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中405种农药及其代谢物高通量非靶向筛查技术规程》为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热带果蔬质量与安全项目图书,适用于豇豆中405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超高压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方法。包含豇豆中405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检测的前处理过程、仪器条件、中英文名称、CAS登记号、分子式、分子量以及农药母体及典型源内裂解碎片的提取离子流色谱图、分子离子峰同位素分布图等。可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质检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等从事农药化学污染物质研究与应用等工作的检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江苏耕地》不仅对江苏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资源状况以及耕地利用保护措施、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方法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而且多角度地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利用评价结果开展了系列应用研究。书中涵盖的江苏省耕地等级评价图、主要作物适宜性评价结果、补充耕地快速培肥总结等资料是针对江苏土壤特点的 成果,特别是 对江苏全省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状况作了系统介绍,对主要农作物作了耕地适宜性评价,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分区建设的指导建议,深入探讨了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全省耕地主要障碍因素,并因地制宜地提出耕地地力提升方法。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将对江苏的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可为其他地区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课题实施期间作者团队对江浙皖区域草地牧草资源进行了大量野外调查等艰苦工作,调查工作历时5年,选取了2000多个样点,收集了1500多份资源,并对其进行了饲草品质分析,明确了区域内草地的牧草资源状况。该书使专业部门和读者能够清楚了解江浙皖草地牧草资源的状况,对推动华东地区及我国南方牧草资源利用、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推动南方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及美丽国土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书吸收了植物学研究的 成果,将原豆科按蝶形花科、云实科和含羞草科进行编排;将原鹅观草属牧草按披碱草属种处理,其他如植物学名等都依新出版《江苏植物志》(2017版)和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进行规范;书中收录了江浙皖三省草地常见植物220种,其中少数几种家畜不采食,但草地频见或具有饲料添加功能的,也择要收录,如青蒿等。
课题实施期间作者团队对江浙皖区域草地牧草资源进行了大量野外调查等艰苦工作,调查工作历时5年,选取了2000多个样点,收集了1500多份资源,并对其进行了饲草品质分析,明确了区域内草地的牧草资源状况。该书使专业部门和读者能够清楚了解江浙皖草地牧草资源的状况,对推动华东地区及我国南方牧草资源利用、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推动南方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及美丽国土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书吸收了植物学研究的 成果,将原豆科按蝶形花科、云实科和含羞草科进行编排;将原鹅观草属牧草按披碱草属种处理,其他如植物学名等都依新出版《江苏植物志》(2017版)和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进行规范;书中收录了江浙皖三省草地常见植物220种,其中少数几种家畜不采食,但草地频见或具有饲料添加功能的,也择要收录,如青蒿等。
本书是一部以图谱形式体现内蒙古樟子松林内丰富多彩的大型真菌资源及其分类地位的专著。全书共记载大型真菌3门5纲14目41科(其中1科为未定科)77属153种,涵盖菌物界及原生动物界,其中菌物界包括子囊菌门4科5属6种与担子菌门36科(其中1科为未定科)71属146种,原生动物界包含变形虫门1科1属1种。本书详细介绍了每种菌物的名称、拉丁学名、采集地点、经纬度(指采集地点经纬度)、生境、特征、价值、评估等级(指濒危评估等级)、分布等相关信息,书末附有参考文献、中文名索引及拉丁名索引。 本书可作为从事菌物学、食用菌、药用菌的研究者及高等院校森林保护、林学、生命科学类等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为樟子松林内人工引种驯化等方面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分14部分内容,第1章蚕丝学概论;第2章桑品种与桑苗繁育;第3章桑园规划、建立和管理;第4章桑园病虫害控制;第5章桑树资源的多元化利用;第6章养蚕技术;第7章蚕的多用途;第8章蚕病防治;第9章家蚕育种方法;第10章蚕种繁育技术;第11章上蔟与采茧;第12章蚕茧干燥与检验;第13章缫丝与生丝检验;第14章生丝的多元化开发。 本书可为从事桑、蚕、丝科研与生产提供参考,目前国内还没有同类著作。国外日本曾在1984年由福田纪文等编写出版了《综合蚕丝学》(日文),至今已经过去了37年,蚕桑产业的科研、教学的内容、成果等发生了翻天覆地发展,编写出版适合当前世界蚕桑产业发展水平的著作具有创新性与必要性。
《江苏耕地》不仅对江苏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资源状况以及耕地利用保护措施、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方法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而且多角度地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利用评价结果开展了系列应用研究。书中涵盖的江苏省耕地等级评价图、主要作物适宜性评价结果、补充耕地快速培肥总结等资料是针对江苏土壤特点的 成果,特别是 对江苏全省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状况作了系统介绍,对主要农作物作了耕地适宜性评价,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分区建设的指导建议,深入探讨了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全省耕地主要障碍因素,并因地制宜地提出耕地地力提升方法。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将对江苏的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可为其他地区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