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四章并附录。*章首先介绍了认知过去建筑的几种方法,诸如活用现存的建筑、从绘画和图纸着手调查、通过遗址发掘来调查和从样式、技术等方面推测等,并具体地讲述了史前建筑的营造。第二章讲述的是日本中世、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主要内容有东大寺烧毁后重建时采用的大佛样、禅宗寺院与禅宗样、中世镰仓、奈良和地方上的建筑以及寝殿造的蜕变和庶民住宅、画卷中所见武士和庶民的住宅,还有日本自治都市寺内町和战国大名的根据地城下町等。第三章从近世、即安土桃山时代的城郭建筑、草庵式茶室说起,间插建筑的标准尺度和 间 ,一直讲到江户时代的都市规划和建设、近世城下町和书院造的成立、日光东照宫和京都桂离宫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近世民居的成立和地域特色、都市店铺和戏院的出现等。第四章为近代、即明治维新至二战
这部由本地达人“地头蛇”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准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最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书中展示的近300处南京民国建筑的精美实景照片,均由专业摄影家拍摄。其中很多建筑形象是读者前所未见的,皆由本书独家首发,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该书既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资料大全,又是一本人文旅游
\"本书建筑师林徽因给年轻人的中国古建常识。 收录了我国20世纪杰出的女建筑师——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包括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力求展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一面。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了我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在网络发达的 ,林徽因的文章对当下的年轻建筑师仍有着借鉴意义。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特别增加了50余幅原创手绘图,图文并茂,版式典雅,希望能帮助读者直观感知中国古建的艺术魅力。本书既可以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学习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古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建筑研究以其对建筑用途,含义和魅力的欣赏展示了人们享用房屋的乐趣。”此话引自1938年第10版《弗莱乇建筑史》,恰如其分地总结了《弗莱彻建筑史》一书对于不同时代的学生和建筑师们意味着什么——一本通俗易用的参考书,内含对世界所有主要建筑的描述的说明,以及很多图文并茂的实例。 主编丹·克鲁克香克(Den Cruickshank)和3名顾问、14名撰稿人共同编撰了本书的第20版,也是世纪版,对其中许多章节进行了改动和扩展,并增辑三分之一的篇幅,有关中东(包括以色列),东南亚、印度次大陆、东欧、拉美地区以及俄罗斯、中国(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朝鲜等国的20世纪建筑的一些新章节。本书的内容广泛扩展,包括许多非欧洲国爱的建筑。20世纪以前的内容,目前有六章是关于伊斯兰建筑的。 《弗莱彻建筑史》次把20世纪的建筑看作一
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和大量的图片,展示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19世纪末世界建筑史的宏大画面,其特点是着眼于建筑艺术自身的发展历史与风格嬗变,对于建筑作品、建筑师与建筑理论进行了综合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建筑艺术与人类文化史,尤其是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本书分为三编,在“古代建筑”和“中世纪建筑”两编中,力求充分展示世界上各种建筑文明的风格特征和交流融合,而第三编“近代建筑”则系统论述了欧美建筑文化,因为欧美建筑在同时代世界建筑中是最重要的,在观念、风格和材料技术方面对我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美术史和建筑史研究的成果,既可作为世界建筑史的门径书或参考读物,又可作为建筑学和美术学等相关专业的建筑史教材。本书体例完备,每章设置了导言、小结和术语解释
本书聚焦于“编木拱桥”,一种用木材交织起拱的结构形式、在人类历史上罕见而非凡的桥梁建筑。尽管特异,编木拱桥广泛存在于不同建筑文明、历史时期中,并在各个文化语境中被视为或特例。这种“普世的独特性”,使它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奇特的建筑现象。 本书将探讨来自不同时间与空间的编木拱桥,讲述它们的故事与历史。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下两篇设计为五个独立的“故事”链环,分别涉及意大利、日本、中国宋代和明清以降的桥梁案例或学术史。笔者化身为一位“侦探”,引导读者观察各异的桥梁案例、解读不同的匠师头脑、体验不同的文化历史。每一段时空叙事都是独立的,围绕着相同的内核:它们如何诞生于世?又因何等的原由、以何等的姿态生长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中?而在结论篇,五个独立的链节将终于聚合在一起“召唤神龙”。 以编
本书顺着时间脉络,讲述从 1844 年到 1949 年,30 个幸存至今的上海医学历史建筑的故事,从西人创办的教会医院和民营医院,到中国人创办的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市立综合性 医院和专科医院, 介绍用于医院功能的历史建筑住宅和医学会、医学研究机构建筑。 上海医院建筑映 射了近代建筑师的“匠心”,又 蕴藏着近代医者和医学事业支持者的“仁心”。“匠心”与“仁心” 交相辉映,是上海医院建筑 独特 的魅力。 30个真实生动的医院建筑历史故事,100多张医院建筑美图、珍贵历史照片中英文双语+珍贵历史记录
本书分别介绍了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俄罗斯、葡萄牙、挪威、芬兰、美国等13个西方国家从古代到19世纪末的135座著名建筑作品。各国之前都有一篇概述,接着对该国所收建筑名作的设计者、建造年代和建筑风格作了简要叙述和评论,除了立面照片和图片片之外,大多数建筑作品附有平面图。本书主编撰写的前言,概括了西方建筑从古代到19世纪末的发展历程,可视为全书的总纲。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建筑系师生学习,研究外国古代建筑史的参考书,对于广大建筑师和对建筑艺术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亦可收到“开卷有益”、提高素养之效。
