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介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丛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解决方案 12 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 56 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说课、片段教学100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实录 45 例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350例 中小学个别心理辅导 47 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40 例 中小学校园心理 情景 剧62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举办的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学设计成果评选活动的基础上,增编了一些近年来福建省优秀一线教师的获奖课程教学设计。在确保专业水平的前提下,尽量包容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力图较为全面地展现近年来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的实际水平。
本书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解决方案 12 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 56 例》等 七册书组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丛书》系列。 本书案例选自在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举办的 心理健康活动课说课、片段教学比赛 中获奖的优秀作品,共100例,包含说课51例,片段教学49例,为了保证系统性,两个类型的案例 课题 基本上是对应一致的。这些说课和片段教学主题多样,涉及小学、初中、高中 学会学习、情绪调适、认识自我、人际交往、生涯辅导、生命教育 等几大心理热点问题板块;内容实用性强,对关注中小学学生心理的人群均适读;文字风格多元,但写法上都较为规范地按说课及片段教学的 程式 进行呈现,对一线教师和师范类心理学专业学生( 准教师 )具有较好的学习借鉴作用。
学习环境以及学习压力的变化使中学生学习易疲劳,而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自我效能感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在中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本书稿从个案着手,界定了学习心理辅导的概念,梳理了中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了学习心理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四个辅导模块,并细化为二十四节学习心理主题辅导课。这些课程各具特色,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成长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普适性,可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学习心理学》最初于1943年列入 大学丛书 由桂林文化供应社出版,1947年和1949年在香港出版和再版,1950年新一版。本书系阮镜清先生早年学术思想和观点的系统整合,共十二章。前两章属于学习心理学绪论,主要介绍学习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心理学是什么》和《心理学在教育上的应用》。阮镜清先生从分析心理学研究对象入手探讨学习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心理学在教育上的应用集中于教育教学方法或者说是学习问题,具体包括学习的基础、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三部分。后十章是《学习心理学》的主体,围绕学习的具体问题,即第二章所述的学习的基础、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三方面的问题展开详细讨论,具体包括《人类的基本行为及其发展》、《行为发展的类型》、《学习的基本要素》、《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定律》、《学习的进步》、《
《从教育到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德育工 作)》作者林甲针长期从事中小学心理辅导和德育工 作。他在这本书中提出德育工作应该坚持心理辅导的 理念,德育教师应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进行德育工 作。书稿从对 教育 和 辅导 的概念进行分析人 手,并结合真实的教学案例,展现了学生德育工作应 从 以教师为主 到 以学生为主 ,即从 教育 到 辅导 的理念转变过程,可指导德育教师*好地 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本书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团队,多年潜心研究的、典型的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集。不仅有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对学生中偶发应激性问题也有涉及。每一案例均有案例描述、个案干预、辅导过程、效果与反思、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案例点评,为中小学班主任、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辅导方式。
程奇主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56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用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丛书/梦山书系》是叶一舵教授主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丛书中的一本,由福建省普教室教研员程奇任本册主编。全书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大部分,精选福建省内教师的 活动课教学设计56例,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常见的情绪管理、学习方法及习惯、时间管理、自我认识、应对挫折、集体意识、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读者能籍此优化改进教学教法,有很高的借鉴和实用价值。
1918年,陈大齐的《心理学大纲》作为 北京大学丛书 中的一部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大学心理学教材,确定了我国心理学学科最初的的框架体系,影响了我国几代心理学工作者。全书共15章,约9万字。具体内容包括:心理学之意义及研究法、精神作用之生理的基础、意识及注意和人格等内容。
谢维兴、朱林主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实录45例》精选出福州、厦门两地专职心理教师执教的45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全景式呈现每堂课的过程,包括适用年级、主题来源、辅导目标、辅导重难点、活动准备、辅导过程等。这些案例主题丰富,每一节课都准备充分,环节多样,活动设计贴切,教学过程流畅,师生对话细致,教师总结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执教的心理教师有不少已经小有名气,他们的教学方式对一线教师应该有直接的启发作用。
