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核心词是:演变(evolution)。作者给的定义是:演变是“渐次展开”(unfolding),是“增量式渐进变化”,它是自发的、不可抵挡的,是来自事物内部的变化,而不是被外部引导变化的。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演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演变是理解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如何变化的完美途径;几乎所有人类文化的改变和发展,都是渐进的、增量的、无预定方向的、自然发生的,并且受种种竞争理念自然选择的推动。作者的观点让人联想到生物学上的自然选择,对此我们并不陌生,它甚至已经在我们大脑里根深蒂固了,但马特·里德利想告诉我们的是,“演变”观点不仅仅适用于生物学,而且适用于解释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
哈佛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克里斯托弗 帕尔默经过20余年的临床实践发现,药物和认知行为疗法是大多数精神障碍的标准治疗方法,但并非任何时候都能奏效,也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 帕尔默教授提出的大脑能量理论为理解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突破性的认知框架。这一理论适用于所有精神障碍的治疗,包括焦虑症、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酗酒、饮食失调、双相障碍、孤独症,甚至精神分裂症。大脑能量理论开创性地揭示了: 精神障碍的起源是线粒体功能障碍; 精神疾病与身体疾病存在联系,比如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疼痛障碍、肥胖症、阿尔茨海默病和癫痫; 所有已知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遗传、炎症、神经递质、激素、睡眠、酒精和致幻剂、爱情、心碎、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创伤和孤独等,都与代谢和线粒体相关; 目前所有的精神健康
苏 布莱克每天都要面对死亡,作为一名法医人类学家,她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实验室中的普通人骸骨、墓地、暴力、谋杀、分尸现场,以及因战争、事故或自然灾害引发的大规模死亡事件。 在这本书中,她为我们揭示了她亲眼见证的死亡的不同面目,通过自己参与的真实案例探索了法医学科的发展与进步,也将法医人类学这一学科对其工作及生活的影响与感悟和盘托出。 人们总以为关于死亡的书就会让人悲伤或惊悚,但这本书却不同。书中有悲剧故事,也有幽默风趣的故事,更有如悬疑小说一样的真实案例。虽然不能让我们了解死亡的所有面目,但是作为在死亡前线的专家证人,苏 布莱克是更智慧、更可靠、更令人信服的引路人。
本系列绘本是由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布鲁可积木共同开发的。绘本以 “AiS 要点”体系为标杆,将分为模式、序列、表征、解决问题四大系列,本套为“序列篇”。 绘本通过情境化的多个故事,将相对晦涩难懂的编程术语——顺序、条件、循环、排序以及查找渗入故事情节之中,为少儿人工智能启蒙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绘本还创设了符合主题内容的游戏场景,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思考“算法”并运用,实现探索与创造,培育幼儿的编程思维。 本套绘本供五个分册,分别介绍了“顺序”“条件”“循环”“排序”“查找”五个概念。
◎ 9个故事立体呈现跨度2000多年的人类医学大突破! ◎ 钟南山院士 混子哥 王炸组合 ,句句都是知识点! ◎ 数十位出场人物,还原人类与疾病抗争史名场面! ◎ 20余个医学原理小剧场打破认知门槛,轻松看懂、提升格局! 这本书运用了混知团队独特的视觉化、脉络化的漫画科普方式,结合幽默的漫画和通俗的文字,告别沉闷无聊的史实叙述,深挖人类发展进程中,由医学进步带来的历史剧变。 全书以钟南山院士专家视角 混子哥的漫画解读形式展开,分为九个章节。每一章都从不同历史大背景入手,讲述医学上的突破及其带来的非凡影响。涵盖古希腊医学诞生之源、古罗马的外科手术发展、工业革命时期病毒的发现、女性进入医疗事业的转折点等医学史上的重要节点。探索人类对抗疾病的认知,是如何从信奉巫医的 原始人智商 ,逐渐 升级 到今天研究基因编辑
你是否曾经觉得人类婴儿身上满是奇迹? 小小的身体又软又嫩,像块豆腐一样让新手爸妈不敢伸手去抱,内里却蕴藏着巨大能量,比如 暴风哭泣 的婴儿可以发出让人毛发竖立的尖锐声响,再比如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简直不可思议。 把时间轴再往前推,从一个受精卵的形成,到胚胎在母亲子宫中的成长,再到惊心动魄的分娩过程和需要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配合的育儿过程,在每个小人儿的创造过程中,都有无限奇迹。这些奇迹背后有什么样的奥秘呢? 这本趣味科普书就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怀孕、分娩和一个婴儿的早期成长/养育过程背后的科学,例如:从卵子和精子到受精卵的流体力学,婴儿纸尿裤背后的物理学,新生儿如何毫不费力地吃到母乳(涉及负压),为什么孕妇挺着大肚子却没那么容易摔倒。主要是物理学,也涉及一些生理学、心理学内容。
15篇医家小传 简明有趣的西方医学进化史 这是一本关于医学的八卦书,一本西方医学名家的小传。 希波克拉底、盖伦、威廉 哈维的大名赫然在立,这里有血液循环发明的故事、听诊器发明的故事、外科手术中无菌术的由来、麻醉的发明 很多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应当的基本医学常识,在这里都是一个你怎么也想不到的故事。比如,疯狂的医学家在自己身上进行梅毒疫苗的实验。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耶鲁大学医学教授舍温 B.努兰,他戏称: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 偷窥者 ,而且还是一个爱 八卦 的人。我喜欢窥视著名医生的生活,并写下我所看到的。 努兰采用故事性的叙述手法,将西方名医们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即便对医学不甚明了的读者,也会被拳拳医者心所触动,轻松进入看似遥远、实则与人类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医学世界中。伴随着蛇杖传