本书介绍的是包括了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三十多位各国摄影家的都市摄影实践。他们之中既有阿杰这样的以纯粹记录都市全部细节为已任的摄影家,既有像克莱因这样的以都市为自己的感情渲泄对像而在与都市的对抗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的摄影家,也有像荒木经惟这样的一直把都市看成是一个欲望发生装置而终始在以摄影与之调情的摄影家。通过对这些理念、手法、风格各异的摄影家的了解。读者能够发现,原来摄影是一种具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力的视觉手段,并因此而从此能够经常地将摄影与人类社会的各种实践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对摄影这个“20世纪的媒介”的全新的理解。
石库门是近代上海的老房子,绞圈房是上海真正的本地老房子。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上海绞圈房一直默默无闻,以致到了濒危阶段。本书探讨了上海绞圈房的来历,阐述了绞圈房的建筑和审美特征,分析了绞圈房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介绍了绞圈房的历史分布和亟待保护的现状。这是 本全面系统介绍上海绞圈房的书籍,由从小出生于绞圈房的作家和 建筑师执笔撰写,前有两位建筑界专家写的序文,后附有10多位上海绞圈房主人和家属的亲历文章,使本书 具真实性、知识性和 性。 全书近10万字,100多张图片。
《田野新考察报告(第2卷)》精选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创作》杂志社与中国文物研究所文物保护传统技术与工艺工作室联合组成的旨在保护、研究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一个非官方学术组织——“建筑文化考察组”将其跳访的8省40个县市约250处古建筑遗构、遗址后所发表过的精彩考察纪略,如“德州苏禄王墓——运河岸边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临清运河钞关、元代月径桥、武训纪念堂等——昔日的商贸重镇、北方农民的仁与智”等,十多万字及数百张新旧照片资料和实测图,连接了传统与现代建筑文献,其发表对业内可谓成绩斐然。
MRY公司在柏林的每项工程(包括市区设计,总体规划、住宅、商业机构建筑)均标志着该市历史上一个重要时刻的开始。柏林墙推倒前、泰戈尔港口就显示出它在西部边缘的价值。柏林大街旨在恢复其遭受摧残前象征德国文明和自然美的位置。三个商业工程反映了刚刚重新统一的城市那种乐观的精神。科尔希德费尔德及卡罗诺德住宅区提高了原民主德国的生活水平,使它经历了60年的压抑历史后又重机关报恢复原貌。对作为重新统一的德国首都柏林来说,蒂尔加滕及三个领事馆和CDU HO更增添了其价值和意义。这些工程中每一个都人强烈地感受到其位置的重要和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且创造了一些新颖的……
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在世界上已经形成热潮。这股风也吹到我国,但我们对它的基本理念其实还很隔膜。陈志华先生用自然优美、精确平实的笔调,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民俗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意大利近20个历史文化古城、数百幢古建筑和对它们的保护。读者在阅读的愉悦中,不知不觉对意大利人民尊重文化、爱护古建筑的非功利性态度和科学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对当前世界上关于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的主流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了大致的认识。 随文配有数百幅图片,包括地图、建筑照片等等,有的十分罕见,使本书不仅具有阅读与收藏价值,还可以作为意大利古建筑旅游的指南。
伊东忠太是日本有名的建筑史学家,曾先后六次来华开展建筑考古活动。本书是其对中国建筑进行全域性的普查之后出版的《东洋建筑之研究(上卷)》的中译本,其中靠前篇《中国建筑史》是建筑目前靠前部较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建筑历史的著作。作者运用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按照历史朝代和不同地域,以深入中国腹地获得的靠前手调查资料和厚实的汉学基础,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书中有大量作者实地拍摄或手绘的建筑及构件图片共计300余幅,其中很多建筑现今已不复存在。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建筑的历史、美术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集包括《建筑文化大讲堂 中国古代建筑》、《建筑文化大讲堂 世界古代建筑》、《建筑文化大讲堂 近现代建筑》这三本书。 从建筑概貌、流派、设计师、建筑历史、重大事件等方面,分别介绍了宫殿、苑囿、城池、陵墓、寺观、石窟、古塔、桥梁、民居、城堡、广场、教堂等威信中外建筑及其相关文化,内容详实具体、绚丽多彩,外加1000多幅令人如临其境的精致图片,是一部了解、欣赏建筑风情,探知世界各国、各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科普丛书。在这里,可以尽情领略苏州园林的落落大方,巴黎圣母院的石头艺术、“水立方”的新颖独特、“鸟巢”的宏伟壮观。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是罗伯特·文丘里很有影响的一部建筑理论著作。作者认为,建筑具有不足性。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和的复杂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意义的丰盛胜于简明,甚至杂乱而有活力胜于明显的统一。密斯有一句名言“少就是多”,文丘里却认为“多并不是少”。 本书要阐明的概念过于复杂,很难用展览的方式予以表明。本书的论述就像眼前的窗帘一样徐徐升起,一点一点地、论点一个接一个逐渐显现出本书论述的整体。愿读者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看见窗帘后面的东西! 全书观点清新、论证有力、并配以精美插图,值得建筑专业的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阅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