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会下雪吗?冬天的漠河和南北极哪里更冷?南方人和北方人到底谁更抗冻?动画片《葫芦娃》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世界上有许多奇妙有趣的景象,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这是一本综合性地理读物,旨在以简单有趣、实用清晰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地理学的魅力。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地理学习策略与方法,包括常见现象和热门现象背后蕴藏的地理知识,总结了与其相关的地理考点增加趣味性,为读者提供观察世界的全新维度。本书还包含了对地理学科学习策略的讨论,如兴趣驱动的学习启蒙、思维导图的应用、多维度学习策略,以及考试前的准备和应试技巧等。《了不起的地理》不仅是地理知识宝库,也是广大学生和地理爱好者提升地理素养和学习技能的实用指南。
作者以不同种类苔藓的独特生物学特征为主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与科研经历,用散文般优美的语言,介绍了苔藓在自然界以及原住民文明和现代城市环境,乃至全球生态大背景中的作用。 作为最古老的陆生植物,苔藓堪称真正的 先锋植物 ,能够将贫瘠的岩石和土壤转变成适合其他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的环境。这些文章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全新角度,以微小到常被忽略的苔藓作为棱镜,折射出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关联的深刻反思。
这是一套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精美图书知识礼盒。 这里是中国 系列紧紧围绕 中国 这个主题,由星球研究所历时多年打造。它从地理的视角出发,书写中国的地理变迁,从人文的角度,书写中国人的智慧创造。《这里是中国》从空间的角度,讲述中国广阔地域和自然之美;《这里是中国2》从时间的角度,讲述百年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这里是中国3》从文明的角度,悉数华夏大地上的城池家园、智慧创造与人文精神。 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到处是景致,处处有故事。这套书以广阔的地理视角和宏大的时间尺度,解读中国故事;以唯美的照片、专业的地图、深情的文字,描绘祖国山河,让我们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充满希望的未来。
本书是多元解读清代海洋生物图谱《海错图》的科普书。海错的 错 ,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作者张辰亮通过考证北京、台北两地藏品《海错图》中的原图,以专业科学传播者和博物达人的视角,从生物学、博物学及生活美学等角度,讲述中国丰富的海洋及滨海生物、植物和风土人情。物种涉及鱼类、鸟类、甲壳类、海洋哺乳动物及滨海植物等30余种, 足迹 遍布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生物保护的理念贯穿全书,以科普工作者的专业度和号召力,激发读者去了解、探索海洋世界,兼具好奇之乐、认知之广,开卷有趣亦有益。 针对青少年阅读群体,这本平装版选用大开本,放大部分展示物种特征的图片,更利于小读者辨识、理解;特别设计 物种知识 栏目,提炼生物学、博物学相关知识点,扩展主题认知;增加生僻字注音,让阅读更顺畅。
2006年首次全程采用高清摄像机拍摄的《地球脉动》是当时BBC摄制的一部很有水准的电视系列纪录片,被誉为 一次对地球极不可思议的探索 。10年后,《地球脉动2》运用同样的前瞻性思维,采用超高清4K摄影机进行拍摄,使用了无人机和远程控制拍摄技术,展现了不可思议的环境和令人难忘的生物,堪称我们星球的非凡写照。 本书为《地球脉动2》系列纪录片的同名图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角色探索6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从丛林到山脉,从沙漠到草原,从岛屿到城市。我们看到了蜘蛛猴的 五肢 摇摆,透明蛙大隐隐于林,真菌会发出幽灵般的光亮,还有寻偶的雪豹、沙漠中铺天盖地的蝗虫群、孤岛中侏儒化和巨大化的奇异生物,以及那些我们认为不可能生活在城市的野生居民。潮起潮落,日升月落,四季更迭,镜头下的这些大自然的场景被定格在本书中,让我们
探寻自然的秩序,重建我们与万物的联系。 关注自然,便是关注地球和人类自身的未来。所以当 绿水青山 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国家的主旋律时,我们更需要从思想层面建立对自然的认知,进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未来发展的进路。这便是 自然文库 存在的意义。 具体而言, 自然文库 关注历史上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与方式,注重现实中环境与世界观的相互作用,此外,亦会抛开宏大的叙事,将个人纳入生命网络中去讲述自然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仰望星空、俯首大地的意义,进而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安放,让忙碌的城市生活变得生动而鲜明。当 同自然和谐相处 的理念内化为我们的生存方式,我们就自然展开的思辨便会越深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也会越光明。 这是一次全球冰川科考之旅 冰川,覆盖了地球表面约十分之一的陆
