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透过中国建筑史学家的视角,对19世纪及20世纪西方建筑的演变历程作了系统的描述与阐释,并对百年来西方出现的各种建筑思潮与流派、世界建筑大师、众多名家的建筑理念与建筑创作进行了全面介绍与评析。全书分为世纪之交,变革年代,时代大潮,质疑、探索、嬗变4篇,共38章,图文并茂,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系统学习并轻松掌握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的相关知识。本书可供建筑院校师生、建筑史和艺术史研究人员及广大建筑师阅读,对建筑史和建筑美学有兴趣的非专业读者亦可从中获益匪浅。
本书从“建造与部件”“生活与休闲”“布局与 ”“特别的单体建筑”四个角度深挖故宫古建筑中的“秘密”。“秘密”一方面是指故宫古建筑中隐藏的不为人所知的关于建筑科学的知识、古建筑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指被公众误解的“秘密”,作者通过科学论证还原传言下的真相。全书收录230余张图片,既有结合照片,也有作者绘制的示意图,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呈现故宫建筑的特点与精华。
本书是一本中国古建筑科普图书,用活泼的语言使读者可以快速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发展。通过“××是如何演变的”“如何欣赏一个××”“××有话说”等问答方式,讲解中国古建筑的类型、历史、文化、欣赏方式等。同时结合二维码动图,将古建筑一一拆解,让中国古建筑“活”起来。 全书共分8章,从中国古建筑起源讲起,涵盖城池、宫殿、民居、坛庙、陵墓和园林6大类型,另有5种中国古建筑的趣味结构和构筑物等您发现。浅显易懂的图解形式搭配拆解动图,适合中国古建筑爱好者以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遗产的大朋友小朋友阅读。
一本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有机结构的入门读物;一部不甚完备却 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 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长时间的、科学的调查,他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对全国近两百个县城的两千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详细的测绘,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撰写了详尽的科学研究报告。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与《中国建筑史》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写作于四川省李庄,其时“宿不蔽风雨,食只见菜粝”,“贫病交加,故人寥落”,而梁思成正是怀抱着殉国者的心态,为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保存发奋著述。因种种原因,书稿未能及
一、丛书辑凡20种,着力于“学术”与“文化”两方面,所收著作或为创剥开新之作,或为传世经典之作。二、辑收书范围,起于民国建立,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所收诸书,原版本均为繁体文本,在其流布过程中,亦有版本差异、文字错讹等现象,为方便读者,按古籍整理通行之例作了整理工作:(一)所选著作,以其原始版本为底本,尽量搜求不同版本,分别校勘,择善而从。(二)校勘中,只校是非,不校异同。凡底本脱衍讹倒而他本不误者,据他本勘正。(三)凡笔画小讹,不见字书,显系误刻者,一律径改,不出校记;凡日曰淆乱,己已巳混同,戊戌戍不分,一律径改,不出校记。(四)一般不用理校方法径改原文,确有把握且非改不可者则径改。(五)繁体字改为通行的简化字,但容易引起误解的人名、地名用字,仍保持原貌;习见的异体字、通假字,原则
本书作者几年来所调查的苏州旧住宅数百处,进行测绘摄影的共50余处,通过所得资料,编写了此书。书中文字为繁体字,前半部分收录了一些苏州旧建筑的图片,后半部分是一些苏州旧建筑的平面图。
本书是部以城乡建筑遗产保存与再生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实践和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综合性专业著作。书中以国际前沿的视野和中外比较的视角,通过大量典型生动的案例分析,系统阐述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作为新兴学科方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妥善解决城乡改造和城镇化中保护与发展关系问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从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研究和教育两个层面,整体反映了上世纪末至今同济大学在这一学科方向上长期持续的专业探索,适合城乡建设管理者、建筑师与规划师、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关注我国城乡建筑遗产保存与再生的各界、各阶层人士阅读参考。
上海“外滩源”街区位于外滩北端,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开埠初期,英领馆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从上海县城迁至此处,街区由此开始发展。本书内容共分三篇:上篇为街区的起源与结构;中篇为早期街区建筑的发展;下篇为走向摩登时代的街区建筑的建设、改变及新时代商务空间的形成,并分析街区街廓及建筑历经两个时期的变迁后形成的外部特征;书末就街区变迁的原因、保护价值以及保护与开发的现状进行了讨论。 本书史料性很强,可供建筑设计、建筑历史研究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相关专业人员阅读。
