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建立在一个*普通的信念之上: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 在书中,帕克.帕尔默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对人类困难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可以留给历史、影响现在、启迪未来,它可以跨越时空、穿透教育、浸润心灵。在我国教育改革迈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我社重新策划、重榜推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卷本》(精装本),在内容的专业性、语言的精准性和生动性等方面精益求精,并以二维码链接多种免费数字出版资源,以期传承苏霍姆林斯基伟大的教育思想,启迪广大教育工作者走进大师的教育现场,与大师共同思考、共同感受对教育的追求、对学生的热爱,为推进教育改革、培养新时代和谐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本书第一章溯源直觉的历史,重点梳理了古代直至十九世纪的直觉认识。第二章综述20世纪的直觉研究,对几位知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直觉观点做了介绍。该章阐述的直觉与女性的话题也十分有趣。第三章继续对直觉进行分析与论证,考察了直觉和表象、即时性直觉、直觉和意志、直觉的领域、直觉与熟悉的关系。第四章论证了直觉模式。相对前三章而言, 从该章开始, 所述内容更加具体,易于理解。第五章讨论了如何强化直觉模式。本章阐释的接受、接受性、理解等词语在诺丁斯的后续著作中都是核心术语。第六章主要阐述在课程与教学中,学习主题应当以能够强化直觉的方式进行编排。第七章是诺丁斯认为的重点章节。依据教育博爱的定义,诺丁斯指出,直觉和爱在学习环境中以三种特定的方式互动。第八章主要讨论了直觉研究的进展,包括研究成果、重
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 教育思想泰斗 。他的书被称为 活的教育学 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中, 人 的问题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是他的全部思想和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他的全部工作的方方面面。《苏霍姆林斯基育人系列名著》共10卷,聚焦他的 育人 思想和实践,包括《做人的故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关于人的思考》《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要相信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
本书是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系列名著 中的一种,为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它阐述人在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另外两部代表作《公民的诞生》(阐述人在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给儿子的信》(阐述人在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共同构成 育人三部曲 ,综合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本书力图阐明:如何把孩子带进认识现实环境世界中去,如何帮助他学习,减轻他的脑力劳动,如何在他心灵中激发并确立高尚情操,如何培养人的尊严感、对人的善良本质的信念、对祖国土地的无限热爱,如何在幼童聪慧的头脑和敏感的心灵中播下忠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第一批种子。
近几年来,随着脑研究的逐步深入,原来被我们奉为真理的许多观点,现在已经被新的脑研究成果推翻了。相应的,人们对学习机制有了更新、更深入的理解,新的学习科学逐步浮现出来。在脑研究与学习科学研究方面,以OECD、美国、日本等为主要代表,形成了国际脑科学与学习科学研究的热潮,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以OECD的研究成果最具影响。 OECD的脑科学与学习科学研究项目依托OECD自身雄厚的财力,整合了国际上优秀的研究人员,并不断发布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最重要的体现是 Understanding the Brain 系列丛书的出版。这一系列的第一本《理解脑 走向新的学习科学》( Understanding the Brain: Towards a New Learning Science) 是在OECD一系列研讨会基础上编写完而成的,主要澄清了以往的学习科学中存在的谬误,并呈现了重要的脑研究成果及其教育意义
改善教育的质量,不应仅仅基于教师们的学科水准、价值观和职业目标,还应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对此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教学中的心理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在教学中的应用。本书尽管特别强调 教 的心理学原理,但是关于 学生 学习 的心理学论述占据了近四分之三的篇幅,充分体现了 以学生为中心 学是教的基础 的思想。 从《教学中的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就是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三个领域的专家集体努力的结果。编写者之间的这种良好的学术结构搭配,或许是本书 有活力 、 接地气 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重要原因。 《教学中的心理学》在编写的过程中,始终秉持了 实用 定向。正如作者在序言部分所指出的, 教育心理学教材一直饱受诟病,读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卷本(精装本) 第1卷》收录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培养集体的方法》三部著作,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有案例分析,也有理论提炼,形成了将青少年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的理论体系。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研究的主题,书中对人的全面发展所涉及的8个方面的问题详细地加以了阐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以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握为前提,书中以作者对29个班级、700余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10年的学校学习生活的观察为依据,探讨了青少年在不同学段的思维、直觉、情感、需要、意志和言语等方面的心理特点。通过集体进行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书中对学校集体及其培养原则、集体主义与公民精神的关系、教师的人格对形成教师
伍尔福克的《教育心理学》是目前国际教育心理学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教材,也是一部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使用范围广泛、长期畅销的教育学经典著作。被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诸多高校采用,已有十多种语言译本。其内容涵盖了教育心理学的经典研究成果和基本理论,涉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重要领域和核心主题。 《教育心理学》历经14版的不断修订更新,愈臻丰富和完善。本版为新中译本,作者敏锐洞察研究前沿动态,及时跟进新的研究成果,将神经科学发展、信息技术与虚拟学习环境、文化和语言多元化、学生和课堂多样性、共同核心等新主题、新概念和新理论纳入本书,并以开放态度探讨当前热点论题,呈现多方数据和不同观点,体现探索的复杂性和面临的挑战。 本书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提供了大量案例、课堂片段、个案研究、应
