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石头史书”的中国近代建筑,见证了政治风云的变幻沉浮,映射了社会思潮的潮起潮落,凝结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一部中国近代建筑史,就是中国近代社会沧桑巨变的缩影。
《解读建筑》综合介绍了建筑学和建筑史,其独特之处在于本书的整体论方法。本书把建筑这一话题置于文化、保护、规划和环境等宽泛的背景中考察;结合历史,结合当今的重要议题,探索不断行进中的建筑实践。新的版本还增添了探究可持续性的含义,探究景观、城市更新等话题的内容。本书旨在帮助读者获得体验建筑和建造环境的感觉,更好地理解建筑的形式、结构、意义,以及它们的历史和未来。本书配有大量插图,取材范围涵盖欧美、中国、中东、印度、非洲及世界其他部分。学习建筑学、建筑史、室内设计、规划、旅游、文化史和产品设计的学生及爱好者都会对本书感兴趣。
《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主要围绕义县奉国寺建筑、彩绘、塑像乃至北方寺庙园林的特点及其背后历史上的“人和事”乃至传说等做了一个全景式的展示。 对于有兴趣了解建筑文化的成年读者而言,它易懂而不肤浅,可以温故知新,甚至可以了解到奉国寺专题研究的新进展——如殿内七尊大佛与建筑结构形式的关系问题,《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就解读了新的发现;而对于高中生而言,《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是一本稍下一点功夫即可获得多方面历史文化知识的课外佳作;而对于小学至初中阶段的小读者而言,则可在老师或学生家长的辅导下,获得初步的文化启蒙。
本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地介绍了自1980年以来中国建筑的革命性变化,包括民族特征的演变和海外建筑思潮对中国的影响,这些特点体现在老一辈和年轻建筑师的身上,通过建筑师的思考和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系统的整理。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体验到全球化和现代化对中国建筑的深刻影响。本书英文版自2006年面世,在海外广受赞誉。现中文版添加了近几年的新落成建筑、以及海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作品图片,丰富了我国建筑发展的观念和视角,为建筑学生、学者、设计师和文化爱好者。
西方的现代建筑先驱视建筑为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为生活而创造,为新时代而设计,是他们的建筑师的主要任务,传统建筑对他们而言,充其量是一种环境的条件,而不是思虑的重点,他们要为自己创造历史。中国的建筑师则一直在寻求一个融合现代化与传统化的中国建筑。在中国现代化之阵痛中,没有一种艺术像建筑一样遭遇到新形式的难产。因此中国建筑的现代化问题,自从建筑家有意识地寻求解答以来,一直是建筑界最吸引人的论题。到今天,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仍然没有产生一个大家认同的方向。分析起问题的症结,不外如下数端:(一)沉重的历史使命感;(二)结构形式的巨大差异;(三)西化与现代化的混淆;(四)传统定位的困惑。
《东南大学城市保护与发展工作室研究系列:边隅要冲京师藩屏·明长城大同镇段的地理与建造信息》基于大量的文献史料查阅和翔实的现场考查数据,从地理和建造两个角度对该段长城进行了深入探讨,全面挖掘和展现了明大同镇长城的地理和建造信息。地理信息方面,运用GIS等空间地理分析技术,结合实地考察,对长城与地理环境,敌台与武器射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证实了长城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建造信息方面,借鉴土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以夯土为主的该段长城的材料组成和构造特征进行了科学统计和分析,深入展现和解读了该段长城材料和构造的丰富性。《东南大学城市保护与发展工作室研究系列:边隅要冲京师藩屏·明长城大同镇段的地理与建造信息》的成果可直接运用于文物保护工作,进而挖掘长城的价值内涵,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世界现代建筑史(第2版)》是修订版,修订的基本要求是修改错误、补充不足、增加新内容,而修订工作我自己订了以下几个标准是:存在错误的地方、不准确的地方、过于的说法一律修改;这里有内容、理论阐述的错误,也有文字的错误和不准确的修改,这个工作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人名的翻译进行了统一,并且在书后有人名翻译对照一览表;为了保持相对准确,在人物、建筑物、建筑运动和艺术运动出现在《世界现代建筑史(第2版)》次的时候都在后面附加了原文的名称;日文中的汉字中国读音和日本读音基本完全不同,比如丹下健三,读音是TangeKenzo,因此全部用罗马拼音注出。原书中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八、九两章合并为一章。当时的布局,是因了后现代主义正处在高潮的情势,现在后现代主义已经衰落,因而布局上已无须给予如此大的篇幅了。最后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