从古罗马的图书馆到巴黎的国家图书馆,建筑师们追求能够同行,建造出最壮观的建筑。本书是部讲述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馆建筑史的著作,从有文字之初直至今日,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直至现代日本。每个时代、每种文化都重新发明了图书馆,对之进行改造,反映出时代和文化自身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反映出文明本身的历史。 就其雄心和规模而言,本书自成一路。作者和摄影师一同周游世界,走访并记录了大约80家图书馆。建筑史家詹姆斯坎贝尔写出了既具有性又具有高度可读性的文本,威尔普赖斯则是世界的建筑及室内摄影师。他的照片引人入胜,技术上无瑕,既流畅又表达出强烈的氛围。 的图书馆不仅是贮藏书籍的仓库,而且是学识、创造力和思想的仓库,它们是人类某些成就的体现。坎贝尔和普赖斯联手创造出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一部图书馆建筑史
青岛自1891年建置以来,先后遭到当时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和日本的殖民统治,政权几经更迭、城市历经沧桑。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独有的发展历程,赋予青岛以丰富的历史内涵,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区,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建筑群。 有人说:走进青岛,如同走进万国建筑的博览会,这句话也许并不夸张。本书精选了青岛8大片区的189个老建筑,图文并茂的介绍了老建筑的前世今生,是了解青岛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青岛旅游的导游手册。
“建筑研究以其对建筑用途,含义和魅力的欣赏展示了人们享用房屋的乐趣。”此话引自1938年第10版《弗莱乇建筑史》,恰如其分地总结了《弗莱彻建筑史》一书对于不同时代的学生和建筑师们意味着什么——一本通俗易用的参考书,内含对世界所有主要建筑的描述的说明,以及很多图文并茂的实例。 主编丹·克鲁克香克(Den Cruickshank)和3名顾问、14名撰稿人共同编撰了本书的第20版,也是世纪版,对其中许多章节进行了改动和扩展,并增辑三分之一的篇幅,有关中东(包括以色列),东南亚、印度次大陆、东欧、拉美地区以及俄罗斯、中国(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朝鲜等国的20世纪建筑的一些新章节。本书的内容广泛扩展,包括许多非欧洲国爱的建筑。20世纪以前的内容,目前有六章是关于伊斯兰建筑的。 《弗莱彻建筑史》次把20世纪的建筑看作一
从古罗马的图书馆到巴黎的国家图书馆,建筑师们追求能够同行,建造出最壮观的建筑。本书是部讲述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馆建筑史的著作,从有文字之初直至今日,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直至现代日本。每个时代、每种文化都重新发明了图书馆,对之进行改造,反映出时代和文化自身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反映出文明本身的历史。 就其雄心和规模而言,本书自成一路。作者和摄影师一同周游世界,走访并记录了大约80家图书馆。建筑史家詹姆斯坎贝尔写出了既具有性又具有高度可读性的文本,威尔普赖斯则是世界的建筑及室内摄影师。他的照片引人入胜,技术上无瑕,既流畅又表达出强烈的氛围。 的图书馆不仅是贮藏书籍的仓库,而且是学识、创造力和思想的仓库,它们是人类某些成就的体现。坎贝尔和普赖斯联手创造出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一部图书馆建筑史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4版)》是对世界现代建筑的一次全面审视。是国际著名建筑师、建筑史家及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的成名作。1980年问世以来即获极高赞誉。被称为现代建筑发展史的经典之作。多次再版。2004年。三联书店曾出版该书第三版中译本。在此第四版中。作者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增补一章。从地形、形态、可持续性、物质性、人居及公共形式等六个方面。分析世界建筑在近三十年来的变化。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4版)》资料翔实,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1世纪初期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和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丰富精致的图片,令《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4版)》的阅读更加直观;客观而精到的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史中纷繁复杂的线索清晰可循。
本书共收录论文 14 篇,内容涉及工程管理制 度、营修个案、建筑特征及断代、传统建筑材料、文物保护理 念探索、文物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等,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 向我们呈现了我国新时代文物建筑的深化研究与保护实践,充 分展现了当代文物建筑研究由概念理论研究向解决对策研究、 由行业发展研究向规则规范研究的转变。
中华民族,泱泱大流,海纳百川,遂成千古。幽幽侗寨,巍巍鼓楼,斑驳磨痕,沧桑历尽,遂成凝聚精神之独韵,激荡情怀之波涛。建筑是一部凝固的历史。如果说,吊脚楼是苗族生存智慧的缩影,布达拉宫是藏族生命创造的结晶,那么,鼓楼则是侗族文明进化的投影。中国侗族,世代繁衍在山峦莽莽、溪流纵横的南国大地上,并以其刚毅、含蓄、克制的民族个}生创造了以鼓楼为代表的辉煌的建筑文明。毋庸置疑,鼓楼不仅是侗民用木质等材料搭建的一种供侗民使用的物体,它还是与这个时代这个地域这个民族的生产力相适应的一种产物,它深深扎根于侗民族所生存的土壤中,并贯注了这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审美艺术、科学水平、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充分地渗透出这个民族的个性。