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教师教育课程系列教材”之一,该书共分8个章节,主要对教师专业的发展问题作了详细的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教师专业角色、教师专业精神、教师专业智慧、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业心理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由钱焕琦、张勤编著的《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实践 /师德实践培训资源》高度关注小学生好新、好动、 好胜、好学的特点,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牢牢地固 着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之中,伴随着孩子们 的成长,教师自身也得到不断的完善。鉴于这一理念 ,全书呈现了“让孩子明白身在何处”、“找到开启 孩子心灵之窗的钥匙”、“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给孩子一个坚定的眼神”、“不能让一个孩子掉 队”、“用学习带来更多的智慧”等丰富的内容。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实践/师德实践培训资源》 遵循认知规律,内容呈现上按照“典型案例——案例 分析——行动策略”的逻辑顺序;语言表述上通俗易 懂,结合编者访谈的体会和自身对于小学教育的认知 ,意在使小学教师感同身受,产生共鸣;行动策略上 具体细致,从小处着眼,属于“踮起脚
当今社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非常重要,教师与家长良好关系的建立需要靠教师的责任心,靠相互的尊重,靠彼此感情的沟通。教师应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去学习、总结、融合他人的成功经验,以创新思维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上形的思路,开创新的局面,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本书正是从此目的出发,系统地论述了教师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希望可以为广大教师带来帮助。
2013年4月,江苏教育出版社为全国的教师献上一本由吴非老师倾心主编的教师手记——《一盏一盏的灯》,作为2013年献给教师的一份礼物。书中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每个故事以叙述为主,还原现场或情境,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爱、责任。
借鉴多元智能等理论,以梅克的“问题连续体”为基本框架,构建有特色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并试图实现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避免课程改革中的“钟摆”现象,为教师开辟一条走进新课程的便捷之路,是《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的出发点。 本书除了阐述了“问题解决”教学的意义及其理论支撑以外,构建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提出了“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策略,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问题解决”教学在我国发展的“探索一规范一重构”三个阶段。此外,就如何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实施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与评价提供了有效的资料。
《好老师在这里Ⅱ》是林文虎先生继《好老师在这里》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精彩教学实录的集结。本书通过一则则小故事,记录了书中的老师们在成为令人赞叹的“好老师”前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它不只是有关教育方法的记录,更让人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真义,为老师们提供更多教育体制内的创新教学法。期望每一位阅读本书的老师,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典范,或是和自己相似的身影,从而对自己的教法有进一步提升。更期望每一位家长,能因为看了这本书的故事,再度燃起对孩子的爱与宽容。
书中充满了一线教师的体悟与践行,以实践者的视角解读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以真实朴素的教育故事展现学习孔子教育思想的过程,读来亲切可感又充满现场感。本书能让读者看到传承了千年的教育精髓在今天的教育中如何有效地被借鉴与运用,值得学校管理者和每位教师细细研读。
打铁还须自身硬!的老师才能培养的学生。和其他任何职业一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是任何一个专业工作者的追求。赵希斌的这本《教师的四项核心素质》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质与技能: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驱动;良好的个人素质——为人师表的前提;深厚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行为的基础;高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的归宿。作者没有采取“说理”的方式,而是运用大量的案例,结合教师实际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以帮助老师解决问题,乃至从教学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角度说明了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与技能。
本书阐述了反思性教学合理性的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反思性教学主体合理性。本书明确指出这种合理性以主体间性为基础。主体间性是特定主体合理表现自身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达成理解的主客观统一性。主体间性要求特定主体有自觉反思的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行为。这种行为借助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角色扮演等再现反思性教学主体合理性。二是反思性教学目的合理性。本书指出,教学主体要明确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的需要。通常,教育目的转化为教学目的,使社会需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要。教学目的在教学计划中恰当定位,与教学客体、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协调一致。指导教学主体行动并转化为教学结果,从而实现自身的合理性。三是反思性教学的工具合理性。本书将教学工具分