林甲针工作室编写的《中小学心理辅导N个典型案例》为一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团队,多年潜心研究的、典型的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集,不仅有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对学生中偶发应激性问题也有涉及,每一案例均有案例描述、个案干预、辅导过程、效果与反恩、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案例点评,为中小学班主任、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辅导方式。
学习环境以及学习压力的变化使中学生学习易疲劳,而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自我效能感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在中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上官郑粉、林甲针等著的《中学生学习心理团体辅导》稿从个案着手,界定了学习心理辅导的概念,梳理了中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了学习心理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四个辅导模块,并细化为二十四节学习心理主题辅导课。这些课程各具特色,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成长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普适性,可为一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父母离婚,亲人离世、酗酒或成瘾,家庭暴力,冷暴力,校园欺凌,各种程度的虐待,等等,数据显示,有75%的人曾经历过童年创伤。这些经历对于经历者的影响是持续的,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性格、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社交以及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除了少数人有条件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大多数人即便长大成人,依然将童年遭受的黑暗当作自己秘不可宣的隐私,不能与人言说,甚至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他们只能在别人无法看到的地方,悄悄与之搏斗。而这些人当中,有些人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这本书将他们称作“超级常人”。 《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一书的作者梅格?杰伊博士,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结合自己经手的案例故事,剖析了这些“超级常人”是如何应对童年创伤对自己的影响的。梅格博士在书中指出,战胜创伤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21世纪高等开放教育系列教材:心理学教程》是为成人及远程教育非心理专业本、专科学习者编写的一本教材,也是适合社会各界人士阅读的一本心理学普及性读物。《21世纪高等开放教育系列教材:心理学教程》的编写是针对成人在职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因此,在编写时将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还将考虑课程学习对将来扩大阅读的影响作用。力争通过《21世纪高等开放教育系列教材:心理学教程》的编写和使用为学习者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和知识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有一句名言: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一短期的历史。这句话也被用来概括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历程,说的是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中国科学心理学的创建是20世纪初的事情,其标志为:1917年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建立个心理学实验室,1918年出版了陈大齐编著的本大学心理学教本--《心理学大纲》,1920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了个心理学系,1921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华心理学会,1922年种心理学杂志--《心理》出版。
梁实秋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 茶。”(《喝茶》)林语堂说得更妙:“饮茶为整个国民的日常生活增色不少。它在这里的作用,超过了任何一项同类的人类发明……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中国人的饮食》)的确,茶是中国人之“国饮”,中国人之“符号”,中国人之“伴侣”,中国更是茶的故乡。
为了帮助更多的残障孩子走出灰色的心理空间,形成积极心理,作者高理敬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结合教学实例和科学教学理论,编写了这部书。在遵从残障孩子身心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就各类残障孩子的心理问题和积极心理的重建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全面地论述了残障孩子积极心理干预的重要性以及方式、方法和关键,为从事相关教育工作的同行以及残障孩子的亲人、朋友等提供了参考蓝本,以供借鉴。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干预下,越来越多的残障孩子会走出阴霾,走向灿烂的明天!
目前,在抑郁症的领域内,还现存着巨大的宣传缺口。而缩小这一缺口,就是本书的主要意图。它面向所有想了解抑郁症的人群,他们或许是知道或怀疑患有抑郁症,或许是与抑郁症患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工作的人。本书所惧的资料,旨在对抑郁症作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估。它将表明,对抑郁症既不能漠然视之,也不能悲观失望。它同时也表明:对抑郁症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处方和治疗建议。谁要是想得到一个“最快治愈抑郁症”的模式,那他是会失望的。抑郁是一个综合症,解决综合症是不可能有简单的办法的。有一句格言,同样适用于抑郁症患者:“知识就是力量”。有关患者及其亲属,对这个病症知道得越多,他们也就越容易找到一条对待抑郁症的正确途径。
梁实秋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 茶。”(《喝茶》)林语堂说得更妙:“饮茶为整个国民的日常生活增色不少。它在这里的作用,超过了任何一项同类的人类发明……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中国人的饮食》)的确,茶是中国人之“国饮”,中国人之“符号”,中国人之“伴侣”,中国更是茶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