希腊的伊卡利亚岛,意大利的撒丁岛,日本的冲绳岛,哥斯达黎加的尼科亚半岛,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一直被认为是超长寿老人生活的 蓝色地带 ,铃木祐潜心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发表的抗老文献,参考了3000多条数据,在众多贯穿古今中外的抗衰老方法中求索。 与此同时,征求了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哈佛大学等机构专家的意见、选择了平衡合乎科学的妥当性和有效性的技术。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理论篇、实践篇1、实践篇2、线路图篇,共有9章,分别是痛苦与恢复的循环、运动、毒素和断食、精神、营养元素、睡眠、美肌、反洗脑、线路图。 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读者能从科学的角度学习抗衰老的要点,大限度地发挥你的心理和身体的潜能,像世界上著名的超长寿地区的人们一样持续保持 超凡年轻态 的生活方式。
【全2册】植物观察笔记 动物观察笔记
这是一本从视觉神经生物学角度介绍人类视觉认知的科普读物,讨论的主题是我们无比重要的眼睛,以及我们的视觉。作者为领域内具有开创性研究的专家,现就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 我们为何总是说 眼见为实 ,背后有什么科学原理吗?我们每一天睁开眼就在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那我们的眼睛究竟是如何承载这个世界的信息的,又是如何传递到我们的大脑的?人人都说眼睛是心灵和灵魂的窗户,这又是为什么? 在人群中要找一张熟悉的脸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我们习以为常。但是人类是怎么办到这件事的,这是科学界的重要谜题。我们大脑的运作有三分之一与视觉相关。基本上科学家要讲清处人类是如何看见感知人事物,背后牵连到人类独有的认知本能。 哈佛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眼科学家及脑神经科学家理查德 马斯兰在本书中试图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类如
人类的骨头是每个人生活的无声见证,有些故事深入骨髓,无法磨灭。 凭借她多年的研究和丰富的从业经验,世界著名的法医人类学家苏 布莱克教授带领我们踏上了探索的旅程。 从头骨到脚趾,脸部、脊柱、肋骨、手臂、手指、骨盆和腿,每一个部位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吃过什么,去过何处,所做的一切都留下痕迹,一条有用的信息可能历经数月、数年,有时甚至是几个世纪,直到法医人类学家对其进行解密。 有些秘密很容易被揭开,但有一些秘密则需要严格的科学论证。但是,发现证据并将其有效结合在一起,我们便能重建事实,发现真相。 一根脚趾接着一根脚趾,一个案件接着一个案件,一些罪案,一些历史,一些不可思议的奇文怪谈 苏 布莱克以敏锐视角,用其职业的敏感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同情,为我们讲述那些被人类遗忘的故事。
当抽象的化学元素玩起了角 扮演,每个元素都有了 的外号、形象、个性和本领,你就能像记住同学 样轻松记住化学元素! 《万物的本原:探秘元素 国》由高中 线化学老师倾 作。放电侠、武林高手、刚强硬汉、天才画家 40多种常见和重要元素化身为趣味角 依次登场。 书中知识点密集,涉及生活场景、文史典故和前沿科技等领域,从牙膏到韦伯望远镜,从古代试毒到现代治癌症,让孩子知道化学在我们的生活里、在 故事里、在未来 造里。更有10种趣味十足的家庭实验,无需 业实验套装, 市就能找到实验材料,有反应迅速的酸碱实验,也有多天观察才能见到的蛋壳消失术。 让孩子在趣味阅读中了解化学,打下学科基础,也更能深入认识世 的现象和变化。
假如我们熟知的世界已经消亡,关键问题是:下面该怎么办?这是一场极富科学想象力的思维实验,写给假设中的世界末日幸存者,作者达特内尔不仅探讨了让我们如何在大灾难后的几周里活下去,更介绍了恢复人类文明所需的非常基础,却极其重要的知识精华:从如何重新发展农业、喂饱肚子,到怎样提炼矿物、制造药品和生产工具,再到铺设电网、发展交通等。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当遇到全球性的灾害、瘟疫,或沉浸于文明的便利时,我们也许更应思考一下,假如文明瞬间崩溃,我们该何去何从。
1953年4月25日,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了三篇描述DNA结构的划时代论文。其中一篇来自詹姆斯 沃森和弗朗西斯 克里克,他们在文中阐释了DNA的双螺旋结构。长期以来,这一发现都被科学界视为生命科学史,乃至整个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原因很简单:造就生命的遗传信息就存储在DNA当中。 然而,在人类认识遗传信息存储、读取、利用和遗传的历程中,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既不是发端,也不是结束:没有自19世纪60年代发现核酸以来遗传学、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的诸多进展,沃森和克里克绝不可能提出他们的开创性理论;另一方面,双螺旋只是DNA分子的三维结构,并没有揭示遗传信息是如何存储在DNA当中的,更没有解释这些编码在DNA中的信息是如何被解码利用,从而造就生命的。换句话说,在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后,生命的遗传密码仍有待破解。 这
《华夏边缘》是 学者王明珂讨论中华民族族群认同与历史发展的重磅研究,为回答“什么是中国人”提供了全新路径。王明珂认为,“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起来像个圆形。”他视“华夏”为长程历史中的人类生态,而“华夏边缘”不仅是时间上的边缘、地理上的边缘,也是认同上的边缘。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环境分配中,在集体性的记忆塑造与失忆选择中,华夏边缘的形成、变迁、维持,亦可说明华夏族群及认同的形成与变迁。 《华夏边缘》是具有理论范式意义的经典著作,出版多年畅行不衰。书中 部分主要陈述了全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第二部分利用考古材料,说明了华夏族群边界形成的人类生态背景;第三部分阐述了华夏族群的重要形成基础,即周人的族源传说与历史记载,并通过荆楚吴等例子,说明了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