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代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闪光的瑰宝。它的手稿,在当时就被人们争相传阅、抄录,被誉为“千古奇人,千古奇书”,“世间真文字,大文字”。除了我国古代的类书、丛书,作为单一的著作,没有第二部书能像《徐霞客游记》这样涉及如此广阔的科学领域,包括如此丰富的科学内容,具有这么多方面的科学价值,它既是导游手册,亦是地学百科全书,它是历史实录,更是一本优秀的文学名著。
《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以唐代自然灾害作为研究对象,更具有典型性。唐代不仅是中国中古社会强盛而重要的历史时期,大唐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最富庶、大的国家,不仅为当时世界各国民众所向往,而且其雄伟气魄与博大胸怀亦为后辈中国人所仰慕。因此,对唐朝主要自然灾害的情况,唐代朝廷、官员到广大民众对灾害的认识,唐代社会各阶层对自然灾害采取的预防和救济办法,以及自然灾害与人类的互动情况,成为我们迫切需要了解、研究和弄清楚的问题,以便加深对大唐帝国的认识和从唐人防灾、减灾、救灾中获取有益启示。
《尚书》中的《禹贡》,大致成于唐虞之时。《论语·为政》曰:“子曰:‘《书》云孝乎!’”可见其成书久矣。两汉时期,自孔安国、郑玄以来,注释《尚书》全篇者不知凡几;南宋时期,自程大昌、毛晃以来,专门注释《禹贡》者亦不知凡几。虽然《禹贡》一篇,自“禹敷土”至“告厥成功”,全文祇有一千一百九十四个字,但是,由于岁月的推移,河山的变易,人类的开发,现今之地貌(地形),已非禹时的景象了。 《史记·夏本纪》及《汉书·地理志》皆曾记载《禹贡》全文。大致说来,《夏本纪》及《地理志》虽与《禹贡》文词稍有差异,但有关地理的记述,并无不同之处。然而两千年来,学者注释《禹贡》地理,可谓“各言其志”,不仅难能一致,甚至南辕北辙。其中较为者,如九河、三江、九江、黑水、彭蠡、三危、陪尾等等之所在,真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