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上世纪美国重要的地理学家亨廷顿的代表作,也是一本环境历史先锋著作,主要解释区域性的气候对人种体质和文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以充实的实地考察、调查数据为基础。他以宏大的视野探索环境与人类文明的互动,论证了世界上气候带的分布与文明中心的分布二者之间的联系。地理位置、土壤、植被、气候等环境要素对人类文化和基因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这种观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占据地理学的主流,该书正是在当时学术环境下写成的。这种学术取向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只不过发生了量化研究的转向。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永恒的主题,这一点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淡化,亨廷顿的这一著作正是以大胆创新的思路研讨大尺度地理空间上人地关系的经典之作。
人类生活在一个 空气之海 的海底 确切地说,这个大海里的空气有520万亿吨重。这么多的大气被均匀涂抹在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上,而其中的99%又分布在地面以上18英里的范围内。这18英里的大气层就像一个巨大的 气象剧场 ,其中上演着既华丽又可怕的自然现象 从倾盆大雨到狂暴飓风,从电闪雷鸣到雪落荒原,反复无常,难以捉摸。 作者从小就对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预报十分着迷,他在书中将看似无关的各种气象事件联系起来,用诗意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变化万端的天气现象,带领我们漫游于这片人类时刻生活于其中却不甚了解的大气世界。
此前我们只能在遥远的度假胜地感受到的热浪、暴雨和毁灭性的风暴,是否意味着气候变化,抑或它们只是正常的天气现象?物理学家弗丽德里克 奥托女士参与了归因科学的建立。借助这种革命性的方法,她可以准确计算出气候变化何时会发挥作用。像 哈维 飓风这样的灾难是人为的吗?干旱是全球变暖的结果,还是像往常一样,只是一段难耐的酷暑?数据显示,由于气候变化,2018 年在德国出现的热浪再次出现的概率至少是以前的两倍。在澳大利亚, 2019 2020 年摧毁整个大陆的丛林大火再次发生的概率至少增加了30%。好消息是,借助归因科学的数据,人们可以追溯导致天气现象的具体原因。一家企业,甚至一个国家都可能被告上法庭。而且,气候变化不再被滥用为借口:政客不能再用它来掩盖管理不善和自身的失败。这本书让那些激烈的辩论变得清晰明了。
华中区域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华中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内容包括华中区域气候变化科学基础、影响与适应、分省报告三编共16章,对华中区域气候变化事实及原因、气候变化已经产生的影响、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及可能影响等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较全面反映和展示了华中区域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和成果。 本书可供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决策部门在制订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和措施时参考使用,也可供气象、农业、林业、水文、能源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人员参考使用。
丛书简介: 在中国的支持下,北京大学与外多所中学联合启动的“亚洲青少年交流计划”自2021年开始,接收来自国际高中学生共同参与线上课堂,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此项计划不仅凝聚了教育、科技界的智慧和资源,而且着眼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次大学与中学深度融合、共同育人的创新尝试,致力于在真实的科研课题学习与实践中,为中学生打造一个全方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 北京大学的教授团队亲自设计并讲授的课程,不仅旨在巩固中学生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中学生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科学家精神,激发对科技前沿的热爱,并在科学探索的旅途中播下探究与创新的种子。 这些课程内容经过北大教授的严格审定,依托“北大A计划”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再由北大附中的教师团队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了适度的调整与拓展
你知道吗?暴雨、冰雹、龙卷、沙暴、闪电……这些景象让你惊心动魄。看到这些天空景象时,脑海中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没有想去探索个中的奥妙? 这本关于气象的小百科全书,它将带你走进奇妙无穷的风云世界——雨城、雾都、雪屋和极昼极夜之地的奇风异景,去探寻万千气象的真实面目。 翻开这本书,你将在神秘气象这个舞台上,看到多姿多彩的彩霞、耀眼灿烂的闪电、漫天飞舞的雪花、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无数的气象现象扮演的一个个生动而鲜明的角色,上演的一幕幕奇趣横生的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