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亲自考察路易斯.I.康的建筑和和绘制图示的感受为契机,其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将路易斯.I.康的作品以空间构成的视点加以分析,形成容易理解的视觉表现;然后,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等20世纪的巨匠们的空间构成与路易斯·康空间构成作比较,在明确双方作品各自本质的同时,对整个20世纪作一历史性的透视。通过对比众多的建筑作品,尝试让每个作品都浮现出它自身的特性。书中各章配有两幅以上的轴测图,使人能一目了然地把握空间构成。另外,众多平、立、剖面图等更加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同时还可将其作为设计和研究的资料保存。
因此,我们的书试图再次考证身体在建筑中的重要性。在章的论述中,回顾西方历史,“身体作为建筑思想的中心有多久”为一种暗示,我们回顾了许多重要的事件。我们提出,直到现代设计学院出现的前后过程中,建筑的信仰才变得如此强调“理性”,并且分析了属于建筑观点转变的后笛卡儿哲学和心理学的思想争论。随后的几章内容,是我们研究的焦点。在此,我们回顾了一些感觉模式,这些感觉模式已经在20世纪颇有影响;我们还十分详细地研究了身体——图像理论的某些含意,重视触觉的理论发展。我们相信三维的基本且难忘的感觉在于身体的体验,而这种感觉可能在我们体验建筑的过程中,是组成理解空间、感受空间的基础。 在本书的后半部,我们讨论了“身体一图像”理论的私人暗示和公共暗示之间的关系,回顾了身体运动的主题,并继续讨
周骏编*的《古建筑砖细工》包括12章,分别是:古建筑砖细工(水作技艺)概述;砖细应用范围及历史演变;砖细材料的制造方法;砖细的平面作品与线面作品;墙门、库门、影壁与门楼;砖细的卯榫结构及安装;水作砖细工专题技艺:砖雕;水作砖细工专题技艺:花窗;水作砖细工专题技艺:灰堆塑;水作砖细工专题技艺:门楼(墙门);苏州*名砖细塔与无梁殿;对苏州砖雕工艺的再认识。文后还有附录:香山帮建筑砖雕类型总览;香山帮建筑花窗类型总览;香山帮建筑灰堆塑类型总览;香山帮工匠的行话。 本书可作为古建筑技工培训考试用书,也可供从事古建筑施工的操作工人、技师使用。
民国早期礼制建筑和中山纪念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许多重要话题,如新旧转变、中外交流、学院派的影响、民族主义与现代性,以及中国建筑的历史叙述,因此它们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设计史、思想史,甚至史学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笔者赖德霖相信,《民国礼制建筑与中山纪念》将帮助人们重新认识民国以来的礼制建筑,加深了解中山纪念建筑作为一种政治和文化的象征,对于促进现代中华民族国族认同的重要性。笔者更加期盼,本书可以为现代中国的礼制建设提供借鉴。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被称为掌墨师的民间匠人,无需图纸,不用一根铁钉,打造出侗寨的木构建筑世界,令人叹为观止。本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核心,以生动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展示侗寨建筑的丰富类型和营造技艺,揭示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意蕴,让读者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本书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解读古今中外建筑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文化涵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各个时期的建筑与城市,认识与思考当今建筑与城市建设的现实与发展方向,提高建筑文化修养。 建筑的文化理解 由秦佑国教授主笔,共分为三本展开,分别为:《建筑的文化理解 科学与艺术》《建筑的文化理解 文明的史书》《建筑的文化理解 时代的风云》。本书为*分册 科学与艺术 ,主要从建筑概论、建筑与气候和资源、建筑与社会、建筑审美四部分展开。
本书包括:古建筑布置定位与建筑基础;古建筑主体构造、用材及营造技术;古建筑屋面铺设的要求等内容。本书内容新颖、全面,可操作性强。 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管理人员使用。
本教材是古建筑工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之一。结合《古建筑工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对各职业技能等级的木工应知应会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具有科学、规范、简明、实用的特点。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古建筑木作发展概述(通用),木作相关基础知识(通用),古建筑常用材料和工具,大木构架(北方、南方),斗拱(北方、南方),木装修(北方、南方),木作技术管理知识(通用)。本教材适用于木工职业技能培训,也可供相关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使用。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北京建城建都以来,很多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和北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息息相关。本书对于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北京的古代建筑载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客观的记述,配以珍贵的历史地图与照片,通俗性与可读性兼备。
本书为村庄整治技术手册的一个分册,主要针对现有的农村住宅存在结构安全性低、抗震能力弱、房屋出现裂缝回潮、房屋不节能、水电线路布置不合理等问题,从农村住宅的安全性、适用性、节能和水电系统改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造措施,同时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农村住宅拆除与再生利用的理念和具体措施,对今后适用于农村的建筑形式进行了展望。虽然本书侧重点是现有房屋的改造,但是对于农村新建房屋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书内容丰富,技术实用,针对性强,可供从事农村住宅建造和改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也可供广大农户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