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 是一套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中国地理通识读本,它将为读者提供一套地理思维方法,帮助大家用地理思维来丈量和观察脚下的土地,认识、感受多彩中国,发现中国之美。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特征差异显著,这套书依据地势、气候、土壤及生物一致性等综合因素,将全国细分为华北、东北、华中、东南、西南、西北和青藏7个陆地单元以及中国的海疆,共8本区域分册,分别是:《青藏 地球第三极》、《西北 文明交汇处》、《西南 多彩民族绘》、《华中 千载富饶乡》、《东南 岭南山海间》、《东北 冰火黑土地》、《华北 华夏中原起》和《海疆 广袤蔚蓝色》。打破行政界线,科学分区,更有利于读者认识地理区域,拓展知识深度。 书中采用 面 线 点 的结构方式,特设主题线路,带领读者 行走 和 穿越 区域,在浸入式阅读中探索祖国
本书是一本关于生石花的图文书。从三个部分对生石花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部分,生石花的发现历史、养殖经验、命名规则和专业名词解释。第二部分收录了迄今为止发现的36个种的生石花的名字来源、分布、特性以及相应的亚种、变种和园艺种,并对每一个种、亚种、园艺种都配了数幅高清彩图。第三部分解答了一些生石花养殖者容易遇到的问题,解释了生石花界存在的一些谜团,以及附录了生石花按发现时间,关键词等排列的索引。
从丰饶的雨林到严酷的沙漠,从积雪的高山森林到湿气腾腾的沼泽,地球上的植物过着独属于自己的秘密生活。然而,植物世界并不像我们看上去那样简单:他们会为争夺阳光与养分而殊死搏斗,某些寄生植物会吞噬宿主,沙漠仙人掌与蝙蝠微妙的共生关系等等。《绿色星球》跨越十七个国家和地区,深入五大生态系统,揭示了植物与动物一样具有的侵略性、竞争性和戏剧性。结合近二十年来植物科学的最新发现,本书将带领我们探索地球上最隐秘也最奇妙的绿色世界。
新疆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从伯希和、斯坦因到普热瓦尔斯基和斯文 赫定,探索未知的区域、寻找地图上的空白点,曾经是无数旅行家以及众多户外爱好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天,尽管新疆已经鲜有人类足迹尚未到达的土地,但仍然有很多谜,比如,这里都生活着什么样的动植物?它们在哪里、有多少、现状怎样?它们是否能够与人类安然共存于同一片土地?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正在成为今天的探险活动全新的意义。 本书整合了 荒野新疆 团队多年来在新疆的自然观察成果,用1100余幅图片,呈现了新疆地区的各种代表性自然景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400余种常见和代表性动植物,囊括了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植物以及真菌等多个类群。让我们一起通过书中收录的图片和自然观察故事,去认识不一样的大美新疆。
这是为你准备的地理学。 地理学包罗万象,它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又时时变化的一部分。从火山喷发到生态旅游,从气候变化到人口增长模型,这些都属于地理学!地理学提供了一个整体的视角把多元的新发现联系起来。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全书为自然与社会两大主题,自然部分包括河流、海岸、地壳板块、气候和天气等分支,而社会部分则探讨了人口、城市、工业、经济等话题。你会了解天气和气候是如何形成的;你会认识到城市化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你更能学会把缠绕在复杂问题四周的线索梳理整合。这里不仅有知识,还包含着一种独特而宝贵的思维方式。 哪怕你已经学过地貌如何随时间变化,或者人口增长的经济意义,你也可以从这本书里获得新的启发。如果你仅仅死记硬背过长江的长度、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
陈磊(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通过诙谐的语言和手绘漫画的形式,轻轻松松地就把中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知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我们把全中国看成一个 班级 ,那这事儿就好理解了! 西藏是美术课代表:穿藏袍、骑牦牛、会画画。 青海是生活管理员:能送水、能拉面、能产矿。 云南是生物课代表:采菌子、养大象、种鲜花。 贵州是进步优等生:建大桥、算数据、产好茶。 翻开本书,从长江长城到黄山黄河,尽览祖国大好河山,越看越爱国!