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科研指南》立足教师教学科研的特点、面向教师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对教师教学科研中的问题逐步展开探讨,详细讲解了怎样选题、怎样申报选题、怎样搜集资料、怎样写作论文、怎样发表论文等内容。作者站在教师的立场思考问题,对教师教学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且,在叙述的语言上,也注重使用教师的话语方式,避免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表情达意,贴近了教师的实际需求与阅读习惯。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图书中,极其 、且被人广泛传颂的作品,是中国现当代教育类图书的奠基之作。目前 销量过百万册。 《给教师的建议》原名《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中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门针对教师,写了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 内容充实,全面地反应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师实践。这一百条建议,每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包含情感, 利于阅读,是一本教育的经典图书。
当今社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非常重要,教师与家长良好关系的建立需要靠教师的责任心,靠相互的尊重,靠彼此感情的沟通。教师应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去学习、总结、融合他人的成功经验,以创新思维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上形的思路,开创新的局面,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本书正是从此目的出发,系统地论述了教师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带来帮助。
借鉴多元智能等理论,以梅克的“问题连续体”为基本框架,构建有特色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并试图实现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避免课程改革中的“钟摆”现象,为教师开辟一条走进新课程的便捷之路,是《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的出发点。 本书除了阐述了“问题解决”教学的意义及其理论支撑以外,构建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提出了“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策略,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问题解决”教学在我国发展的“探索一规范一重构”三个阶段。此外,就如何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实施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与评价提供了有效的资料。
数学素养是数学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关键词。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又通过什么样的内容、活动和材料等来实现数学核心素养落地? 陈俊荣老师扎根课堂,从真实的教学问题出发,从单元视角思考教材的设计意图,分析学生,发现素养生长路径,并付诸实践,探索出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案。在书中,陈俊荣老师用亲自实践过的12个精彩课例,从教学问题、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课堂实践、课后反思、名家点评等方面,呈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样态。
《好老师在这里Ⅱ》是林文虎先生继《好老师在这里》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精彩教学实录的集结。本书通过一则则小故事,记录了书中的老师们在成为令人赞叹的“好老师”前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它不只是有关教育方法的记录,更让人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真义,为老师们提供更多教育体制内的创新教学法。期望每一位阅读本书的老师,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典范,或是和自己相似的身影,从而对自己的教法有进一步提升。更期望每一位家长,能因为看了这本书的故事,再度燃起对孩子的爱与宽容。
《好学校之境》围绕“什么是好的学校”这一主题,从校长成长、教师生长和学校发展三个方面切入,共提出36条成就好学校的建议。本书既有任勇老师结合自身担任校长的经验感悟,又有作为教育学者的情怀和反思,从许多看似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提炼出不少富有启迪意义的教育箴言。
“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常常事半功倍,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对他的劝导会置若罔闻,甚至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往往事倍而功半。 什么样的教师最有威信呢?据调查统计,多方求证,本书认为九种教师最有威信;人品出众的教师;业务水平高超的教师;有责任感的教师;起表率作用的教师;声誉良好的教师;有亲和力的教师;公正开明的教师;有智慧的教师;管理有方的教师。 本书以清亲的笔调,详实的案例向教师娓娓道来;要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教师除了要师德高尚、敬业爱生、专业精湛、诚实守信、良好形象,还要宽严有度、教管有方、赏罚分明、公平公正。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才能心悦诚服,也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在“学生难管”的哀叹中失落教
书中充满了一线教师的体悟与践行,以实践者的视角解读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以真实朴素的教育故事展现学习孔子教育思想的过程,读来亲切可感又充满现场感。本书能让读者看到传承了千年的教育精髓在今天的教育中如何有效地被借鉴与运用,值得学校管理者和每位教师细细研读。
打铁还须自身硬!的老师才能培养的学生。和其他任何职业一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是任何一个专业工作者的追求。赵希斌的这本《教师的四项核心素质》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质与技能: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驱动;良好的个人素质——为人师表的前提;深厚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行为的基础;高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的归宿。作者没有采取“说理”的方式,而是运用大量的案例,结合教师实际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以帮助老师解决问题,乃至从教学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角度说明了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与技能。
本书阐述了反思性教学合理性的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反思性教学主体合理性。本书明确指出这种合理性以主体间性为基础。主体间性是特定主体合理表现自身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达成理解的主客观统一性。主体间性要求特定主体有自觉反思的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行为。这种行为借助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角色扮演等再现反思性教学主体合理性。二是反思性教学目的合理性。本书指出,教学主体要明确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的需要。通常,教育目的转化为教学目的,使社会需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要。教学目的在教学计划中恰当定位,与教学客体、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协调一致。指导教学主体行动并转化为教学结果,从而实现自身的合理性。三是反思性教学的工具合理性。本书将教学工具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