《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由周国韬、盖笑松编著,为了使学习者掌握有关内容,本书采用了一些心理测量工具和训练程序,这些内容要求学习者进行练习。编者们还将通过网络培训平台(长春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平台)对本书的内容进行辅导,以便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有关的知识,学会运用有关策略进行心理调适。
本书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近三十年的积累为依据,以教育研究的经验和方法为主线,选择了一些近年发表的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力求以具体的课题研究为例,阐述教育科研方法,探索教育科研经验。根据内容倾向,把这些论述分为“高层认识”、“理论视野”、“实践经验”、“方法探析”、“国际比较”、“改革发展”六大板块。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原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龄长达三十五年,曾担任巴甫雷什中学校长二十二年。他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认识到,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素养,因此,他致力于教师教育素养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他关于教师教育素养的基本思想,对我们仍然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本书是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代表作。它阐述了教学的一般任务,总结出了33条教学的规则和原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作了具体指导。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融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为一体,可供教育工作者参阅。
“教师何以收获幸福?”“教师缘何要担负道德义务?”“教师如何践行学术道德?”……这些高校师德热点无不给大学教师带来了困扰。鉴于大学教师区别于中小学教师的特殊性,本书结合现实案例及古今中外教育名人的师德典范故事,从教师的职业幸福、道德义务、教学责任的践行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敦促高校教师在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中,通过不断研习教师伦理去自觉修炼、提升专业伦理,变他律为自律,为自己的教育人生自我立法。
周玫编著的《德育与班级管理》是在华中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教育类课程教材开发工作的计划下进行编写的,其目的是为公费师范生的在职培养提供相关课程的可读文本。 本书介绍了德育概念、德育的本质和功能、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等内容。
本书是教授近年重要序言、重要讲话及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学生通信的合集,集中了其对教师、育人、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的新思考。 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这是一个从教四十余年的老教师生命体验中的教育,这是一个人文学者眼里的教育。于是,也就有了老师的两个教育关键词:“生命”与“立人”。
这套“大师讲坛”丛书,按照教育类别从浩瀚的大师创作中遴选出经典的教育篇章,将大师们的教育思想和智慧系统、集中、分类地呈现给广大读者,为读者亲近大师提供了一条比较便捷的途径。依我看来,这套书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主题鲜明,丛书共有10个主题,如《大师谈启蒙教育》《大师谈教育沟通》《大师谈教育激励》《大师谈儿童习惯培养》等,这些主题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或是将来,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教育话题,也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二是内容经典,丛书所选取的文章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前提下,从众多的大师著作中选出的经典教育美文,都有的高度,融故事性和哲理性于一体;三是大师众多,丛书所选大师以教育家为主,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等,既有先辈,也有就在我们身边的智者
本书率先提出了教师体悟“教育人生”的主张,从鲴节入手,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解读了教师提升素质的有效途径,探讨了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新理念,描画了有活力的教育生活方式。 是有志于提升品位的教育从业者值得用一生去“读”的书。
迄今魏书生自传色彩的成长之书。 从 18 岁上山下乡到 34 岁成为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其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诸多人生的关键细节,诸多抉择关口的智慧和担当,化作三十多年后的笔端温情,不疾不徐,细细道来。 迄今最全面展现魏书生教育经验和的经典之书。 如何管理班级,如何教书育人,如何不牢骚,不抱怨,幸福充实地过一生……。魏书生结合自己四十年的教育经验和大半生的,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故事性解读”。 迄今读、最耐读的魏书生智慧之书。 魏书生初中毕业,知识全靠自学,思想自实践中来。他的语言,通俗,流畅,不矫揉,不做作,去学究之酸腐,有大家之气韵,清新流丽,质朴自然,浑然天成。 阅历,情怀,学识;人格,魅力,修养。应了那句话: 1600 万教师,只有一个魏书生。 这本书,为你而来!
班会课是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上好班会课是班主任的一项核心技能。 这是为中国班主任和广大中小学教师量身打造的一本书。本书通过“重要的一课”“精心选题材”“巧借八方力”“增强知识性”“全班总动员”“研究课结构”“探寻新形式”“培养主持人”“倾情多投入”“写好课教案”“课后再研究”“打造代表作”,并辅以丰富的案例活动,为班主任上好班会课献计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作贡献。 本书既可作为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培训用书,又可以作为中小学教师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