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其定义为 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和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具有万年以上农耕历史的农业文明古国,农业科技和农业文明曾经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截至目前,中国已有18个农业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些农业系统包括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形成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古代农业遗址、农业景观,以及相伴而生的耕作制度和农耕工具等,是活态的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仍对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详细阐释了各个遗产项目的历史传承、
《昔日的世界:地质学家眼中的美洲大陆》是一本普利策获奖图书。书中记录了一次跨越20年的旅行。作者约翰 麦克菲偕同不同的地质学家在美国北纬40度附近取一个横截面,来回穿行,描述这个截面里的一个个地质地貌,解读一个个地质故事,挖掘一篇篇历史。作者游览了一个个风貌各异的地理省区,描写所见景点的景色,写陪同他旅行的地质学家,穿插着写了这些地质学家的人生历史,地质学的历史,乃至地球的历史。通过这些历史的解读,他看到了高尔夫球场和冰川地貌的密切联系,理解了摩门教为什么终选择在盐湖城栖身,明细了标新立异的美国风景画派为什么被称为哈得逊河画派,而且,他还在地质学家的指导下,从沿途所见的一块块岩石中,解读出北美洲大陆在几亿年前甚至几十亿年前的昔日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让读者了解地质科学,也了解
本手册汇集了九万五千多条外国地名,包括国家(地区)名、首都(首府)名、各国一级行政区域名、较重要的居民点,以及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同时还酌收了部分历史地名。每条地名包括罗马字母拼写、汉字译名、所在地域和地理坐标四项内容。本手册可供从事外事、国防、公安、交通、邮电、外贸、新闻出版、文教、科研、地图等方面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使用。
作者以野外考察笔记的方式记述了2011 2020年,在祖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尤其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山野里探求追索的难忘经历。内容涉及的研究有:证明以披毛犀为代表的冰期动物群起源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推翻了 北极起源 假说;为研究青藏高原在晚新生代的强烈隆升及其对气候环境演变的巨大影响,提供了更多化石证据等。从另一侧面 科学家本人的科考感受和考察印迹,体现了他们在丰富人类的古生物古地质知识过程中不畏艰苦、脚踏实地的科学家精神。本书也反映了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大力支持。
《发现之旅》是一部迷人的视觉盛宴,蒐集了伦敦自然史博物馆里数百幅珍贵藏品,《发现之旅》收录了历史上十次*重要的自然探险故事,叙述了那些世界知名探险家、生物学家、艺术家在深入海洋深处挖掘深海秘密时的一幕幕冒险旅程。 《发现之旅》以过去三百年间*有趣也*重要的自然科学探索之旅为题,聚焦在航程中搜集到的艺术与图像材料。每一趟旅程都累积了极其重要的标本收藏,产生了重要的科学新知。书中的许多博物馆收藏也是*次面世,它们*值得读者悉心鉴赏。过去一代代的科学家与历史学家都曾深深地为这些故事与图像着迷,并从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发现之旅》的出版提醒我们,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自然艺术家在自然科学演替过程中的贡献不容忽视。我们若有机会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可以说每一次都是开启视野、航向未知世界的
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本系列丛书是国内科学文化品牌果壳为青少年编著的科普读物,精选有趣又有料的科学话题,旨在通过科普阅读的形式拓展青少年的知识面,全系列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5个分册。本书为地理分册,内容涉及我们生活的地球、各大洲与各国、壮美山河等。书中以阅读笔记的形式,对专业名词做了注释,每篇文章末尾还做了知识点总结。本书不仅仅是对地理学科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地理知识点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非常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
本书真实记录了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陆基首席科学家在南极冰盖持续数月的工作点滴和思绪。从第三极(青藏高原)到北极,再到南极,作者在现实与回忆中,思绪如潮。读者可以从书中了解到南极大陆种种光怪陆离、美轮美奂的景色,体会在广阔无垠的冰雪世界,极地和高山科考工作的种种艰辛与困难,同时又能感受到在寒风和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坚持的新时代中国科学家们的坚守精神和浪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