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从构思到定稿,历时四年。我在“引子”中说,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对自己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有个交代,为自己的教育人生画上一个较圆满的句号。为了将句号画得“圆”一点, 自然得用心思。再说了,做了半个多世纪的小学教师,心里确实有好多话要说。不知怎么,说着说着,话就多了起来,这也是耗时多的一个原因。 的确,写书就是说话。一一对谁说呢? ——于永正
《教师教学科研指南》立足教师教学科研的特点、面向教师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对教师教学科研中的问题逐步展开探讨,详细讲解了怎样选题、怎样申报选题、怎样搜集资料、怎样写作论文、怎样发表论文等内容。作者站在教师的立场思考问题,对教师教学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且,在叙述的语言上,也注重使用教师的话语方式,避免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表情达意,贴近了教师的实际需求与阅读习惯。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图书中,极其 、且被人广泛传颂的作品,是中国现当代教育类图书的奠基之作。目前 销量过百万册。 《给教师的建议》原名《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中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门针对教师,写了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 内容充实,全面地反应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师实践。这一百条建议,每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包含情感, 利于阅读,是一本教育的经典图书。
当今社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非常重要,教师与家长良好关系的建立需要靠教师的责任心,靠相互的尊重,靠彼此感情的沟通。教师应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去学习、总结、融合他人的成功经验,以创新思维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上形的思路,开创新的局面,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本书正是从此目的出发,系统地论述了教师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带来帮助。
2013年4月,江苏教育出版社为全国的教师献上一本由吴非老师倾心主编的教师手记——《一盏一盏的灯》,作为2013年献给教师的一份礼物。书中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每个故事以叙述为主,还原现场或情境,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爱、责任。
借鉴多元智能等理论,以梅克的“问题连续体”为基本框架,构建有特色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并试图实现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避免课程改革中的“钟摆”现象,为教师开辟一条走进新课程的便捷之路,是《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的出发点。 本书除了阐述了“问题解决”教学的意义及其理论支撑以外,构建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提出了“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策略,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问题解决”教学在我国发展的“探索一规范一重构”三个阶段。此外,就如何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实施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与评价提供了有效的资料。
课堂中为什么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成绩很好,但到了高中,突然成绩下降或厌学?学生为什么没有持续的学习兴趣?为什么学生成绩很好却没有创新能力? 《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症结,尝试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让那些厌学的学生重新进入学习状态,让那些追求表面成绩和完成度的学生更加自主地、持久地深度学习。
数学素养是数学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关键词。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又通过什么样的内容、活动和材料等来实现数学核心素养落地? 陈俊荣老师扎根课堂,从真实的教学问题出发,从单元视角思考教材的设计意图,分析学生,发现素养生长路径,并付诸实践,探索出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案。在书中,陈俊荣老师用亲自实践过的12个精彩课例,从教学问题、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课堂实践、课后反思、名家点评等方面,呈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样态。
《好老师在这里Ⅱ》是林文虎先生继《好老师在这里》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精彩教学实录的集结。本书通过一则则小故事,记录了书中的老师们在成为令人赞叹的“好老师”前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它不只是有关教育方法的记录,更让人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真义,为老师们提供更多教育体制内的创新教学法。期望每一位阅读本书的老师,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典范,或是和自己相似的身影,从而对自己的教法有进一步提升。更期望每一位家长,能因为看了这本书的故事,再度燃起对孩子的爱与宽容。
《好学校之境》围绕“什么是好的学校”这一主题,从校长成长、教师生长和学校发展三个方面切入,共提出36条成就好学校的建议。本书既有任勇老师结合自身担任校长的经验感悟,又有作为教育学者的情怀和反思,从许多看似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提炼出不少富有启迪意义的教育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