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编写。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是党中央主管统一战线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党中央在统战工作方面的参谋和助手,中央统战部统一领导国家民委依法管理民族事务,全面促进民族事业发展等。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有关民族工作的政策建议等。
本书浓缩京瓷公司内部教材《京瓷哲学手册》的内容,在京瓷内部,也称之为“京瓷78条”,如今以逐项解说的形式面世,原本仅限于盛和塾塾生、并不外传的公司至宝,集结了稻盛和夫八十多年来经营与人生的智慧,不管是商界人士还是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们,皆可从稻盛和夫质朴又强大的活法中获得能量,走向事业经营与人生丰硕充实之路。《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的核心内容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稻盛和夫认为,如果以这种生活态度来度过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幸福,以这个准则来经营企业,公司也都会繁荣发展。初次接触稻盛和夫哲学的读者也许会认为:“那么简单的东西就可以把企业经营好吗?”“照这样做,人生就会变美好吗?”“这些不就是从小就已经知道的老生常谈吗?”而正是这套质朴的京瓷哲学,让稻盛和夫引领所创办的京瓷
激励机制过去更多地被视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手段,而现在应该将激励机制升华为共享机制,把企业当成利益相关者的共享平台,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翁。企业员工通过员工持股、科技分红等方式在初次分配中实现与金融资本的利益共享,提高效率、保障公平,形成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首先,本书尝试从共享理念、共享经济、共享企业、共享机制和共享型企业家五个方面,构建共享的逻辑体系。其次,本书从企业的目的、企业家精神、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视角,探讨企业在初次分配中的分配规则、激励机制、共享机制与平台。 后,本书主要选取万华、华为、西安光机所、小米、万科等12家企业、科研院所的多年实践,聚焦它们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分配、激励、共享机制设计和实际操作,总结和提炼这些实践的内在规律,供广大企业
如何用项目式学习引导真实情境中的学习? 如何将项目式学习理念转化为可执行的模型? 如何依据模型形成具体的行动方案? 如何为行动方案提供支架? 本书从中国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总结了项目式学习的周期模型,以及50个常用的经典工具,并为每个工具搭配了中国教师的实践案例、演示视频和可下载的电子文档。 本书旨在帮助教师系统了解项目式学习这一日趋流行的教学方式,从理念学习快速转向实操,进而培养“项目式思维”。
你的孩子特别排斥去学校吗? 你的孩子学习成绩差、与老师和同学相处不融洽吗? 你的孩子总是不愿集中精神上课吗? 你的孩子总是处于失学的边缘吗? 本书作者彼得·格雷是美国波士顿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他的儿子由于无法适应传统学校的规训,被迫选择进入了一所十分“另类”的学校。通过对人类学的研究,彼得·格雷将我们学习的本能追溯到远古的狩猎-采集文化时期,并重新思考有关环境条件和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将孩子们从学校的强制性教育当中解放出来,并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够大化发挥自我学习能力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关键的核心就一个字:玩。家长和学校要做的非常简单,那就是“什么也不做”,放任孩子自由自在地去玩耍,以好奇心为引导,以兴趣为驱动,做自己人生的主人。甚至就连
中华历史浩浩然几千年,民间文化包罗万象,民间信仰则占其一,渐渐滋生,如藤枝蔓叶渗透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但每每谈及信仰时,总有一种宏大、抽象、虚无的思维定式,不可具象。本书取名《杭风遗俗》意欲穿透历史迷雾,把抽象的概念、意识形态具化到一座庙,一个祠,甚至是斑驳光影里仅存的一块碑一座桥,以轻阅读、故事性来探究杭州的、大众的民间信仰的渊源、变迁及传延。当我们去往城隍庙、半山娘娘庙、钱王祠时,看到的听到的不仅是建筑、碑文和历史故事,更有其背后的民众信奉和百姓希冀。
《平民皇帝朱元璋》作者身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明史研究专家,汇聚了多年的研究心得,并加入了自己深刻的见解。《平民皇帝朱元璋》原来为作者为百家讲坛的演讲稿,随后加以整理、润色而成,料详实,丰富,作者在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的前提下,厚积薄发,显示出高屋建瓴的开阔的眼界。作者以一个人身份,追本溯源,娓娓道来,情节曲折,很能激发读者的期待视野。作者围绕朱元璋的生平、经历,并进行的刻画和渲染,塑造出来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围绕《三国演义》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曹操、诸葛亮、关羽、刘备,根据可靠的史料,经过分析判断,对《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虚构之处进行梳理,揭示《三国演义》塑造典型人物中的历史虚构。
《上海秘密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谍战、阴谋与背叛》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在上海租界的情报战和情报人员活动情况,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还原和剖析,其内容基于对英、美、德、法等各国情报局档案所进行的严谨历史学研究。由于在远东有着至关重要的经济、战略利益,各个主要大国在二战期间的上海这个五方杂处、同床异梦的情报大都会中,以各种方式编织各自的情报网,它们通过谍战、颠覆、欺诈活动展开的这场秘密战,是列强之间在全球范围内互相角逐的微观缩影。
《百将团的故事》讲述作者年轻时期在部队对老干部进行两次采访的事情。详尽地记述了采访的经过,并配以大量的纪实照片,真是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对那段经历的难忘,以及对老一辈传授宝贵经验的感怀。也是对后人寄予希望,将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发展,受到了现象学、场所理论等现代哲学和建筑理论的影响。而这些理论的发展研究本身又在很大范围中将历史环境的“再利用”实践作为分析对象,形成一种互相渗透融合的倾向。《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试图借助“场所理论”确定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目标,并以新时代场所精神为评价标尺,选择场所塑造方式,从而帮助人们完整理解人与建筑环境间的复杂联系及其意义,认识到建筑物质功能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动态结合的重要性。《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利用相关资料并结合作者亲身实践的项目进行了再利用设计的详细分析;以“场所构建”作为主要目标和方法,特别提出了历史建筑再利用的一种新概念;提倡任何场所都是有精神的,建筑师的职责就是守护
本书讲述了民国抗战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西迁至四川大后方的故事,其中包括马一浮、熊十力、叶圣陶、朱东润,、凌叔华、贺昌群、范旭东等,他们或创办教育,或著书立说,或重兴实业等,在川蜀之地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印记。 作者通过查阅档案、实地走访等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作了细致入微的探查与研究,对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梳理,再现了他们在战乱时局下跌宕起伏的命运。当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相遇,当厚重的历史与个人的荣辱融为一体,作者诗意的文字仿佛时代的回音,召唤我们重返历史现场,感受大时代下的因缘际会和复杂的人生况味。
《“高升号”的沉没》以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高升号为主的几艘舰船为案例,不走宏大叙事的传统套路,而是以历史细节还原当年战争。诚如《台湾立报》发行人、传记文学出版社社长、美国加州大学U-CLA终身教授成露茜所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然而,中国经此一奇耻大辱,也开始觉醒了,这是近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百余年来,研究者固不乏人,然悬案连连,令人难窥底蕴。高升号事件至今还是西方讲述国际法的重大案例,它导致了国际法的修改。……作者文笔修养深厚,倾注诸多心血,大量汇集史料,考订精严,叙事既中肯又具体,解答了许多长期让人困惑的谜团。”
《学苑文丛》与《学苑学术论坛》已出文史方面的学术著作有《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历史文献学》《诗经古义新证》《中国家乐戏班》《清潮皇位继承制度》《汉唐封爵制度》等四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