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十四个方面精选陶行知关于教育的著名论述:即教育的理想、教育的信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民主教育、科学的教育、创造的教育、儿童的教育、师范之教育、整个的校长、教师的素养、教育之研究、学生的教育。为教师成长以及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提供可供探寻的踪迹。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对于读书和做事,都要存一种诚心,凡事只要求其尽责在我,不可过于贵人。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
......
本书包括了职业教育概论、职业教育基本原理、大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体制与管理、论职业教育类别、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宗旨、中外职业教育鉴析。
《做*秀的人民教师——徐悲鸿“关门弟子”恽宗瀛从教启示录》通过记述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南京市首批基础教育专家、徐悲鸿"关门弟子"恽宗瀛的成长历程和从教经验,介绍了恽宗瀛先生"师法自然"的核心理念,以及注重人格教育、习惯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激励广大教师有理想、不浮躁、爱学习、勇创新。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全的指导思想出发,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全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结合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际,对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科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目的、德育的任务与内容、德育的方法与途径、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属性与权利等涉及教育的诸多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与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对于从事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非教育专业出身的教育实践工作者和对教育感兴趣的人们,颇具参考价值。
本书从十四个方面精选陶行知关于教育的著名论述:即教育的理想、教育的信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民主教育、科学的教育、创造的教育、儿童的教育、师范之教育、整个的校长、教师的素养、教育之研究、学生的教育。为教师成长以及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提供可供探寻的踪迹。
在斯特娜夫人的教育下,她女儿不到1岁半就能看书,3岁起就会写诗歌和散文,4岁时能用世界语写剧本,5岁时,能用8个国家的语言说话,在报刊上刊登了许多诗歌和散文,在神话、历史和文学方面已达初中毕业的水平……在本书中,作者详细地记述了她的女儿维尼夫雷特的成长过程,并极力阐明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作者以生动的事实来说明问题,而不愿用枯燥无味的理论。 愿这本书能够对那些渴望孩子成才的父母们以及他们的孩子们有所帮助。
周国平编著的《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修订版)》是第一本系统梳理其教育思考的随笔的修订版。作者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呼吁我们的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来。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就在于让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正真的人,并幸福地生活着。
......
《无法不温柔(一本书读懂语文老师)》作者毛香菊系从教20余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对中学教育的了解充分而深刻。全书以“温柔教育”理念贯穿于全书,“教育需要温柔”,这是作者得之于教育实践的悟道之言,通俗晓畅的校园故事会令所有经历过校园洗礼的人产生共鸣,书中一些看似轻描淡写的文字,折射出来的却是当今的某些教育现象,足以引起人们的深思,这些来自第一线的资料,是研究当今教育最实在最可靠的依据。 本书以一所省重点中学――百年老校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为主要写作背景。这是一所国内知名的中学,它所反映出来的教育教学特征具有较典型的代表性,值得热心教育改革及业内人士关注和了解。
《创造教育概论(第3版)》是创造学与教育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开始了创造教育的试验,但它作为一门学科是在40年代末形成的。作为中国研究创造教育最早的人之一,刘道玉先生历经8年的积累和思考,完成了我国本系统论述创造教育的著作——《创造教育概论》。研究创造教育必须发扬创造精神。《创造教育概论(第3版)》围绕着知识、智力和创造力的关系,对创造的本质、创造力的要素、创造过程与认识论的过程、创造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实施创造教育的制度方法和环境等,都作了详尽的论述,“言他人之未言,言他人之不敢言”。细心读完全书,不难发现,《创造教育概论(第3版)》相当有“创造”精神和指导意义。
《陶行知教育名篇》节选了陶行知先生从1919年到1940年发表的关于教育、教学、教师的文章以及陶先生在学校的演讲稿和演讲记录,还有一部分是书信。陶先生的教育理念是“生活即教育”,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是伪教育,脱离实践经验的知识是伪知识。《陶行知教育名篇》选编的文章较全面地体现了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于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关系、平民教育、如何做师范生、儿童教育、民主教育、职业教育等都有所论述。该书条理清晰,挑选清晰,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26nbsp;%26nbsp;%26nbsp;%26nbsp;本书系统考察了学生、学生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经济关系,准确提出了教育经济学的主题,全面涵盖了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