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由本地达人“地头蛇”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准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最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书中展示的近300处南京民国建筑的精美实景照片,均由专业摄影家拍摄。其中很多建筑形象是读者前所未见的,皆由本书独家首发,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该书既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资料大全,又是一本人文旅游
《木构建筑的历史》本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来深入地剖析木构建筑技术层面的问题和文化背景。普赖斯用饱满的文字来描述日本从佛教历史中衍生出来的无比精彩的木构文化遗产;俄罗斯木匠是如何造就了俄罗斯木构建筑标志性的洋葱圆顶;挪威的木板教堂如何揭示了的过去;突厥部落如何将海滨住宅从亚洲带到了欧洲;新英格兰的定居者是如何在几个世纪以后,由彼得?卒姆托和伦佐?皮亚诺这样富有经验的建筑师发展出了生动且极富原创性和天才的新木构建筑。木构建筑将持续发展,拥有着鼓舞人心的未来,如同其光辉的过去一样。
一、丛书辑凡20种,着力于“学术”与“文化”两方面,所收著作或为创剥开新之作,或为传世经典之作。二、辑收书范围,起于民国建立,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所收诸书,原版本均为繁体文本,在其流布过程中,亦有版本差异、文字错讹等现象,为方便读者,按古籍整理通行之例作了整理工作:(一)所选著作,以其原始版本为底本,尽量搜求不同版本,分别校勘,择善而从。(二)校勘中,只校是非,不校异同。凡底本脱衍讹倒而他本不误者,据他本勘正。(三)凡笔画小讹,不见字书,显系误刻者,一律径改,不出校记;凡日曰淆乱,己已巳混同,戊戌戍不分,一律径改,不出校记。(四)一般不用理校方法径改原文,确有把握且非改不可者则径改。(五)繁体字改为通行的简化字,但容易引起误解的人名、地名用字,仍保持原貌;习见的异体字、通假字,原则
本书是部以城乡建筑遗产保存与再生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实践和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综合性著作。书中以国际前沿的视野和中外比较的视角,通过大量典型生动的案例分析,阐述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作为新兴学科方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妥善解决城乡改造和城镇化中保护与发展关系问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丛书辑凡20种,着力于“学术”与“文化”两方面,所收著作或为创剥开新之作,或为传世经典之作。 二、辑收书范围,起于民国建立,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所收诸书,原版本均为繁体文本,在其流布过程中,亦有版本差异、文字错讹等现象,为方便读者,按古籍整理通行之例作了整理工作: (一)所选著作,以其原始版本为底本,尽量搜求不同版本,分别校勘,择善而从。 (二)校勘中,只校是非,不校异同。凡底本脱衍讹倒而他本不误者,据他本勘正。 (三)凡笔画小讹,不见字书,显系误刻者,一律径改,不出校记;凡日曰淆乱,己已巳混同,戊戌戍不分,一律径改,不出校记。 (四)一般不用理校方法径改原文,确有把握且非改不可者则径改。 (五)繁体字改为通行的简化字,但容易引起误解的人名、地名用字,仍保持
美国的建筑遗产保护运动发展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建立了完整有效的体系,发展了成熟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本书选择美国四个主题性事件为研究索引,分析、论述美国建筑遗产“从个案到群体、从局部到整体”的“立法、管理、运作、公众参与”的保护思路、策略和历程。第2章以弗农冈为例,探讨了美国早期建筑遗产保护的社会动因;第3章论述了威廉斯堡修复工程的特点和对20世纪早期美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影响;第4章以查尔斯顿为例,论述了美国地方历史保护的发展;第5章论述了昆西市场的修复和再利用。本书可供我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阅读,也可供城市建设人员和相关师生学习参考。
《东南大学城市保护与发展工作室研究系列:边隅要冲京师藩屏·明长城大同镇段的地理与建造信息》基于大量的文献史料查阅和翔实的现场考查数据,从地理和建造两个角度对该段长城进行了深入探讨,全面挖掘和展现了明大同镇长城的地理和建造信息。地理信息方面,运用GIS等空间地理分析技术,结合实地考察,对长城与地理环境,敌台与武器射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证实了长城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建造信息方面,借鉴土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以夯土为主的该段长城的材料组成和构造特征进行了科学统计和分析,深入展现和解读了该段长城材料和构造的丰富性。《东南大学城市保护与发展工作室研究系列:边隅要冲京师藩屏·明长城大同镇段的地理与建造信息》的成果可直接运用于文物保护工作,进而挖掘长城的价值内涵,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像宋代那样纠结:既有“内敛晦守”的政治生态,又有“开放进取”的科技追求;既有“虚中求实”的造物经济实学理想,又有“实中求虚”以“艺术本位”为特征的美学追求;既有重商主义的“百器维新”,又有金石学勃兴的“复古尚古”思潮。这种情况造就了两宋在文学上婉约与豪放、绘画上写实与写意、建筑上奢华与简约等“二元并峙”的局面。 尤其在建筑上,宋代对各种新范式确立的根基,无不始于观察和内省的努力,使宋人在“破”与“立”的关系上进入一个自觉时代。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发端,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清晰呈现了影响近代中国的种种新元素。因此,不清楚宋代建筑“转型与定型”的特殊历史节点,我们就无从知晓元、明、清以至民国建筑演化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
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在世界上已经形成热潮。这股风也吹到我国,但我们对它的基本理念其实还很隔膜。陈志华先生用自然优美、平实的笔调,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民俗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意大利近20个历史文化古城、数百幢古建筑和对它们的保护。读者在阅读的愉悦中,不知不觉对意大利人民尊重文化、爱护古建筑的非功利性态度和科学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对当前世界上关于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的主流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了大致的认识。 随文配有数百幅图片,包括地图、建筑照片等等,有的十分罕见,使本书不仅具有阅读与收藏价值,还可以作为意大利古建筑旅游的指南。
明长城作为军事工程设施的修筑目的明确,即阻挡北方游牧骑兵南下对中原富庶地区的侵扰和掠夺,军事功能是其主要价值所在。因此,对于其军事功能运作的深入理解是准确认识长城建造特征、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的重要前提,否则就会背离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在认识与保护过程中也会造成完整性和真实性的缺失。比如,如果没有认识到长城军事功能运作对于作战视线的要求,就有可能在保护过程中出现盲目进行植被覆盖整治,以及在不适当的位置设置遮挡视线的附属构筑物等情况,这些都会造成对文物环境的破坏,使得原本“善意”的保护工作成为“隐形”的破坏活动。《峰环万叠·险胜重围:明长城蓟州镇段的历史建造及保护》的写作即基于军事功能运作的角度,对明长城的历史建造给予探讨,落实于构造做法及地形与选址布局的关系,并结合现状,提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