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以校长身份推出的全新力作。他以长达九年的校长任职经验为基础,以 为平民而教育 的理念为导向,探讨具体的校长管理经验和技巧,同时更多展示其对教师的培养,以让每一位教师获得足够的成长,让每一位教师享受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目标。 在本书中,作者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师视野,既有宏观上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把握和对教育改革方向的精深见解,又在微观上深入每一个具体的教师个案,将不同类型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忠实记录他们的成长轨迹,反思教师成长中的得失。她的出版,为中小学校长及教育管理者开拓视野、提升管理水平开出良方,也为一线教师实现自我,让自我幸福成长提供参照。
《给校长的建议》由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八次谈话组成,包括对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施行领导的下列几个方面: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和教师的个人创造,课堂上的教育和教学过程,教师的教育学修养,怎样指导教学过程,怎样分析课堂,怎样做学年总结,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怎样教育难教的儿童等。 书中的八次谈话都娓娓道来,阐述教育的真谛,给校长们找到解决实际学校管理问题的答案。
本书是部专门针对学校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案例进行系统分析的著作,其特色是注重从社会工作实务操作与理论反思的角度,从大量的实务案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鲜活的学校社会工作案例,并结合学校社会工作中常用的实务模式逐一进行案例剖析,以充分展现出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操作中的方法和技巧。本书融学校社会工作的经验性、操作性和理论性为一体,既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又具有的思想性和理论指导性,对高等院校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学习与研究的师生以及一线学校社会工作者进一步了解和开拓学校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主要通过典型的实践案例,结合管理伦理的相关理论,从管理主体和管理过程两个层面,对当前学校领导和管理领域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管理从效能转向道德正当的必要性、学校管理者的专业伦理、学生自由、教师自主、程序正义、学校作为道德共同体的建设等。本书不只是对学校管理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进行描述,而且提供伦理决策的工具和方法帮助学校管理者对这些规范的合理性和优先性进行反思和选择。因此,本书可以为广大中小学校长及其他管理者使用,也可以为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者或研究生所用。
本书收录了五十八篇北京教科院丰台学校的教师们撰写的教育随笔和教育案例。该校的尊重教育倡导尊重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成为*好的自己。主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学习需求与选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一个学生实现全面、主动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们在工作过程中写下了大量的随笔、案例和教育故事,这些文章中蕴含着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闪烁着尊重教育的光芒,并且每篇文章后均有校长点评,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从2003年参与*“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以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把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作为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抓手,制定了“全面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连续召开了三次全省校本教研工作研讨会,评选出274所“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校本教研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得到了各地基层学校的积极响应,在创建“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的活动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示范学校中除了一些历史名校,还有许多与课程改革同步发展的新兴学校。这些学校创造的校本教研实践模式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我们本着将“珍珠串成项链”的原则,把我省校本教研工作实践成果进行概括总结,为进一步深化和推广校本教研制度提供有益的启示,也为各类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供可以参考的成功范
这是一本关于在研究型大学,即美国密歇根大学内运作一个教学中心(CRLT)的策略的书。2012年这个教学研究中心将迎来其50周年纪念,这是个达到这个里程碑的教学中心。《提升大学教学能力》将阐述CRLT中心的思想,介绍它的优势所在,以及它将要达成的目标。CRLT中心的伙伴们有着共同的战略目标,并遵循统一的运作规程。《提升大学教学能力》是CRLT所有中心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人分写其中的一章或几章。在这些章节中您能看到CRLT中心所从事的项目,其涵盖非常广泛,还能看到CRLT中心所获得的成果。此书分成两个部分,部分介绍的CRLT中心的功能,是美国其他普通教学中心共有的,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CRLT中心所能提供的独特服务。结论部分是全国研究型大学教学中心的主任们提出的建设性建议。
中国的基础教育任重而道远,山区的教育更是值得我们研究。本书的框架和主要理论均采用“裴门法则”,相信平顺中学在这种较为系统的思考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探索出贫困山区独特的办学道路,真正实现“办好一中,致富一县;培养一人,脱贫一家”的历史使命。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专家,沃森对西方大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理论了然于胸。沃森虽然认为,高等院校与社区的关系问题是“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经济”对“大学提出的挑战”,但是,他并没有局限于此,而是把这个问题看作高等教育的一个历史现象,将其放到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来考察。本书首先回顾了大学与社区关系的发展历程,从中世纪大学诞生,到19世纪中后期美国高等教育的服务运动,再到当前如英国迪尔灵报告所做的努力,说明高校与社区关系的历史渊源;然后选择了3个案例,即英国布莱顿大学的“大学一社区伙伴项目”、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社区培训计划”和美夕法尼亚大学的“社区活动中心”,评价了它们的特点和成就;从高校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参与式管理机制、课程制定法则、共享价值观念、外部关系效用等理论问题
本书精选“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之一林金桐教授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期间发表的“大学生欢迎”的演讲66篇,分为四个篇章。“大学这个‘大’字”讲述大学精神、大学追求、校园生活与学术研究;“在做事业的道路上”讲述人生的选择、创业的激情、成功的品质;“更高的境界”讲述教育的责任、大学与社会;“生活有三维”讲述幸福生活的艺术、多彩的自我。 本书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案头经典、大学生的激情共鸣箱。
......
