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世界的起源,它支撑、滋养并保护着世界。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种类繁多,它们以令人惊奇的方式生活和觅食,这种多样性确保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土壤还能滋养海洋、调节河流流向、改变气候,是生命世界中强大而惊人的构造。但遗憾的是,几千年来,由于对土壤缺乏了解,我们一直在以城市化、不适宜的耕作方法和污染等方式破坏土壤。土壤正因侵蚀而消失。 马克-安德烈 瑟罗斯带领我们在土壤的组成成分和丰富的生命形式之间展开一次壮丽地下之旅,以诙谐幽默的文笔,结合妙趣横生的漫画插图,向我们介绍了被我们踩在脚下的土壤,以及鲜为人知的地下世界,让我们重新建立起与自然世界失去的联系。最后,他乐观地展望了我们如何将优质的土壤传给后代。
林木线 是生态学、环境学及地理学中的概念。它显示了树的生长极限。 在过去五十年里,全球北方森林一直在向北迁移。英国知名非虚构作家本 罗伦斯在 2018到 2020年间,穿越加拿大、西伯利亚、挪威、格陵兰岛和阿拉斯加,具体追踪了六种能够经受高纬度严寒的树种。他还与生态学家和博物学家交谈,拜访当地居民,观察树木,讨论巨大的地质变化。 这是一次充满惊奇和敬畏的旅程。本书结合报告文学与最新的科学研究,讲述了即将消失的最后一片森林,以及它对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听李四光讲新能源的故事》围绕新能源的类型、特点、开发和利用的科学知识,以及著名科学家、新中国首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先生带领中国地质工作者认识和探索新能源的故事,结合百余幅生动活泼的手绘插图,将博大精深的新能源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 有哪些神奇的新能源?地球这个 大锅炉 散发出的源源不断的热量,如何为我们所用?原子核小小的身材为何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为什么会有可以燃烧的 冰 ?氢能为什么被称为 能源新星 ? 人造太阳 是什么? 丰富有趣的问题,细腻精彩的讲述,精美动人的插图,少年儿童可以跟随李四光的脚步,一起踏上探索新能源的奇妙旅程。
近年来,肆虐的森林大火已经摧毁了世界各地的大片地区,预计由于气候变化,我们将在未来看到更多这样的情况。但这不是什么新鲜事,野火在地球上存在了数亿年,大规模的火灾在塑造地球生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德鲁 斯科特讲述了火对我们星球的大气、气候、植被、生态以及植物和动物生命进化的影响。它导致了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也推动了开花植物的传播。作者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揭示地球历史深处的气候,让我们了解早期人类是如何驯服火并使用它的。
数千年不良的农牧业经营方式,特别是现代工业化农业,已经导致全球土壤中高达80%的碳流失 即使我们今天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它们也会继续使地球变暖。 在《拯救土壤》一书中,美国著名记者、畅销书作家克莉斯汀 奥尔森提出了一个充满激情的论点 拯救土壤,从而拯救地球,拯救我们的家园。 《拯救土壤》介绍了有远见的科学家、农民、牧场主和园林师们创造性的工作。从北美、非洲到澳大利亚,有众人追随的农牧业先驱,有不收受企业赞助的土壤科学家,也有土地管理者和环保人士少见的携手合作,他们雄辩地主张,我们可以治愈土地,可以将大气中的碳转化为有益的土壤碳,并有可能扭转全球变暖的趋势。 《拯救土壤》中这些生动而富于启发性的的故事,会彻底改变我们对食物、植物以及我们与地球关系的思考方式。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即使面对棘手
本书图片均由世界顶尖自然摄影师拍摄,记录了全世界最令人惊叹的自然地标 七大洲上最为美丽和壮观的国家公园(57个)。读者可以领略到全球最原始的自然风光,最特别的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多样物种。 读者可以看到以北极风光著称的阿拉斯加,辽阔广袤的北美黄石国家公园和优胜美地国家公园;还可以欣赏 世界之肺 巴西亚马逊图木卡玛科国家公园,覆盖在冰川下的冰岛火山,非洲塞伦盖蒂、恩格罗恩格罗和埃托沙国家公园 本书文字优美、简练,可以欣赏到那些受国家保护地带的风貌,也可以看到那些受到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影响的地方,如中国的九寨沟和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精美的照片相当令人叹服、震撼。此外,本书还讲述了保护地的生态系统、濒临灭亡的危险物种等动植物科普知识及人文情怀,让读者在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普及自然科学
法国专家曾在20多年前分析得出,世界上已探明和可推测的煤储量大致可供人类消耗到2200年,石油储量大致可供人类消耗到2020年,天然气的储量大致可供人类消耗至U2040年…… 你有没有想象过,突然有一天,你家的天然气灶无法再点燃,你家的灯无法再点亮,无法在厨房做出可口的饭菜,无法在明亮的灯光下看、书写字,无法打开你喜欢的电视、电脑,无法使用给我们带来无穷便捷的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不是偶然的一次停气停电,你会怎么办?当煤和石油用完了的时候,人类将会怎样? 从长远的能源需求来看,由于煤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有限性及燃烧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是理想的持久能源。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氢能、新型核能和水能等已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