1.《年轻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 学校必须进行道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坚持这个观点,他强调: 学校应当造就有崇高思想的人,对这种人来说,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乃是生活的最高意义所在。 如何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理想,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年轻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一书,正是我们研究、探讨这一问题不可或缺的指南。 2.《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部不朽的遗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主题,而他,苏霍姆林斯基的主题,就是培养真正的人,这也是他生活的主旨。为了撰写这部著作,他不顾自己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抛开与工作无关的一切,抛开生活琐事的干扰,在生命的最后两年,潜心写作这部新著。作者去世后,基辅的苏维埃学校出版社曾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共写下600多篇论文,本书以论文集的形式,收录了苏霍姆林斯基的68篇教育论文,这些论文关乎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精髓。其内容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等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 这些都是其论文中的精华,是作者基于在中小学工作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而写就的文章,见解独到,颇有启发性和教育性,对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极具参考价值,对今天我国中小学教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也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包含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两部经典著作《帕夫雷什中学》和《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1.《帕夫雷什中学》 此书是苏霍姆林斯基根据个人经验写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二十余年,其中包括多年担任校长的工作经验总结。该书不仅在苏联国内多次再版,还在国外被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出版。 《帕夫雷什中学》一书通俗易懂。它既非空洞无物的泛论,也不是事实材料的堆积,而是以论统实,寓论于实。它结构严整,条理分明。其中,前言部分言简意赅地阐述了作者的基本教育信念。 章介绍了该校从校长到教师整个集体朝气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则把该校富于教育性的物质环境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第三至第七章,分别就体育与健康、德育、智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作者的见解。读了《帕夫雷什中学》之后,人们便会
第3卷包括《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 《我把心给了孩子们》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有杰作中的一部精品,曾获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家奖和乌克兰教育协会一等奖,被再版多次并译成十几种语言文字,并在我国广为流传。这部著作是苏霍姆林斯基对自己多年学校工作的总结,其中有沉思,也有焦虑、担忧和不安。他说: 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22年,这对我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为《我把心给了孩子们》。 他还说: 什么是我生活中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爱孩子。 《公民的诞生》是《我把心给了孩子们》的姊妹篇,谈论的是对少年(10 15岁)的教育问题。作者认为少年处在一个社会公民的诞生期,必须从各方面对他们加强教育,才能把他们培
本书选编了绵阳市中小学一线音乐教师的优秀教育教学科研成果,有老师们在省市、国家级获奖的教研论文及教育案例,有在实践操作中的教学随笔,有基于教学问题而撰写的心得体会等。 这些文章从教育者的角度,以鲜活的素材、生动的描述、独到的见解,呈现中小学一线音乐教师对音乐学科教学工作的深入研究和创新理念,更是音乐老师们在实施素质教育道路上实践反思、不断进步的真实写照。本书是音乐教育者可以相互学习的一手资料,是音乐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可操作性很强、很接地气的一本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札记。
此书包括朱永新关于阅读的100句精句和精选的若干阅读小故事、国画名家王绍昌创作的朱永新阅读观的主题国画,语画和鸣,让读者充分享受沉浸式阅读体验。此书分为四大主题,分别为精神之美、氛围之美、成长之美、经典之美,系统展示了全民阅读与个人、社会、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书是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系列名著 中的一种,为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它阐述人在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另外两部代表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阐述人在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给儿子的信》(阐述人在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共同构成 育人三部曲 ,综合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本书从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方面,系统地阐发了 公民教育 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极具借鉴参考价值。
《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卷,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先秦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成果。《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着重探讨先秦教育实践——以“礼乐”教育为主的六艺教育的源流;并在深入研究儒、墨、道、法四家教育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阐明主要以儒、道两家教育思想的对立与互补为基本线索的先秦教育思想体系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