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约翰 冯 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1903 1957)是20世纪重要的数学家之一,被后人称为 计算机之父 和 博弈论之父 。 本书是诺依曼在1955 1956年为西里曼讲座而准备的未完成讲稿,是作者对过去十几年在计算机领域所做研究的一个总结性梳理。诺依曼在书中首先概述了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的一些基本设计思想和理论基础,然后从数学的角度,主要是逻辑和统计数学的角度,探讨了人脑的神经系统的控制和逻辑结构,对计算机的数学运算和人脑思维的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书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篇重要的原始文献,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为计算机的创新与发展以及机器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书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模糊逻辑和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人工免疫系统;人工智能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本书以FANUC工业机器人为研究对象,针对工业机器人认识与操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注意事项、设备各组成部分、坐标系设置、示教过程、程序执行及指令详解、系统文件的备份加载和保养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在相应章节配备现场实操视频,通过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即可观看对应视频,使读者了解和掌握与FANUC工业机器人相关的每一项具体操作方法,建立对FANUC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全面认识。 学习交流QQ 群:651014095
本书从人工智能的概念、发展历史、主要技术理论及应用等方面,全面讲解了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全书分八章,分别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及相关术语、人工智能发展史、传统人工智能与智能计算、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世界主要国家及科技公司的脑计划项目、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其中,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部分,具体介绍了当前主流的人工智能算法;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部分,介绍了专家系统、图形图像处理、语音处理、自然语言理解、智能推荐、智能博弈、自动驾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智能家居等具体应用。*后一章预测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以及需要解决的法律、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全书专业性和普及性并重,多采用案例分析和类比的手法,帮助读者对人工智能有初步但全面的了解。
本书介绍了从低维的动力系统识别优化到反应扩散方程和耦合格子描述的空间二维系统斑图诱导控制,定义了相关统计物理量,刻画了分岔参数引起的相变,为临床预防并治疗心室纤维性颤动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揭示了大脑皮层内螺旋波的传播机制和生物意义,为预防神经性疾病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本书可以用作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一般力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教材,也可供非线性动力应用和理论生物物理专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微型计算机在工业控制中的各种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微机控制系统中的输入/输出通道接口技术;人机交互接口技术;常用控制程序的设计方法;微机控制系统的数据处理;数字PID控制;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组态控制软件;微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为了帮助读者掌握各部分内容,书中每章后面都附有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子电气等专业的微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微机控制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传感器技术(第3版)》综述传感器技术的基本理论,详细介绍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和应用场合,择要阐述主要传感器类型的设计和选用原则与方法。全书共14章,可分为四部分:部分(绪论与第1章)为共性基础部分,以新颖的构思和笔法介绍了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与构成法、传感器的数学模型与特性、提高性能的措施与标定技术等;第二部分(2~8章)为常用传感器的分析与综合;第三部分(9~13章)分别介绍了光纤、数字式、化学、生物等新型传感器及传感检测技术;第四部分(第14章)概要介绍了当代传感器技术前沿的、具有广阔发展和应用前景的主要新技术。 该书结构严密,内容丰富,与现有教材相比以有限的篇幅实现更大的覆盖面;既突出教科书那种严谨的理论性与系统性,又兼有工具书那种启示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取材传统与新型俱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 全书共分七章,主要介绍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根轨迹基本方法,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每章介绍了MATLAB语言在自动原理中的应用,并举了大量有针对性的例题,章后附有小结与习题,以利巩固基础知识和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易于读者学习和巩固。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电力技术类、自动化类、机械类等工科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职业院校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介绍了绪论、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根轨迹法、频率的响应法、状态空间分析法。每章由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典型例题和练习题四部分组成。附录部分收录了西安大学自控系近几年来的研究生入学自动控制理论试题和每章练习题的部分参考答案。
本教材是编者结合所从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借鉴国内外同行*研究成果,为满足新时期本科与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具体要求而编写的。 全书共八章,包括概论、坐标系及其变换、机器人运动学、机器人运动学、机器人控制、机器人路径规划、机器人系统及典型应用以及机器人未来发展。在内容安排上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既让读者全面掌握机器人学的基本知识,又让读者对现代机器人学的发展前景有一个了解。 本教材可作为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在机器人技术领域工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谢存禧和张铁主编的《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内容介绍:随着机器人的迅速发展,以及机器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近年来很多高等学校机械工程类专业增设了有关机器人的课程。《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详细阐述了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机器人本体的结构原理和特点、机器人的运动学初步知识、机器人的动力学初步知识、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机器人的常用智能控制、机器人常用的一些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机器人的视觉系统、机器人语言以及机器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等内容。本书适合机械工程、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大专生的教学之用。作为研究生用书时,部分章节应适当加深。另外本书也适用于有关科技人员作为参考之用。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等同采用IEC 60446:2007(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 导体颜色或字母数字标识》(英文版)。 本标准是对GB7947--20066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一导体的颜色或数字标识》的修订。 本标准与GB 7947—2006相比有如下技术差异: ——名称改为“人机界面标志标识的基本和安全规则 导体颜色或字母数字标识”; ——“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增加“GB/T2900.73—2008电工术语接地与电击防护”; ——增加了第3章术语和定义; ——增加了第4章导体标识; ——增加5.3.4~5.3.6双色的使用; ——增加6.2某些特定导体的标识; ——增加新附录A“特定导体的颜色代码和字母数字标识”; ——取消旧附录A(资料性附录)“不同国家标志PEN导体的方法”。 本标准代替GB 7947—2006。 本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l5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书评、王思斯。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专家系统原理、专家系统工具ESTA等,并给出了较多的示例。全书共分三部分:部分(第1章)简述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专家系统工具、诊断问题求解、知识表示、Visual Prolog语言;第二部分(第2~4章)论述专家系统工具ESTA及ESTA应用范例分析;第三部分(第5~9章)介绍基于Visual Prolog的专家系统、基于Web的专家系统的应用研究、ESTA汉化及定制过程、基于ESTA的专家系统、学习和研究ESTA的示例——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结合应用、Visual Prolog的应用示例——基于高压分析的变电设备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基于Windows与基于Web的ESTA应用咨询过程图例等。 本书需要读者具有Prolog或Visual Prolog的基础知识,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自动化、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专家系统及应用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电力系统等其他专业的师生以及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
本书是潘丰、徐颖秦主编《自动控制原理》的配套教材,内容包括学习辅导和习题解答。本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难点、重点、基本知识点以及典型例题精解,对《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全部习题给出了详细解答。通过典型例题的精解和习题详解,能使学生快速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学习要点和精髓,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本书取材广泛,重点突出,题目典型多样,可作为电气信息类各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及考研复习的参考资料。
《全国机械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精品教材:自动控制技术项目教程》是根据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要求,按照项目引导和任务驱动的原则进行编写的,对每一个项目提出了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全国机械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精品教材:自动控制技术项目教程》将自动控制原理和自动控制系统融合在自动控制技术项目任务中,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结合直流调速系统和位置随动系统着重叙述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自动调节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及系统性能(稳定性、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的分析,介绍了系统校正的作用和方法;同时以转差功率不变型调速系统--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为主,介绍了交流调速系统;还介绍了MATLA
《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制作》由李琦、谢胜利、房静、万书亭著,本书把近几年来我们精心组织、大胆创新、亲手设计制作完成的9个优秀作品介绍给大家,并对每个机器人作品从设计思想、设计方案、零部件选取、加工制作、主要创新点等方面做了较详细阐述。望本书能为机器人爱好者制作机器人提供一些帮助,也可以作为机械、电子、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创新实践的参考书,同时也可供从事机电一体化及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