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稿是《中国教师报》品牌栏目 十本书 的专栏文章精选结集,书稿从栏目3年近200期的专栏文章中精选了其中20位教师的文章,这20位教师均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佼佼者,同时也是资深阅读者及活跃的阅读推广人,他们在书中分享了他们的阅读故事以及阅读在他们职业成长过程中的莫大影响及神奇力量,并且推荐了各自的个性化的 十本书 书单。全书分为 青春十书 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行读万里择十卷 万里山河万卷书 四章,文字力道,充满理性的力量,有助于激发广大教师读者的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并为教师读者的专业阅读提供参考与启发。
本书以书信的形式和青年教师探讨有关教师成长的基本常识,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答疑解惑。50篇书信中的问题线索均来自一线青年教师,解答主要基于作者作为一名从农村普通教师成长起来,拥有26年教育经历的知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作者针对青年教师的问题,揭示了青年教师群体成长的困境,从气质培育、能力修炼、师爱锻造、专业判断、素养提升、管理赋能六个方面为青年教师提出促进专业发展的建议。本书目标定位为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读本。
本书分析了教师研究的现状,对如何开展群体实证研究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突破教师研究的个体行为困境,从教师的个体经验走向教师研究的群体的实证研究,群体实证研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协同参与者、主体参与者的角度,反思教师成长,追问教师研究的价值。
海姆·G·吉诺特博士,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年轻时做过教师,在美国有大量崇拜者和追随者。他的一系列书改变了美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面临的窘迫处境,为数百万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开辟了成功交流的有效途径。 该书在美国出版后,曾被全美教师协会推荐为教师书;在我国台湾出版后,曾被许多学校当课本教材使用。他把教育心理学理论变成了大量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剧、对话和故事情节,为所有的老师和家长提供了同孩子进行交流的主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孩子的学习、心理等问题,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这套“大师讲坛”丛书,按照教育类别从浩瀚的大师创作中遴选出经典的教育篇章,将大师们的教育思想和智慧系统、集中、分类地呈现给广大读者,为读者亲近大师提供了一条比较便捷的途径。依我看来,这套书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主题鲜明,丛书共有10个主题,如《大师谈启蒙教育》《大师谈教育沟通》《大师谈教育激励》《大师谈儿童习惯培养》等,这些主题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或是将来,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教育话题,也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二是内容经典,丛书所选取的文章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前提下,从众多的大师著作中选出的经典教育美文,都有的高度,融故事性和哲理性于一体;三是大师众多,丛书所选大师以教育家为主,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等,既有先辈,也有就在我们身边的智者
迄今魏书生自传色彩的成长之书。 从 18 岁上山下乡到 34 岁成为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其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诸多人生的关键细节,诸多抉择关口的智慧和担当,化作三十多年后的笔端温情,不疾不徐,细细道来。 迄今最全面展现魏书生教育经验和的经典之书。 如何管理班级,如何教书育人,如何不牢骚,不抱怨,幸福充实地过一生……。魏书生结合自己四十年的教育经验和大半生的,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故事性解读”。 迄今读、最耐读的魏书生智慧之书。 魏书生初中毕业,知识全靠自学,思想自实践中来。他的语言,通俗,流畅,不矫揉,不做作,去学究之酸腐,有大家之气韵,清新流丽,质朴自然,浑然天成。 阅历,情怀,学识;人格,魅力,修养。应了那句话: 1600 万教师,只有一个魏书生。 这本书,为你而来!
对于教师来讲,自己的学生在各类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的确是一件乐事,但很难说这是一种幸福感。真正的幸福感来自与学生日常的交流和沟通,蕴藏在点点滴滴的教育生活中,而且这种感觉是持久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身边有很多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却留下了悔恨终身的痛。 《幸福教师的60个“不”》主编张万祥老师汇集了几十位一线教师的60篇案例,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这些事情教师真的不能做,只有这样,身为人民教师的你才会真正获得幸福感,并能伴随一生。 还等什么,现在就我们一起翻开这本《幸福教师的60个“不”》,来体验这种幸福感吧。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于1963年出版,33年后,该书已出了了六版。这本极为的教科书为何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它坚持运用最精彩的案例阐释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思路,广泛介绍了实用数育研究方法;除了重点介绍基本原则外,还介绍了一些技巧性的方法,以使读者对教学研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第六版作了全面的修订,除保持了第五版的基本框架外,短一章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并且新增加了两章定性研究的内容,以反映教育学研究中的新趋势,学生可以比较两种研究方法的不同。
本书为语文教育专家、杂文家吴非的教育随笔的结集。文章从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提供思路,充分展现了一位资深教师、教育专家对中国教育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文笔老练,促人深思。 总以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良知,没有了希望,到处是德性的沦丧精神的堕落;总以为中国的教育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走进了瓶颈走进了深渊走进了黑暗,因为社会中的一切势利恶俗庸碌功利人心不古已经渗透到学校这块所谓的净土……但,读完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一书,我空洞无奈形同沙漠乃至有点绝望的心海里,似乎有了点希望和亮色;展眼四顾,再看眼前的社会,似乎有了点儿信心和希望,是的,信心和希望! 《不跪着教书》,这是一个有着良知的知识分子,从灵魂深处或者说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椎心泣血的呼叫;这是一个高
在布鲁纳的所有著作中,有两本特别重要:一是早年的《教育过程》(1960),一是晚年的《教育文化》(1996)。它们代表了布鲁纳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认知主义与文化主义。因此,要认识到布鲁纳思想的核心,最重要的是认识从“认知主义”向“文化主义”转折的关键。《布鲁纳教育文化观:教育过程和教育文化》收集了布鲁纳这两部重要的作品——《教育过程》(TheProcess of Education)和《教育文化》(The Culture ofEducation)。《教育过程》是布鲁纳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作,系统阐述了布鲁纳早期“认知主义”的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是布鲁纳文化心理学的代表作,系统阐述了布鲁纳晚期“文化主义”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概念是文化、心灵和教育,三者共同构成了布鲁纳教育文化观的基本框架。
2014年9月,我拖着行李箱踏上了爱丁堡这片古老而优雅的异国土地。本以为想念和牵挂会缠绕每一天,然而扑面而来的惊喜与温暖充盈着我的每一个毛孔、每一个细胞。于是,每天坐在图书馆记录下这些收获和感触,成为我一天中*期待、*享受的事情。 陆白琦*,楼朝辉、施民贵主编的《行走在爱丁堡的日子》记录了访学期间太多美好的经历:不教绘画的绘画课、迷人的“同伴阅读时间”,坐着轮椅一起跳舞、加入奔跑走班的队伍,Aberdeen乡村的迷你学校、魔法学校里的创意集市……我想以这样的方式将这些意外的惊喜、真诚的笑脸、温暖的拥抱珍藏在回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