孚、林语堂、鲁迅、张大千等。所载名人多为作者朋友,平时素有往来,因此拈笔写来特别清楚亲切,绝非以耳充目,甚至凭空渲染些事迹来耸人听闻的文章所能比拟。除了作者对书中名人宝贵的纪录评析外,更有许多珍贵史料记录,如(康有为致李提摩太函)、张大千寄给凝素夫人的两首诗等等。 编者更增补八篇文章,谈及林语堂与鲁迅的分合、张学良与胡蝶的牵连、马君武的风流韵事等·就原著中人物史料未详尽之处加以补充,或对史事做一辩诬。让读者以不同的视角一窥这些人物的生平,改变您对这些耳熟能详名人的既定印象。
梅之入画,何时开始?南唐徐熙有「梅花图卷」,依据清.吴升【大观录】载:「黑梅一枝,钩勒烘染,自具古法。」又【宣和画谱】著录亦有:「雪梅宿禽图」、「雪梅会禽图」等,可惜名存迹亡,惟徐熙之擅写梅花,自无疑问。 世称竹有枝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松有叶而无香,惟兰则兼而有之。北宋诗人兼书法家黄庭坚,在其所着「幽芳亭记」中,亦有云:「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及至鹿亭翁着「兰艺」,始开兰艺专着之先河。 竹韵清高潇洒,琅玕十丈,玉立森寒;其色苍翠欲滴,四时常青,于此对坐足以忘忧涤虑。 古人喻竹直节虚心,性具至德,东坡居士尝言:「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日无竹。」可见古人爱竹之情深。 菊,让人 美好的联想是晋朝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有爱菊述意诗: 「秋菊有佳色,裛
——|张大千的艺术之旅|—— 他慧心独具,以巨匠之手,镕铸古今 以明清为师,上追宋元,直至唐与六朝 入古既深,复能超脱而出,开一代风气之先 将中国古典绘画推向现代 〈卷一〉张大千的崛起与时代 审视张大千崛起的历程与艺术道路 张大千是中国绘画的集大成者,也是传统的突破者。自上海艺坛出道时,适逢中国美术界传统派与革新派之争,张氏虽舍革新而就传统,却在其后追本溯源的艺术道路上屡屡创新,晚年开创极具现代感的泼墨泼彩技法,将传统绘画美学和宇宙观与世界潮流接轨,以巨匠之手镕铸古今,完成中国绘画的革新。 张大千于一九二○至三○年代因学习及模仿石涛,在上海声誉鹊起,带动了一股二十世纪的石涛风潮,他自己则藉石涛开启早期别出心裁的布局和秀逸灵活的笔法。彼时他与另一位传统型画家溥心畬齐名,被称为「南
这本画册收入张大千先生三十二岁时的作品,是一本九十九开的巨册,为张氏仅存的早年创作的珍贵之作。其所以珍贵之处,在于对他艺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的探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他近百幅的册页中,可以明白看出其傅承关系,技法的转益为师,兼擅多种书科,通晓古今,诗文书法独出机杼,都一再说明大千居士终于成为我国艺术界承先启后的大师,其来有自,实非偶然。
本书以陆丹林的《当代人物志》为本,内容记载晚清民初多位名人的生活逸事,包含:康有为、吴佩孚、林语堂、鲁迅、张大千等。所载名人多为作者朋友,平时素有往来,因此拈笔写来特别清楚亲切,绝非以耳充目,甚至凭空渲染些事迹来耸人听闻的文章所能比拟。除了作者对书中名人宝贵的纪录评析外,更有许多珍贵史料记录,如(康有为致李提摩太函)、张大千寄给凝素夫人的两首诗等等。 编者更增补八篇文章,谈及林语堂与鲁迅的分合、张学良与胡蝶的牵连、马君武的风流韵事等·就原著中人物史料未详尽之处加以补充,或对史事做一辩诬。让读者以不同的视角一窥这些人物的生平,改变您对这些耳熟能详名人的既定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