《重建学校生活秩序:校长课程领导力叙述》是教育行政人员、校长和广大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优秀论著。全书从学理和实践双面视角给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提供新的经验模式和思考。全书旨在提升学校生活质量即教育质量,从校长课程领导力切入,阐述校长对学校生活秩序建立的重要和具体做法。《重建学校生活秩序:校长课程领导力叙述》首先辨析校长的职责和涵盖,以及校长课程领导力。然后,具体叙述学校生活秩序,即课堂生活秩序、班级生活秩序、管理生活秩序。再次转换视角,分别从教师生活、学生生活和家长生活阐述学校生活秩序的具体内容。论述基于课程领导力的校长修养,强调只有实践才有优秀课程领导力的这一真知。
大学是知识辐射源、科学策源地、文化发祥地、人才群集区、社会智力库,其文化历来独具一格,而校史文化则是每一个高等学府经年累月所积淀的思想宝库。整理一所高校史,梳理其发展脉络,重温其文化蕴藏,回首其历史,弘扬其先贤,顾后而瞻前,鉴往而知今,应该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也正是编者撰写《苏州医学院简史》的真正目的和现实意义之所在。 88年风雨兼程的苏州医学院历史,犹如一堵无形的纪念墙,上面镌刻着学校发展的轨迹和所有员工辛勤劳作的身影。相信这本《苏州医学院简史》能成为这堵无形纪念墙的导读书,与所有的历史研究一样,力图达到“以信立本,以达为要,以雅传世”。
在具体研究之前笔者作以下几点说明:1.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近代新学教育不仅指正规的学校教育,而且应该包括学校教育体系之外的社会教育,由于受资料和视野的限制,社会教育从略。挟欧风美雨而来的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毫无疑问,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虽然本论文对近代新学教育的界定包括教会学校,但因受视野和材料所限没有将其列为考察对象。2.清末民初的教育革新始于1901年,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新学教育才成为国家的教育制度。此后,尽管困难重重,新学教育一直在艰难曲折中稳步发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于受战争影响中国很多地区的新学教育进程中断,处于瘫痪状态。因此,本课题将研究对象置于清末民初的历史大坐标下,约1900—1937年,加以考察,在具体处理中上
本书从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学校管理内外环境变化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校长应具备的现代素养,以及如何在理论学习、经验学习和管理实践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探讨了校长如何在学校常规管理、学校特色建设、学校品牌管理和校长的管理反思中当好一名校长,学校在改革创新中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书中所选编的一些校长管理经验和管理心得。为校长们在新时期如何当好校长、管好学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对于想创建特色学校的人来说,在明确了特色学校的基本内涵后,最为关注的就是创建特色学校的策略和途径。基于此,赵国忠主编的这本《如何创建特色学校》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对中外经典的成功案例评析、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延伸,力求对特色学校进行规律性的认识,目的是想让人清晰地领略特色学校的新理念,明确所指的具体方法。如果弄清了创建特色学校的这五部曲,你会发现创建特色学校并不是那么难。
本书基于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文化示范校建设实践成果,对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经验进行梳理与分析,分为学校文化理念体系、学校管理文化、学校课程文化、学校教师文化、学校学生文化、学校公共关系文化六个专题,分别围绕着文化建设主题进行内涵解读、现状描述、案例分享、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