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分为四编。*编分为六章,主要考释《学记》写作三代及其历史背景,和《学记》作者的学术流派属性。第二、三两编为本书重点,按儒家经典的章句凡例,分为二十二章(第二编十章,第三编十二章),采取训诂与义理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内容,大体分为校文、注音、释义、译意、评说。第四编分为四章,主要评估历代《学记》注释,和《学记》在中国及世界教育学史中的地位及影响。 二、从东汉到近现代,历来有关注释和评论 学记》的不下一百五十家。为便于学习和研究者探索,本书尽量提供前人所持不同看法和饶有新意的著述,以供参考。 三、本书吸收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经学史、古代哲学天、文化史、教育学史、心理学史等研究成果。凡属有裨于进一步研究《学记》的,均不遗余力,征引力求翔实,解释力求明晰,分析力求
《朱永新教育文集》由十卷组成,本卷是*卷是文集的总论部分,是作者对教育宏观问题的思考和对教育理想宏伟蓝图的诠释。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和理想的父母。文后收录了《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朱永新学术活动年表》。
《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共38种44册)荟萃了上至古希腊时期,下至20世纪所出现的国外著名教育家有影响的教育经典著作,旨在把人类共同的教育精神遗产继承下来并传给后代,为我国教育工作者及从事教育专业研究和学习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研究资料。 参加本丛书编、译的人员均为我国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如王承绪、瞿葆奎、赵祥麟、任钟印、吴式颖等。 本丛书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影响,多年来深受读者欢迎,成为教育科研人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师范院校师生的书。 本书选译的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教育家福泽谕吉的一些教育代表作,它批判了日本封建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热情地宣传了资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教学论探讨》一书是布鲁纳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之一,成书于《教育过程》出版之后。全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成长的模式、教育是社会的创造力、教育理论的笔记、人类学课程、本国语教学、学习的意志、论适应与防卫、对课程制定与评价的回顾等八个方面。其中成长的模式部分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成长或智力发展的一些基本标准,教育是社会的创造力部分指出人类处理和再现信息的智力发展过程,本国语教学部分指出语言与人的智能发展的密切关系,人类学的课程指出课程的设计对智力训练的重要性。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教育过程》《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教学论探讨》《外国教育名著丛书教育的适合性》是美国著名学者J.S.布鲁纳的代表作。这三本书的内容曾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布鲁纳教育论著选》(2018年1月)出版。近期文化教育室接到我
本书是英国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和科学家沛西 能的一本代表作。在本书中,作者对教育的目的、生活和个性、游戏、教育上的自由、天性和教养、模仿、本能、自我的生长、智力的发展、学校和个人等十六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本书从十四个方面精选陶行知关于教育的著名论述:即教育的理想、教育的信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民主教育、科学的教育、创造的教育、儿童的教育、师范之教育、整个的校长、教师的素养、教育之研究、学生的教育。为教师成长以及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提供可供探寻的踪迹。
本书视角专业、笔触生动,记录了当日欧洲新教育的蓬勃发展状况。全书分12章,分别报告欧洲多国的状况。内容上随时注意与同时期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做比较,并报告了本书作者对这些调查的反思。到目前为止,该书是关于欧洲新教育问题的很好读本。本书除结论外,凡十二章每章记一个学校。问题是参观记,把他们几人在欧洲各国所参观而可以作代表的学校,用简单的笔墨将各个学校的特色不蔓不支地表现出来。看来是短短地几篇记事文,却能够将各校的实施在教育原理上的意义,明确的,深切地表现出来。本书十二章,每章固有每章的特色,可是愈到尾后愈好。总之这十二篇参观记都值得有心与教育的人们一读。
周德藩编写的《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第2版)》由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倡议指导,在2010年版基础上修订而成。《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第2版)》分为九个专题,各专题以“名篇选读”、“案例引读”、“文本解读”等板块呈现。本书具有以下特色:将“名篇导读”中的原文片段扩充为全文作为“名篇选读”板块。并将“链接阅读”中的相关篇目融合其中,方便读者更好地研读名篇原文;“案例引读”板块不仅对原有案例重新进行了梳理,而且增加了部分案例,使“案例引读”更具针对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陶行知为人、为师、治学、治校的思想与方法;将“现实解读”板块修订为“文本解读”板块,并将解读的视角定位于当时的历史现实,带领读者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也可作为师范院校陶行知教育思想选修课的教材。希望这
夸美纽斯是捷克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20年到清康熙9年,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他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他有十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他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该书实际上包含了整本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这里介绍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大教学论》版本及该书目录。 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本书结合作者的实地经验阐发了一些教
陶孟和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部明确以教育与社会之关系为研究对象,并较为系统地研究教育社会学的著作,标志看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形成。本书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书中的许多观点和命题在今天看来,都不失为高见。同时,本书亦深切反映了陶孟和先进的教育思想。
《创造教育新论》是一本论文集,收集了作者研究创造教育8年(1996—2003年)的研究成果。书名之所以冠以“新论”,是因为其中有不少篇章都有创造性的新观点。 本书分为理论篇、改革篇和实践篇,共收集了38篇文章。理论篇中,作者勇于创新,大胆地探讨了大脑的创造状态、创造性的本质、源头创新、艺术的本质等重要的命题,而且还敢于质疑 上流行的学术观点。改革篇和实践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大学创造教育模式的构建”、“面向21世纪大学生的学习观”和“大学文科必须改造”等,对于推动教育改莘和实施创造教育都有现实意义。另外,书中还披露了作者研究创造教育的“三部曲”和创造教育观。
《外国教育史》是为我校教育系编写的一部教材。1979年,我系教育史教研室外国教育史组全体同志曾编印了《外国教育史(初稿)》,作为我校自用教材。我们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对该书进行了总结,又学习、吸收了本学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和各地专业工作者及广大师生提出的宝贵意见,在此基础上,重新编写了本书,正式出版。 本书共四编,分上、下两册。上册内容包括古代和中古时期的教育(编)、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教育(第二编),共七章;下册内容包括帝国主义时期资产阶级的教育(第三编)、苏联教育的发展(第四编),共五章。本书的章节结构和基本内容均由编著者共同讨论,分头编写。下册编写中,个别同志因故未能参加全过程。下册各章节分工编写情况:第八章第三节,第九章第二节中之第三部分,第十一章第二、三、四节,第十二章、二、三、四节由
。。。
本书收集了蔡元培先生跟教育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包括:在大学、中学、学生社团、国际会议等各种场合中发表的演说词,专门写的表达教育理念的文章,回顾、总结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教育经历的文章。文章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美育与宗教的关系、应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国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大学教育、中学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蔡元培先生的文章视野广阔、有思想有灵魂,感染力极强。正如本书编者所言,“与这些大师结缘,都可能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希望可以借此“重燃我们对教育的激情”。
本书是节选的蔡元培1912任民元教育总长后到1937年之间发表在《民立报》、《教育杂志》、《东方杂志》等杂志上面的一系列关于教育、教学、读书、文化、宗教、科学等方面的文章,还有一部分是在教育会议上的开会词,在浦东中学的演说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词等一些关于教育的演讲词,其中所张扬的 学术 与 自由 之思想, 独立 与 民主 之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和文化仍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朱永新教育文集》是《朱永新教育文集》的 卷。《朱永新教育文集》由十卷组成,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和理想的父母。文后收录了《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朱永新学术活动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