核弹头和核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本书对世界核能发展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详细描述了核能发展的道路既漫长又曲折,时而进退维谷,时而险象环生,时而突飞猛进。展示了核能作为清洁能源、充足能源、环保能源的广阔前景。
"收录更多美丽的水结晶照片,以各异的风姿传递给我们更多信息,启发我们如何与内心深处单纯、洁净的部分产生共鸣;告诉我们人类是自然之子,地球其实并不需要保护,需要保护的是人类自己;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以爱、感激和赞美的心情去生活,去对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宝石圣典 矿物与岩石权威图鉴 珍藏版》是原《宝石圣典矿物与岩石权威图鉴》的*版本。*版请专家杨主明老师进行审校,知识更准确、版面更精美。宝石与矿物权威图鉴,是爱好者入门与收藏者典藏的指南书! 岩石、宝石、矿物和化石是我们这颗古老星球上众多伟大事物的证明,几千年来始终被视为充满魔力的护身宝物,成为神话和传奇的焦点。这本书展示了这些宝物的奇特之美,以及它们在人类历史中所占的地位。并提供了帮助人们准确识别它们的重要知识,切割、抛光和陈列物品的*实用的信息,展示出其无穷魅力。
“世界上危险的动物是什么?”这个问题写在德国艾科尔特野生动物园的一座小木屋的墙上。碰到这样的问题;你怎么回答呢?有些朋友很可能想到猛兽,如狮子、老虎等。这个野生动物园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告诉参观者,这个问题的答案你打开木屋的门就可以看到。当然这并不妨碍参观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只是这个答案常常是人们所想像不到的。这个“答案之门”一打开,参观者看到的是一面大镜子,参观者的尊容尽在里面。它实际上是在告诉参观者:危险的动物是人类!我国有些从事环境教育的老师在看了这个小木屋后用“震撼人心,令人永生难忘”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世界上危险的动物是人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惟一的地球家园已是遍体鳞伤: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展、污水横流,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大气污染使我们看不到蓝天,呼吸不到新鲜、
再过10年、20年,我们还有足够的水吗?有足够的水来饮用和灌溉吗?有足够的水来避免增添引发战争的新理由吗?在我们的地球上,至今仍有六分之一的人口用不上水,十分之一的人口没有排水系统。为什么? 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奥森纳开始了漫长的旅程。从尼罗河到黄河,从亚马逊河到加龙河的支流耐思特河,从极度干旱的澳大利亚到被布拉马普特拉河淹没的小岛……接触了科学家、农民、宗教信徒、大坝工人、世界屋脊上测量冰川消融的物理学家、加尔各答对抗霍乱的医生…… 在这份读来如同文学作品的考察报告中,作者探寻了水的本质和起源,记录了在澳大利亚、加尔各答、新加坡、中国、日本等不同国家关于水的现实,以及为此现实做出的努力。 我对地球的了解不断加深,发现各种不均衡现象正在逐渐加重,尤其是在气候领域。
纪丽真主编的《海盐传奇》从 盐与人类 盐 政史话 盐区回眸 盐场春秋 盐商故事 和 文化遗产 六个方面勾勒出海盐的符号形象。在讲 述传统中国海盐的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利益分配、 *名人物与事件的同时,还介绍了盐场变迁与区域发 展,盐商对当地文化、教育、慈善等方面的影响。* 后将关注点放在海盐文化遗产上,呼吁读者保护海盐 历史遗产,关注海盐文化。
权威性的内容、清晰的照片以及系统的论述方式,使本书成为世界知名的宝石图鉴。全书收录了世界各130多种雕琢和未琢磨的宝石、有机宝石及贵金属,800余幅彩色照片,使读者和宝石爱好者轻松地欣赏、鉴别各类宝石。 图鉴百科式的编辑方式:每种宝石的文字介绍精确简练,所配照片显示其主要特征。附加的插图显示尚未琢磨的宝石的颜色变化和不同的雕琢方式。 阅读轻松容易:本书向宝石入门者和爱好者介绍了宝石的概念、形成、分布、天然特性和人们对它的加工与仿制。彩图显示天然宝石与人造宝石的颜色变化与差异,书末的名词解释则有助于诸者读懂书中的专有名词。
石油真的可以“种”出来?动物的粪便能用来发电?阳光怎么变成电能?为什么运载火箭,太空飞船都用氢作燃料?这些问題的背后,是中国人自主创新的能源科技在发挥着重大作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水力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能源将改善环境,并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本书主要研究地球上的岩石、矿物、宝石及化石,揭示了这些自然现象的精美和奇特,同时也揭示了它们非比寻常的价值和用途。 传奇历史 岩石、宝石、矿物和化石是我们所在的这颗古老星球上众多伟大事件的证明,几千年来始终被视为充满魔力的护身宝物,成为神话和传奇的焦点。这本书展示了这些宝物的奇特之美,以及它们在人类历史中所占的地位,从科依诺尔钻石到颇具传奇色彩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宫殿中的琥珀大厅,应有尽有。 一本的指南 本书中鲜明清晰的图片资料向读者展示了各类岩石与宝石,提供了帮助人们准确识别它们的重要知识,还提供了切割、抛光和陈列物品的实用的信息,展示出其无穷魅力,从基本的建筑材料到精美装饰全部包涵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