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建筑十讲》一书是作者2012年讲授的十堂 中西建筑文化 课的文本呈现,主要内容架构在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起点的西方建筑,与以中国黄河流域文化为起点的东方建筑的对比之上,呈现了从远古到当代的东西建筑及人文思潮,浓缩了 中国建筑史 、 西方建筑史 和 现当代建筑风潮 的精要。作者以不凡的见识和丰富的学养,在有限的篇幅(约9万字)内,钩玄提要,穿古越今,盱衡东西。全书行文晓畅,深入浅出,并辅以大量图片(226幅),是一本很好的面向一般知识读者的建筑文化普及读物。
nbsp nbsp此书考量了自19世纪末建筑史学科出现以来建筑史学家所提出的问题。建筑史学家如何把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如何将历史考据转化为历史叙事?建筑史对建筑从业者是否有用,又在哪些方面起作用?里奇将建筑史视作一个开放的学科,并围绕建筑史知识从三个领域展开论述:艺术史、历史学和建筑学。他认为,《什么是建筑史》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富有启示意义,为从历史角度研究建筑学提供了多种路径。 通过对西方及全球建筑史的介绍性回顾,《什么是建筑史》将会扩展建筑学、艺术史和历史学的学生的研究视角、理论框架,推动研究生和建筑史学家对当前相关研究领域的探讨。
本书不是对历史成就的描述,而是结构工程师对有关专业问题的处理方式。17世纪伽利略首先将现代意义的科学引入结构计算,确定梁的破坏强度。18世纪工程师抛弃了 极限荷载 方法,并在19世纪初建立一个正式的设计原则 结构应保持弹性,并对分析的应力考虑安全系数。20世纪中叶以来,回到伽利略的极限强度计算,新定理为结构工程师提供了支持。本书涉及专业论题,采用非数学方式表达。它帮助工程师、建筑师和阅读爱好者了解结构设计原理。本书不是对历史成就的描述,而是结构工程师对有关专业问题的处理方式。17世纪伽利略首先将现代意义的科学引入结构计算,确定梁的破坏强度。18世纪工程师抛弃了 极限荷载 方法,并在19世纪初建立一个正式的设计原则 结构应保持弹性,并对分析的应力考虑安全系数。20世纪中叶以来,回到伽利略的极限强度计算,
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和塑造蕴含着社会、政治和历史的种种要素,正是这些要素使得城市公共空间既属于每一个人,又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人。彼得?G. 罗指出,城市规划师在塑造公民场所时需要跨越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藩篱,才能既避免国有场所的威权特性,又抵挡住私营场所的排他特性,从而使得公民场所具有真正民主的价值倾向。
历史保护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城市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倍受瞩目。“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课程作为城市规划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中外城市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欧美等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保护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历史街区调查研究与整治技术,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观光开发,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和发展趋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历史演进、保护规划的编制、遗产管理与开发利用等内容。
本书是根据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十一五”艺术类专业教材编写方案,在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为艺术设计·环境艺术本科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而编写的教材,同时也适用于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艺术综合素质课程建筑鉴赏教学以及建筑艺术爱好者自学之用。 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有三点:一是专业性,二是艺术性,三是人文性。本书(共分七章)以专题撰写为体例,通过以相似或同类建筑实物为纽带整体分析中国建筑艺术和国外建筑艺术经典作品及其相应的文化内涵、艺术取向、风格特征。通过这种对比分析增进学生对建筑艺术历史的理解和把握。本书编写特色除了兼具技术性和专业性外,更凸显建筑艺术的审美性和人文性。 本书编写着眼于教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化了“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教学设计。在每个章节都设置了教学要点、课后
。。。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也是文化的载体。本书在不大的篇幅里结合较多图片介绍古今中外的建筑,全书分古建筑和近现代建筑上下两篇。上篇分为古埃及建筑、古西亚建筑、古印度建筑、古欧洲建筑、古东亚建筑、古代美洲印第安建筑、教建筑7个部分;下篇按时间顺序介绍近现代建筑的各个流派,其中重点介绍了现代建筑派的5位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作品。
上海近代建筑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近代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试图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人手,探索上海近代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动因,寻求上海近代建筑的演变轨迹。《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对近代上海各时期的建筑技术发展、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中表现出的风格特征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并将寻其置于世界近代建筑史的大背景与上海近代史的大环境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其目的是试图展示一部较为完整,较为全面,也较为系统的上海近代建筑史,可供建筑、规划和历史研究人员及广大建筑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以图文形式介绍中国古代到20世纪的科学知识,有故事,有知识窗,使读者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以增加读者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增加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本书有大量精美图片,对了解相关知识有辅助作用,同时也使所介绍的知识 加直观。
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帝王个人、家族以至国家的原因,历史上的皇宫的建筑、收藏及其人物故事,往往凝聚了、代表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所以,它们对普通民众都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不过,走进一座座皇宫(王宫),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面对皇冠宫的建筑、皇宫的历史,面对曾经生活在皇宫里的人、发生在皇宫里的事,以及皇宫的兴替,每个人的感悟也不尽一致——这也正是天下皇宫总是人们追寻游走的原因。本书就是一个专家、作家的感悟,比寻常人士自然眼光更加敏锐、知识背景更加深厚,文笔也更加独到。
本书分为绪论、设计简史、图解的形成、选择合适的技术、外观、外部空间、后记几个章节,引入类型学的概念,从平面、结构、立面、转角、街道等诸多方面讨论它们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讲解十分细致。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是对形式创造的初步尝试,也是设计中的难题。本书旨在通过若干个 路标 ,引导年轻设计师轻松踏上可能崎岖不平的设计行之路。本书也试图提供一些公认的准则和正统的设计理念,给建筑师提供一个看待事物 的方法框架。
上海近代建筑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近代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试图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人手,探索上海近代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动因,寻求上海近代建筑的演变轨迹。《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对近代上海各时期的建筑技术发展、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中表现出的风格特征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并将寻其置于世界近代建筑史的大背景与上海近代史的大环境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其目的是试图展示一部较为完整,较为全面,也较为系统的上海近代建筑史,可供建筑、规划和历史研究人员及广大建筑爱好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